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1-07-28彭妮娅
摘 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内容的现实性、操作的可行性、实施的便利性、渠道的多样性等问题。同时,利用好“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从五大方面做好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目标,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开发设计,深化学科融合,优化课程实施,加强评价管理,设置分阶段目标,并加强相关保障,切实保障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显现。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铸魂育人
200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培养环境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列入其中。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地各校积极开展包括垃圾分类教育在内的环境教育活动。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发布,提出探索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规律,构建具有鲜明环境保护特色的宣传教育理论体系。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校普遍开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成段论述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并鼓励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2021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
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生态文明教育在经历生态思想萌芽、初具雏形、相关课程渗透、初成规范等几个阶段后[1],逐步纳入了学校素质教育和课程建设体系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經历了2001年、2012年和2020年的几次修订,逐渐强调了生态文明教育在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助推共建生态文化体系的思考。[2]
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要深入分析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小学课程要讲授学生与国家、世界、自然的关系;初中课程要让学生体验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家国情怀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使新时代德育工作切实发挥铸魂育人的成效。该文件重点阐述了包含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提出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指明了课程建设在新时代思政工作和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紧迫性。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排头兵”的意义,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切入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的完善能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学研究,从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然而我们的“排头兵”建设目前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师生都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等表达了期待,课程建设是全面深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3]
第三,课程体系建设能为生态文明教育起到纲领性作用。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课程体系建设能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育工作相得益彰。一方面,能充分吸收过去的发展经验,使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目标更为明确。另一方面,能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易于施行和实现;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和创造力,主动探索和发掘教学素材,便于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改进。
(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经费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国教材和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增加。[4]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出版单位等多方投入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持续增加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统编教材、紧缺教材建设和教材基础研究。地方和学校按规定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予以专门保障。积极引导各类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加大教材研发、编写、使用培训、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在教材建设基础支撑持续加强的背景下,分学科专业建立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已入库编写专家5,000多名、审核专家3,000多名,为国家重点教材建设提供了稳定人才支撑。[5]在充分的课程教材建设经费投入下,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正在朝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稳步推进。
第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体制机制保障。《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新时代思政教材体系建设提出保障要求。一是完善教材编审制度,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一标一本”,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二是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编审专家库,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研究,重视和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促进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四是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的建设和管理,依规进行编审工作,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有了相关体制机制保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更有抓手。
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构想
(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常规课程体系的共有特点,二是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使其具有特殊性。综合常见的课程定义“学习进程”与“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教育内容”两方面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将动态角度和静态角度相结合的对于“课程”的定义,即“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可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两方面。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目标:一是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學内容及实施步骤,二是对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三是创造和培养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6]教学内容方面,应以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善为载体,结合本学科领域内的前沿研究和进展,形成内容丰富、前后连贯、深入浅出、难易有度的知识体系。目标分解方面,应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有机融合,形成双向贯通的模式,即总目标可以分解成若干阶段目标,而阶段目标也可以有机生成总体目标。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双重建设。另外,在上述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便利条件,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和实践交流平台,将网络资讯传播渠道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媒介充分融入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中。
(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课程的系统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应自成体系,既有总体目标做指引,又有分阶段目标指导具体实施,在知识的布局安排上应前后衔接顺畅、条理一致、目标清晰、逻辑严谨,同时内容不间断、不跳跃,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在呈现方式上力求通俗和生动兼具,以一种教育对象能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确保知识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系统性也是我们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应该力求的一大目标。
第二,内容的现实性。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要以大量丰富的、经典的、传统的理论作为背景和支撑,充分学习和接受前人的思想精华,借鉴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实际水平和目标需求,从现实出发,加入一些最新的研究发现,加速知识的更新,以求我们的教育目标能接受到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从学习阶段就接触到领域的最前沿。
第三,操作的可行性。首先是教学内容应难易适中,使得学生易接受、教师可推广;教学设计应实操性强,对于教学工具的要求应去繁从简,利用当下广泛使用的教学工具即可,不应为了求新就求贵、求难、求怪。其次要切实考虑教育需求,课程设计应从目标人群的需求中来,奔着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去。
第四,实施的便利性。是否易于实施和推广是衡量一门课程设计好坏的重要因素,便利的实施过程能强化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增强教育主体的学习主动性,还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搭建沟通反馈的桥梁,改善学习效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应留意课程内容和展现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使老师易于实施,使学生乐于接受,使形式便于推广,使内容便于流传。
第五,渠道的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生态文化体系的社会背景。进入新时代后,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兼容学校课程和网络课程的时代特点。因此,在课程建设时应拓宽视野,重视但不限于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开发多渠道的课程形式,综合利用学校课程和网络平台,以多样化的课程形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五大内容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应明确生态课程的价值与目标,这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前提。一方面,生态课程是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是联系生态文明教育学习者和教授者的纽带和桥梁,是运输和传播生态科学知识的载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将整体目标细化成阶段目标,同时阶段目标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分阶段实施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用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保证其教学成效,最后阶段目标的有机综合便能合成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成果。
第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应注重生态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这是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发展方向后,进入到实践环节的第一个步骤。课程的开发包含两个过程。一是自身学习、理解、领会生态文明教育应包含的相关知识,将系统科学的生态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二是选择知识点和表现形式、转化表达方式,将相关知识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图表、声像等,向学习者表述出来的过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则应在上述开发过程的基础上,考虑到生态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交叉性,生态知识传播的难易度,传播渠道和方式等个性问题,设计一套利于教学展开的课程形式。总之,课程开发重内容,课程设计重表现形式,二者共同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第三,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应丰富生态课程的资源与内容,这主要依靠“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从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网络课程的开发上着手。生态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如果课程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那么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都会增加。如果课程资源的选取方式和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那么课程内容的获得也会相对简便快捷,提高效率。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教育应包含的知识体系,分辨其与自然、地理、品德、美育等学科的交叉重叠区块和边界,认识这些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之间的异同,使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内容既具个性,又具兼容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丰富应依托于课程形式的多样,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监管应作为重点,要以学校教育课程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重要补充,重视网络资源,重视社区和家庭教育,重视师长同学间的交流影响,形成多方合力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体系。
第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应考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这是将诸多美好设想落地的过程,也是对课程设计进行检验的过程。鉴于生态课程建设应考虑到可实施性,课程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一是课程内容应分级分类区分难度,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切忌目标定得太高、与现实差距太大,若是不能基于现实,再好的设想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二是学校课程与网络课程的比例要适度,同时在课程内容涵盖上各自应该全覆盖,对于某一知识点的讲授,是选择传统课堂方式还是网络课程形式,应将选择权交给施教者。毕竟,虽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即将进入5G时代,但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网络教学资源还不是那么发达,但是那里的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却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大课堂,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体验式的户外教学不失为更好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但是不能一味将重心放在网络资源开发上而忽略了学校课程本位,切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第五,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应包含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管理与评价,这是课程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体现生态课程建设成效的环节。课程管理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课程与老师、学生的关系及教与学的感受。课程评价能及时反馈,促进课程改进和完善。课程管理要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宏观管理是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需要一定的战略高度,要从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把握定位、找准方向,加强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应认真组织部署,加强对课程的使用管理,切实提升课程的教学成效。微观管理则是对具体的施教个体教师的管理,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个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同一套课程教材的时候,都可能出现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因此需要在保留和提倡个性的同时,划界线、定底线,规范教学过程,明确目标要求,使老师们有规矩地自由发挥,有依据地想象创造。课程评价,应立于教学一线,源于教学者,反馈给教研者,将基层的课程使用感受和改进建议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充分结合。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课程得到更好的改进、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面加强和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描绘路径,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将再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彭妮娅,安黎哲.我国生态教育的发展及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3-7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231.
[3]胡金木.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愿景及目标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9(4):34-38.
[4]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20-10-28)[2021-04-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2011/t20201103_497961.html.
[5]教育部.教育部:鼓励高校、研究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EB/OL].(2020-12-24)[2021-04-22].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42/mtbd/202012/t20201224_507436.html.
[6]杜昌建.我國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46-49.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