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生突破与外生协同:迈向“十四五”的中国广播业

2021-07-28高贵武李政

编辑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十三五媒体融合

高贵武 李政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广播业应当如何砥砺前行?文章在回顾我国广播业“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要继续高度坚定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双轮驱动实现内生性突破式发展,通过深度践行媒体融合实现外生性协同式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释放发展效益,建设社会主义广播强国,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十三五” 广播业 媒体融合 “十四五”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1-035-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1.005

“十三五”时期,互联网的纵深发展给当下的传媒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不仅颠覆了传媒生产组织方式,更对大众的日常生活、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也使得传媒发展必须适应互联网的新变化,實现多维度创新发展。对中国广播业而言,“十三五”时期既是迎来巨变与挑战的五年,也是在传媒格局变化中寻找新机、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实现突破的五年。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1]2014年上半年,随着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我国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推动着媒介融合步伐。[2]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问题进行系统阐释,明确推进媒体融合最直接的目的是要“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正因如此,无论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还是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建设现代传媒/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等皆成为这一时期指引我国媒体发展的重要逻辑。

具体到我国广播业,在过去的五年中,其在行业市场下行的巨大压力下逆势而上,在互联网新浪潮中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在媒体融合的发展思路下,不断通过自身突破式发展以及外部协同式发展等方式取得了一些骄人成绩,为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提供了不可小觑的力量,更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业的发展与成就

“十三五”规划擘画了我国广播业的发展蓝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争取实现六大目标: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升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智慧广电”战略和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全面推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产品服务“走出去”的成效和作用更加凸显。[4]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年7月8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9.13%,已经实现了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的“十三五”规划目标;2019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达到了801.87万小时,播出时间达到了1 553.40万小时。[5]值得一提的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全国农村广播节目制作时间达到了128.68万小时,占广播节目制作总时长的16.05%;播出时间451.64万小时,占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总时长的29.07%(见表1)。[5]从既有的发展数据来看,我国广播业在“十三五”时期内取得的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广播覆盖率扩大、制播时长增加、市场效益向好、从业人数提升等方面。此外,“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业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体制改革、产业融合、国际传播等方面同样亮点频出,既为我国内外宣传工作和国家整体发展大局做出了贡献,也有力地推动我国从社会主义广播大国向社会主义广播强国迈进。

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多级改制并行,壮大主流舆论

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广电建设政策,这项政策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对于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发挥过关键性的历史作用。[7]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弊端,如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同质竞争扰乱秩序、体制僵化阻滞发展等。为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2018年3月印发的《国务院深化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期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则提出:“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管办分离”再次给广播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再加上同期一系列对应原有“四级办广播”制定的新政策出台,广播业在管理体制上迎来了深度变革,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其发展活力。

(1)国家级媒体调整布局优化升级,壮大主流声音。《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为中宣部领导的体量最大的国家级媒体,更成为全球最大的融合媒体机构之一,这廓清了广电媒体融合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在省、地、县等各级广电组织中进一步引领了合并、重组、改制的浪潮。

(2)省市广电媒体走向合并,供给侧改革显现成效。《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规范推进电台电视台实质性合并”的有关要求。“十三五”时期,省级广电相继开展相关工作,并于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合并。[8]除了广电系统内部的合并,广电+报业的合并方式以及重组成立全新的传媒中心或传媒集团的模式也尤为常见。尽管这些合并路径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围绕着整合优化资源分配、实现区域媒体强强联合的思路来寻求自身的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

(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基层广电改革新起点。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9]实际上,在以往的媒体改革中,县级媒体很少被提及,但在此次讲话中其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中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得到了重视,由此肇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热潮中,新一轮的基层广电改革同样被提上日程,广电系统的基层建设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升级,为其系统性改革奠定了基础。

2. 技术创新设施优化:服务水平提升,智慧广电显效

“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业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不仅提升了广播制作和播出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更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广电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以及开展一系列落地的建设工程,提升了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了力量。

(1)制播传输评价技术系统升级。在制播传输系统上,“十三五”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筹利用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5G、4K/8K等新兴技术也相继应用于广播制播环节之中,推动广播走向智慧化、人性化、高效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6日,中国广电获得工信部颁发的5G牌照,正式融入国家5G发展布局。在综合评价系统上,2018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建成并开通试运行,于2019年12月17日正式上线。[10]该系统对收听收视数据违规交易、违规使用、数据造假起到了显著抑制作用,更进一步倒逼广电系统在新标准下深入推进改革举措,强化核心媒资开发力度。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入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直播卫星户户通、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等重点惠民工程,提升了公共服务的社会覆蓋率和服务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已经从2015年的1 421.83万小时增加至1 553.40万小时,涨幅为9.27%,实现了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的升级。[6](760)此外,应急广播系统在战争、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特殊情况下,以及偏远地区的信息传播中,有着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正因如此,“十三五”规划将应急广播列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将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列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文化工程。目前,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已经更偏向于贫困地区的普及性建设。

(3)智慧广电发展战略持续发力。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广播影视要把加快构建‘智慧广电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11]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进一步明确“智慧广电是广播电视行业一场全方位全局性的深刻革命”。[12]实际上,智慧广电不仅包括内容制播、传输、分发的创新,还包括广电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推动广播从功能走向智能、迎合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重要战略。在智慧广电的推动下,智慧广电云服务管理平台等相继建成,优化了广电体系的基础建设;一批移动互联网产品涌现,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移动在线音频“云听”、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阿基米德FM”等,大大提升了广播节目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此外,在智慧广电的推动下,广电系统的高效优化和优质内容的大力建设,改善了贫困群体收听广播的条件,更起到了宣传带动的作用,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不可小觑的助力。

3. 内容创作提质创优:打造广播精品,弘扬时代主旋律

“十三五”时期,广播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发展为主线,不仅在常态化制播中取得长足进步,更在主题创作中别出心裁,创作出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广播内容,用声音为广大群众构建起一片精神文化高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广播内容高质发展、形态多样。“十三五”时期是广播内容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其间,一批精品力作涌现出来,推动广播内容创作走向品牌化运作,扩大了广播内容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广播剧、广播综艺、广播纪录片等内容形态多元发展,深受大众喜爱。“十三五”时期,《大国工匠》《刀锋逐梦》《小岗新传》《闽宁镇》《大爱人间》《“事儿妈”宋小娥》《今生无悔》等16部广播剧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外,广播内容创作过程中还出现了与其他媒体内容融合、与新兴技术融合的趋势,在线音频逐渐盛行,这种深度根植于互联网的内容形态开启了基于个人兴趣和收听场景等特殊需求的定制化生产阶段。

(2)主题创作应时应景、精品迭出。从2016年“十三五”规划开局,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和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再到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等,以及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播全程参与了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周密布局节目编排展播,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有力彰显了广播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和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其间,山东广播电视台制播的广播专题“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播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广播系列特别报道《见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播的广播直播节目《冰雪五环、聚焦冬奥——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揭晓》等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些优秀作品无不体现出广播在重大主题宣传中设置议程、引领舆论的重要功能。

4. 行业融合加速度:以跨媒跨界跨域实现经济增效

“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业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了跨区域联动合作的新发展,如在对2017年春运报道的过程中,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电台组成“交通广播大联盟”,开启了全国广播跨区域联动进行重大报道的新模式。[13]不仅如此,不断在“跨”上做文章的广播业,通过与其他传统媒体或新媒体集团、其他行业产业开展密集合作,乃至自主投身于新兴领域建设和开发,以转换思路的探索式发展大大增加了其社会经济效益。

(1)通过“跨媒”打通媒体生产环节。“十三五”时期,单打独斗、一家独大的媒体格局不复存在,各类媒体内容之间的边界也随着竞合关系的强化逐渐模糊。正因如此,大量广播媒体走向了“跨媒”融合的发展道路。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破电台、电视台、网站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割裂局面,集结全台力量推出了专题报道、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H5互动产品等。[14]河北广播电视台在打造内容产品过程中,主张“电视广播化、广播电视化、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化”的联动创新思路,在“跨媒”融合中找到了新的市场空间。[15]

(2)通过“跨界”实现合纵连横式进阶。“十三五”时期,广播业的全链条都在移动互联网的浸润下迎来重塑,进一步打开了广播媒体“跨界”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广播媒体不再囿于行业链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以求得发展,而是覆盖上中下全链条,并积极尝试衍生品开发来实现经济效益递增。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芒果音频IP养成计划”,通过扶持创作团队来打造全新的音频产品。[16]另一方面,广播媒体不再固守自身的一方天地,而是积极与其他行业产业实现“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自身的独特优势。如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与车联网前后厂商,包括丰田汽车、CarLife等进行合作,通过布局车联网来发展新广播,挖掘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17]

(3)通过“跨域”寻找全新“生态位”。在组织生态学与种群生态学中,“生态位”指的是某个种群组织的特定资源空间,随着这一概念引入传媒领域,有不少学者用此考察媒体所处生态的变化,探索发展进路。对于广播而言,其经营“生态位”已经从事业空间跨向产业空间。[18]尤其是在“十三五”时期,广播业在积极盘活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产业的资源,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生态位”。如湖北、河北、佛山等广播电视台以工作室形态在金融、体育、教育、汽车等垂直领域深耕,打破了单一化的经营模式。不过,广播业在“跨域”过程中仍以广播为本,深耕多元产业协同发展,随着作为声音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显现,其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更多可能性正在不断被激发出来。

5. 向外传递国之强音:内外宣传联动,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一直是我国广播业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呈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我国广播节目类型多样、题材丰富,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不断出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际文化认同、提升了文化竞争软实力。

(1)注重凸显内容共情,传递中华文化魅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精品力作,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如2016年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打造的广播系列作品《闻歌识中国》、2017年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专题《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分别获得当年的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此外,2017年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获得西班牙广播研究院颁发的“2017国际奖”。2019年我国广播节目更是屡获国际奖项,包括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广播纪录片《安全区之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冷极慢火车》等作品。

(2)对外栏目语种多样,搭建完整传播网络。“十三五”时期,对外广播不断开设新专栏、开发新节目传递中国声音,如在2016年,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经济之声等重点频率就开设了“一带一路新发现”等专栏,组织大量境外采访活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此外,三台合并之后,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这种统一口径的对外发声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其全球声量。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44种语言面向全球进行传播,并在美国华盛顿、肯尼亚内罗毕设有区域制作中心,构建了完整的全球新闻报道网。

(3)多元形式实现对话,国际影响再上台阶。“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通过多种方式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友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我国广播电台积极与国外媒体签订合作协议。如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积极与泰国曼谷调频台、马来西亚马新社电台合作推出春节特别节目等,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习俗和优秀文化。二是我国积极参与或承办国际活动,如2017年世界广播日主题活动就由上海承办,这是该活动自创办以来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三是我国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如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等。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广播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内外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广播业发展也在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笔者借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基于我国广播业当下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进行态势分析,以期为其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找到一定的方向和思路。

1. 外部压力:新媒体突飞猛进,挤占传统广播生存空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以感官上更为丰富的内容呈现得到了大众青睐,视觉中心主义大行其道,对于视觉元素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息传播与获取的优先考量。正因如此,仅作用于大众听觉的传统广播渐趋式微,受众不断流失、生存空间缩小、经济效益下滑。数据显示,2019年,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998.85亿元,同比下降9.13%;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497.66亿元,同比下降22.55%。[5]毋庸置疑,“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带给广播业的冲击将会更大。广播业必须创新经营方式,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外部机会: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需求拓出新市场

就宏观发展环境而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历史方位對广播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赋予了广播业新的发展机遇,新需求的出现将有力推动广播的发展与转型。

与此同时,新媒体、在线音频等的迅猛发展也拓宽了广播业发展的新思路。数据显示,2019年,广播电视机构的新媒体广告收入194.31亿元,同比增长了25.11%。[5]当下,广播业正不断探索新媒体业务,通过入驻“两微一端一抖”等方式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此外,不少广播单位也积极尝试自主打造在线音频产品,有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在线音频呈显著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可达5.42亿。[19]因此,在线音频为广播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将成为广播业在“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发展和竞争领域。

3. 内部劣势:改革力度不足,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平衡

此前,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实行的是事企合一的半行政半市场化运作,资本、技术、内容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人才配给等都被限制在体制内,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导致其难以开展深度的融合转型。[20]虽然在“十三五”时期,广播业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但改革力度仍旧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部分广播媒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不断向外寻求融合发展,却尚未实现由点到面、由面到片式的转型。目前,大量广播媒体仍旧是宣传与经营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存在市场主体缺失、市场意识不强、组织架构僵化、缺乏内在动力等问题,这将是“十四五”时期亟待进一步化解的发展掣肘。

此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广播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的程度和力度并不一致,并且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等改革较早的单位已然率先实现了转型发展,其旗下的广播媒体的发展成效显著。但大多数单位仍旧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难以解决内容生产和机制僵化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启之后,由于全国各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大量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媒体建设仍处在缺位状态。

4. 内部优势:挖掘并发挥好声音媒体的不可替代性

传统广播最主要的优势是声音陪伴,这为广播赋予了其他媒体无法触达的使用场景,尤其是在人的视觉感官受到调用限制的情况下,广播几乎成了难以取代的存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视觉信息蜂拥而来,广播成了部分人的“避难所”,对纯粹声音内容的追求重申了现代人对于听觉以及听觉文化的主张,在嘈杂的媒体环境下“洗耳恭听”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新姿态。[21]正因如此,广播作为一种声音媒体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得到了重视,它不仅是视觉受障时的单一选择,也成为大众返璞归真的主动选择。

随着广播逐渐走向智能化,广播声音陪伴的优势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声音陪伴的基础上,一系列实现媒体消费升级的选项相继出现,延展了广播智能应用的路径,如行车场景中,当下的智能广播不仅能提供声音陪伴,还能实现智能语音导航、人机互动对话等功能。广播基于声音媒体本质价值的多元开发,或将带领其进入面向未来的发展阶段。

三、全媒体传播体系:迈向“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广播业发展路径

如上所述,“十三五”时期,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是指引我国广播业发展的重要线索。而在“十四五”时期,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则将进一步明确我国广播业的发展要求。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概念。[22]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3]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发布,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24]

从现代传播体系到全媒体传播体系, 尽管表述上出现了变化,但两者在本质上所指涉的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即建设一种现代化的、与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媒体生态。所谓媒体生态,指的是围绕信息活动展开的,个人、媒介组织、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互动融合和价值交换的系统。[25]无论是现代传播体系还是全媒体传播体系,都指向建设新型媒体生态的目标,两者实现的过程都需要通过深化媒体融合来进行,也都是践行媒体融合的一贯旨归。不过,这种表述的改变也体现出对媒体转型发展的具体形态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即建设和发展全媒体。因此,“十四五”时期的广播业发展应当继续沿着媒体融合这一大方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概念,从立足于党和政府对行业功能与定位的新要求、立足于人民群众对产业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出发,通过持续实现内生性突破发展和外生性协同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局。

1. 坚定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新中国广电事业的根本宗旨。“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继续高度坚定自身的政治站位,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持续推出精品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渠道建设上平衡城乡广播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均衡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广播同样要有国家站位和国际视野。广播业要与国家总体的外交布局同频共振,加强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此,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要进一步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在内容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国际元素、国际视野和普世情感,引发国际大众的共情和共鸣,推动广播内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我国广播业也要进一步与国际广播业、媒体业乃至其他行业接轨,通过密切业务往来、搭建交流平台、扩展合作模式等方式增强我国广播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为壮大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声音提供力量。

2. 内生性突破:技术与人文双轮驱动

对于广播而言,科学技术和人文追求始终是推动其进步的内生力量,也是驱动广播自内而外实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十三五”时期,技术与人文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在线音频产品扩充了传统广播的内涵,这成为广播内生性突破的一种典型。“十四五”时期,广播的内生性突破应当更加彻底,在技术与人文的双轮驱动中真正完成自身的更新迭代。

(1)技术驱动。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广播的诞生与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三五”时期,在线音频产品实现了基于场景和个性化需求的私人定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广播节目的生产逻辑。“十四五”期间,在线音频产品必然是我国广播业的一大发展方向,而在此之外,广播业还能实现怎样的发展,仍旧需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寻找答案。“十四五”时期将是科学创新飞速发展的时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筑牢发展新基石将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建议》也指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24]对此,我国广播业应当开拓思维、大胆创新,通过技术融合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在新技术中寻找到全新的发展驱动力。2020年11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意见》同样指出,应当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包括将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成果运用于内容生产各个环节,拓宽传播场景,培育更广泛的收听收视群体等。[26]

(2)人文驱动。作为驱动广播业发展的另一向度,人文层面或者说大众需求层面对于广播业的影响同样显著且重要。“十三五”时期,人文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广播的发展。首先,大众多元需求不断增长,使得广播内容形式更趋多样化,广播走向“窄播”,精准对接大众需求的广播产品层出不穷;其次,大众通过互联网深度参与到广播内容的生产之中,甚至能通过互联网工具生产音频内容,这促使广播业在内容创作上不断升级;再次,除了满足大众的发展性需求,广播业也要持续践行责任使命,保障大众生存性需求,尤其要观照弱势群体以及偏远地区群体的需求。能够看到,“十三五”时期,人文作为一种重要驱动力推动着广播的发展,形成了人文广播与社会发展交相辉映的图景。进入“十四五”时期,广播业更要释放自身人文向度的驱动力,进一步满足大众获取必要信息的生存性需求,观照个性化的发展性需求。此外,广播业也要积极创造新需求,通过不断拓展广播的适配场景来扩大自身的业务空间。

除了技术与人文的双轮驱动之外,广播的内生性突破发展还需要更多内生性要素的参与。一是管理要素。如前所述,虽然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广电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但整体上不平衡不充分,只有更为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激发广播的内生动力。二是经营要素。经济效益是不可忽视的推动行业发展的力量,“十三五”时期,广播业已经尝试通过行业融合寻求经济效益递增,但仍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十四五”时期,广播业可以利用当下广播听众的黏性发展粉丝经济,强化既有广播品牌影响力,发掘品牌价值等。三是人才要素。广播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媒体融合发展势必再上新台阶,而对于广播业而言,赶上这股潮流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于人才建设,在融合大势之下,大量培育融媒体人才,引入技术人才以及其他关联性行业的高精尖人才,才能获得准入资格。

3. 外生性协同:深度践行媒体融合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广播业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十四五”时期,广播作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外生性协同式发展,加深与其他媒体的融合,使得全媒体传播体系更为紧密,实现在新型媒体生态下的价值共创。

(1)实现发展资源共享。当下,广播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财政资金。“十四五”时期,广播业需要加速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盘活既有的媒体资源,实现发展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通过媒体间发展资源的共享共用,全媒体传播体系将随着资源的重组和开发实现有机的协同发展。

(2)寻求规模效益共增。广播与广播、广播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将产生“1+1>2”的协同发展的效果。“十四五”时期,广播业要打开规模化和协同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区域性的产业协作体或者视听产业联盟、打造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基地等方式来增强规模效应和聚集辐射效应,真正形成对外协同发展的模式。当然,在与其他媒体开展协同式发展的同时,广播业还可以跨入其他行业领域,通过资金引流或业务联合等方式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势能。

4. 服务社会发展:体系化建设释放规模效益

“十四五”时期,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广播业发展的新目标,而广播业或者说全媒体传播体系更为根本的目標则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广播业而言,参与这一体系化发展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建设主流舆论阵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提升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等方面。

(1)服务于建设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一大目标在于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广播作为目前覆盖率最高的媒体之一,能够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到四面八方,使得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十三五”时期,大喇叭、小广播在乡村重新响起,农村广播由于其紧密联系基层方面的作用再次迎来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不仅要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还要在巩固既有覆盖的收听群体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广播声音深入基层,深入祖国每一个角落。

(2)服务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丹尼尔·考夫曼认为,媒介作为社会的中介系统,是社会转向多元治理的核心协调力量。[27]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必然能够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民意传达的渠道、政民互动的平台以及精准服务的载体。“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应当进一步推进智慧广电的建设,提升广播网络覆盖率,开辟出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让大众能够通过广播提供的内容、服务和平台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之中,实现民情民意的高效传导和新近政策及时的上传下达,尤其是将其他媒体暂时难以触达的社会群体纳入视野,让社会治理体系更为人性化,充满人文关怀。

(3)服务于提升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全媒体传播体系尤其是智慧型全媒体的发展有可能在突破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对接,形成新的价值支点,从而有效解决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利润下滑、生存空间挤压、用户快速流失等问题。[28]此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也将进一步释放其文化传播和大众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国一批全新的广播电视集团相继成立,更有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在线音频行业,这使得广播业的传统广播收入下滑的同时,新媒体收入却迎来了大幅增长。“十四五”时期,广播的经济效益的想象空间仍旧值得期待,而随着广播的新经济规模的扩大,其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也势必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彰显。

结语

“十三五”时期,中国广播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创作水准、实现经济增效、传递国之强音等方面总体上达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但在此期间,中国广播业仍旧面临着若干发展问题:如何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和新的媒体格局下完成再定位;如何探索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新方案。“十四五”时期,中国广播业发展仍需继续朝着媒体融合的大方向迈进,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中,通过内生性突破与外生性协同两大路径实现革新。其中,内生性突破聚焦的是对广播再定位的思考,这要求广播回归技术和人文这两大根本性的驱动逻辑,从当下语境出发廓清新技术和新需求之于其内涵外延、运行机制、功能建设等维度的重构,寻求超越传统模式的突破方向;外生性协同的路径聚焦的则是关于融合新方案的探索,需要将广播置于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审视其功能与作用,通过挖掘广播作为声音媒体的独特优势,与其他类型媒体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各类媒体的协同共进。

总之,迈向“十四五”的中国广播业将迎来更具挑战性的发展环境和更复杂多元的国内外舆论形势,需在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大的使命责任上完成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整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广播强国的步伐,在壮大主流舆论、弘扬时代旋律、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国故事等方面深耕进取,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http://www.scio.gov.cn/zxbd/nd/2013/document/1374228/1374228.htm.

CNNIC. 第34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总书记新闻舆论金句——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EB/OL].[2019-10-18].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1018/c430404-31408280.html.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2017-09-27].http://www.nrta.gov.cn/attach/-1/1804261946436616992.pdf.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EB/OL].[2020-07-08].http://www.nrta.gov.cn/art/2020/7/8/art_113_52026.html.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6)[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杨新磊,王东林. 从“四级办电视”到“四级办融媒”[J]. 新闻战线,2019(15):106-107.

孟伟,王浩洁,张睿. 2018年广播媒体发展述评[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2):21-25.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2].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国家广电总局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上线[J].中国广播,2020(1):5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聂辰席出席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并作主题发言[EB/OL].[2015-03-26].http://www.nrta.gov.cn/art/2015/3/26/art_182_24629.html.

聂辰席.在推进全国“智慧广电”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EB/OL].[2018-11-26].http://www.nrta.gov.cn/art/2018/11/26/art_183_39776.html.

田园,宫承波. 音频价值的深度挖掘——2017年广播媒体热点扫描[J]. 中国广播,2018(2):33-38.

童云. 融合新闻直播的优化路径——兼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J].中国广播,2019(11):37-40.

“看”广播,“听”电视,APP发“弹幕”,河北台的全国首创[EB/OL].[2019-07-16].腾讯网,https://xw.qq.com/cmsid/20190716A06NJU00?f=dc.

芒果音频IP养成计划:百万赏金等你来![EB/OL].[2018-06-06].https://mp.weixin.qq.com/s/UlOvkYof_eV9t9F8FXZi6A.

中国广播牵手SmartDeviceLink联盟[EB/OL].[2017-07-02].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M2OTYxMQ%3D%3D&idx=2&mid=2652380523&sn=73be6a060b62c79590a921e72d8a8d77.

刘涛,卜彦芳. 传媒生态位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广播80年经营历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0):93-97.

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EB/OL].[2019-12-13].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400/67192.html.

刘友芝,张晓敏. 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战略路径的创新突破——从“以老推新”到“强新拉老”[J].编辑之友,2020(1):19-24.

张聪. 走出视觉霸权,洗耳恭听世界[J]. 现代哲学,2017(6):107-114.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03/c_1126693293.htm.

严三九. 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6):5-1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0-11-05].http://www.nrta.gov.cn/art/2020/11/5/art_113_53696.html.

Kaufmann D. Media,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M].Challenging Convention: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he World Bank Institute, 2006:19.

胡正荣,王润珏. 我国主流媒体智慧全媒体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 行政管理改革,2019(7):29-34.

Endogenous Breakthrough and Exogenous Collaboration: The Prospect of China's Broadcasting Industry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GAO Gui-wu, LI Zhe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2021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ow should we promote the broadcasting industry of China at the new historical momen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autho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broadcasting indust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proposes tha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ina's broadcasting industry should continue to firmly maintain its political position, persist with the people-centered orientation of creation, seek to achieve endogenous breakthrough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demand and materialize exogenou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rough deepening media converg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will improve pro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ocialist broadcasting system to better serv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13th Five-Year Plan"; broadcasting industry; media convergence; "14th Five-Year Plan"

作者信息:高貴武(1971— ),男,宁夏中卫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视听传播;李政(1996— ),男,湖南常德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十四五十三五媒体融合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