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儒宗钱大昕

2021-07-28林介宇

检察风云 2021年10期
关键词:紫阳钱氏嘉定

林介宇

清卢文弨致钱大昕书札 嘉定博物馆藏

钱大昕像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人。他是清代第一流的学者,对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音韵、训诂、金石等学问,无不精通。当时的学者称他为一代儒宗,又说他“品如金玉,学如渊海,国之仪表,士之楷模”。

家学渊源

钱大昕出生于嘉定望仙桥。其祖父钱王炯、父亲钱桂发都是博通经史的秀才,以授馆为业。钱王炯一生好读书,年逾八十时仍日日读书不辍,曾言“一日不读书便俗”。钱大昕五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和父亲读经。乾隆二年(1737),十岁的钱大听跟随在望仙桥杨家坐馆的钱王炯开始学习八股文。钱王炯夙精小学,他认为“读书必先识字,故于四声清浊,辨别精审,不为方音所囿”。是故,钱大昕也向祖父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的相关知识,钱王炯称赞他“入许(慎)、郑(玄)之室无难也”。后来钱桂发到外冈授馆,钱大昕又跟随前往读书。钱桂发在家庭教育中主张以读书立品为首务,他在当时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人,除了教钱大昕学八股文,还教他作诗,以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家学的影响,使钱大昕早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乾隆七年(1742),十五歲的钱大昕考中秀才。作为主考官的提督学政、内阁学士刘藻特于第二日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为题复试之,试罢惊呼:“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乾隆十四年(1749),嘉定知县保送钱大昕到苏州紫阳书院读书。在紫阳书院,钱大昕得到王峻、惠栋、沈德潜等著名前辈学者的赏识。时有诗名,与书院同学王昶、曹仁虎、王鸣盛、吴泰来、赵文哲、黄文莲合称“吴中七子”。

两年后,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士子进献诗赋。钱大昕献上赋作一篇,由提督学政庄有恭选入一等。乾隆帝下诏,于江宁行在召试诗赋被选中的士子,钱大昕被评定为一等二名,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十九年(1754),钱大昕应会试,中试第十九名,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王鸣盛、王昶、纪昀、朱筠等人,“皆称汲古之彦”。时任主考官的钱维诚后来回忆说:“此科元魁十八人,俱以八股取中,钱生乃古学第一人也。”再应殿试,列第二甲四十名。保和殿御试,钦取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四十三年(1778)起,钱大昕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书院、娄东书院、紫阳书院讲席。其在紫阳书院的时间最长,共计十六年,“一时贤士受业于门下者,不下二千人,悉皆精研古学”。

嘉庆九年(1804)十月二十日,钱大昕在苏州紫阳书院的寓所去世。是年冬,其子钱东壁、钱东塾扶柩归里。由挚友王昶撰墓志铭,伊秉绶书丹,钱坫篆盖。对于自己的一生,钱大昕曾在自题像赞中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乾嘉学派

钱大昕的一生,博综群籍,精研经训,尤笃好史籍。通六书、九数、天文、地理、氏族、金石,熟于历代典章制度、政治臧否、人物邪正。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一生著书三十五种,合三百余卷。

清代学者阮元在《十驾斋养新录》序言中盛推钱氏兼擅众学,为集百年学术大成之鸿儒。他说:“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言经术,或言史学,或言天学,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或言金石诗文,专精者固多,兼擅者尚少,惟嘉定钱辛楣先生能兼其成。”江藩《汉学师承记》一书中记述钱大昕学术成就的篇幅最长,钱氏的博学专精受到特别的推崇:“若先生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

陈垣先生曾说自己“服膺嘉定钱大昕”,以《十驾斋养新录》为清代学术著作第一,将钱大昕奉为自身道德文章的楷模。

钱大昕曾说:“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其有《弈喻》一文,被收入许多中学语文读物。在文中,钱大昕叙述其在棋场上的一种体会,先是对客“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 而当自己对局时,却不容易发现自己的“失算”。进而以弈喻学,主张对待古人的失误,也需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要去苛求古人,易地以处,平心而度。

钱大昕不仅学问一流,其性情宽和,为人处事也是有口皆碑,誉满朝野。他不以做官为荣,而以学术为志业,曾说“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知富贵之有尽,不若文章之长留矣”。故在官场上,他从不与人争高低。

在学术生涯中,钱大昕对前辈学者由衷尊崇又能畅抒己见,对同辈学者亲切交往并坦诚相待,对晚辈学者更是循循善诱。当时官僚士大夫和名士宿儒多喜与钱大昕交往,如纪昀、王鸣盛等等,他们或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或为翰林清贵、深孚雅望,或以文章经术名重士林,相互间唱和诗赋,论文道古,切磋学术,形成了广泛的学术交游圈。

清钱大昕隶书七言联 嘉定博物馆藏

钱氏书札

嘉定钱氏,自钱大昕起有盛名于海内。后昆继起,相与砥砺切磋,钻研不舍。其弟钱大昭,淹贯经史,著书亦多。子钱东壁、钱东塾,与钱大昭之子钱东垣、钱绎、钱侗,族子钱塘、钱坫,一门群从,皆治古学,各有所成,世称九钱,可谓东南之望矣。嘉定钱氏一门,不但学术湛深,且兼擅艺术之长,多能书画,尤擅篆隶。

嘉定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中有一组重要展品,即《钱大昕家书册》。此册原由钱大昕之子钱东壁收藏,历经辗转,1949年后,归尹炎武收藏。尹炎武对陈垣先生的史学成就十分崇敬,称他为“近百年来横绝一世”的“当世史学巨子”,且知悉其对钱大昕的学问非常推崇。1952年,时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的尹炎武将这批家书交到陈垣手里,请他考释。二人曾就此册反复讨论,历时十年余。陈垣最终写成《钱竹汀手简十五函考释》一文,发表在1963年第5期《文物》杂志上。

其中首五函,为钱大昕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河南乡试正考官转任广东学政时寄京家信,收件人为浦夫人。信中内容,或陈述其在粤之境况,或询问、交代家事。钱大昕在京时,开始收藏和研究金石碑帖。公务之余,他常到琉璃厂淘书,其诗集中有“开春欲到琉璃厂,购取奇书满一囊”之句。在其中一封家书中,他对在京藏书的处置做了具体的安排:内书房一应书籍碑帖,不可遗失,如曹老爷仁虎要来检取书籍,可开书房请其进去,邵爷晋涵要进到书房,亦可请进。将来南归时,收拾书籍,或应带到广东,或应存在嘉定,俱请邵爷酌定。凡我所抄写自己著述,即随笔零碎之件,俱要一一检好,放在一箱,带到广东。其碑帖亦尽行带到广东方好。

其中有五函交付儿子钱东壁、钱东塾。是年钱东塾已23岁,故钱大昕在信中诫以“读书为上,闲游无益”。二子得钱大昕亲授,诗文皆有法度。二人也以研究经史见长,在钱大昕去世后,他们“启旧笥检寻”,整理出版《十驾斋养新余录》等遗稿,传之后世。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紫阳钱氏嘉定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论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中的导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钱氏家族迁徙考
北冥有鱼
童心飞扬
紫阳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