分析学生计算障碍,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对策
2021-07-28陈晓林
陈晓林
摘要:数与计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学生的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等计算技能的培养在计算课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口算是一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既学生学习计数的开始,又是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少学生因为思维习惯或智力因素等条件的制约,存在不同程度的计算障碍,口算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数感;口算能力; 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一年级是学生认数和计数的开始,学生年齡小,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就像一块璞玉等待设计和打磨。如果教师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层次、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数和计数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和计算技巧都有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并不重视计算课的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计算课,老师和家长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出现不会算或算出的题通常也是让学生掰掰手指重新算一遍,虽然实现了我们所提倡的数形结合,直观教学,但学生脱离了实物和手指的依赖,理不清算理、算法,还是存在计算的障碍。所以,即便是海量的练习训练,学生也是不断出现计算错误。如何避免学生的计算错误,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进行了分析、思考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纵观每一段数的教学,教材都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数,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比如:数字“9”它既是8之后、10之前的数字,也是表示9个物体总和个数,还可以看作是“8+1”“4+5”“3+6”“7+2”“10-1”“2+3+4”等等模式。随着孩子对数感的体验越来越深,他们可以逐渐体会到数字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孩子可以在加法和减法中形成有效的计算策略。数感是学生计算的开始,为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打下基础。
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口算方法、探索规律
小学一年级的口算内容主要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按照《标准(2011)》要求一年级学生一分钟能正确口算8-10道20以内的加、减法题和3-4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题。口算熟练程度基本达到“脱口而出”。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课教学在不能单一地追求口算速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减少计算的错误,提高口算的能力。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引导学生探索15-9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知道15-9=6,却对为什么等于6无法有条理的描述,这是学生对算理不清楚的表现。为了展现“破十”和口算的过程,我把具体的摆小棒的过程、用语言叙述的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让学生根据课件演示用小棒“摆”,一边摆一边“说”先算......再算…....,再把口算过程“写”下来:10-9=1 1+5=6。通过“摆小棒”“说想法”“写过程”多种方式的结合,反复练习多次帮助学生理解用“破十法”计算15-9的算理。巩固练习的设计也是为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体会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简便和快速,我让学生收集十几减9的8道算式进行排队寻找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十几减9的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与差之间的关系得出:十几减9的结果就是“几”加1。学生熟练掌握“破十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在学习后面的十几减8的新课教学中,会利用知识的迁移找出十几减8的结果就是“几”加2,通过理清算理、探索规律,扫除学生对直观图形依赖的计算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帮助学生寻找计算“盲点”,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求
学生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到形成技能,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我也发现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学习十几减9、十几减8这两部分内容时,计算速度很快、出错率也很少。但是,随着进一步学习十几减7、6和十几减5、4、3、2,部分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混乱,计算速度下降和错误率也开始增加。通过调研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情况发现,错误率最高的是十几减8的题,如:13-8 、14-8 ,其次是十几减7、6的题,如:14-7、 13-6。对于这些高频率出现的错误我把它称之为学生计算的“盲点”,为了克服计算中出现的“盲点” 我让学生牢记“凑十法”的5对黄金搭档:9对1、8对2、7对3、6对4、5对5,这五对数凑起来都是“十”,这个“十”就像一根“拐杖”,巧妙利用它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都很有帮助。有了“拐杖”,再加上对易错题重点练习,学生的口算水平稳步提高。
四、落实口算训练,坚持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
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是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学生熟悉基本的口算以后,要想达到熟练的程度还需要一个长期、反复训练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口算的容、口算形式等进行几个层次的训练:
1.收集口算题。每一节计算课的教学我都让学生跟我收集书本例题出现的口算题,整理成小册子,特别是36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36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本小册子可以随时进行同桌或小组之间的口算对练。
2. 视算练习。制作口算卡片,每天进行几分钟口算训练,让学生看算式说得数,并说出口算过程,比如:14-8=“6”,想:“10-8=2, 2+4=6”。口算训练的同时进行算理、算法的回顾。视算练习以方法训练为重点。
3. 听算训练。视算练习进行一段时间以后,提高训练的难度和速度,把视算改为听算:听算式,写答案。2分钟10-15题,随着学生熟练程度可以增加题量。听算的练习本由小组长每天批改统计,对每次听算满分的孩子进行鼓励贴红旗 ,激发孩子们对口算的训练的兴趣,对口算能力差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力求共同进步。听算训练侧重训练口算速度。
4. 拆数游戏。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口算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经常与学生玩拆数游戏。如:13=10+()=9+()=8+()= 7+()。这样的游戏涵盖的口算内容多,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反应速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口算能力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切实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夯实每一段基础练习,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改革创新、采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口算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北平.灵活运用加法 巧解退位减法——以十几减几的破十法算式为例[D].义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2015.
[2]吕磊.小学低年级口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