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内容及策略
2021-07-28曹加明
摘 要
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关键是立德树人核心力的提升。教师要增强立德树己的自省力,育人先立己,才有底气去立人;要生发有教无类的笃定力,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培养洞明世事的观察力,准确把脉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发展态势;要磨砺因材施教的教学力,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正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要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要提升激励唤醒的引导力,激发学生有所为的热情。
关键词
育人能力;立德树人;核心力
作者简介
曹加明,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人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外在条件的影响,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自身内驱力的开掘与释放。教师的育人能力的提升当然也不例外。教育行政部门搭建的发展平台当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奢望躺在发展平台上“自动”成长、成功。教师应该自觉地走上育人能力自我建设的大道上来。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其关键无疑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立德树人的核心力是教师育人能力之“定盘星”。那么,教师要提升哪些立德树人的核心力?又该如何提升?
一、增强立德树己的自省力
教师立德树人,首在增强立德树己的自省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认识你自己”,是东西方先贤给予后世之人的谆谆教诲。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无疑需要增强立德树己的自我省察能力。
教师教书治学,所为者何?当然是为了立己立人,亦即“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进而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以立呢?我们需要谨记孔子的谆谆教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在阅读、教学、思考中自立,否则,很容易沦为嘴上一套、行动上又一套的“双面人”。言行不一,别说立德树人了,就连立身立己都无法做到,又有何底气去立人呢?
因此,教师育人能力建设首要一环无疑就是立德树己。教师只有自己首先成为遵纪守法、崇真向善、担当有为、有情怀、有人性光芒的人,不仅成为古圣先贤孜孜以求的“君子”,而且成为有视野、有胸怀的现代公民,才能够在三尺讲台上成为“身正为师,言正为范”的育人者!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着不可低估的育人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的立己成己的程度,也是一种难得的育人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更直观、更鲜活的育人资源,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师自发地增强立德树己的自省力,堂堂正正地做人,才会有勇气和底气教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缺少了自省力,教师就可能沦为形形色色的“器”,那样的话,作为当代教育者的我们岂不是连两千多年前就坚定地喊出“君子不器”的古人都不如了嗎?如果教师不能首先成为立己成己的真正的人,而是像鲁迅笔下的“昏睡者”那般,或装睡,或真睡而“不愿、不能醒来”,那么就谈不上立德树人。
因此,育人先立己,立人先立心,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首在增强立德树己的自省力。
二、生发有教无类的笃定力
人,生而平等。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平等”的种子,是新时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当代教师的当务之业。尽管“理固宜然”,但当代教师能够发自内心地坚定有教无类的信念,能够自觉地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家境不同。有教无类,教师就不能嫌贫爱富,不因学生之家境殷实而青睐有加,不因学生之家境一般就漠然待之。当代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每一位学生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受到重视。
同时,青少年学生个性各异,性格有别。他们有的活泼灵动,有的沉稳敦厚;有的能言善辩,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内向拘谨;有的乖巧听话,有的颇有主见;有的合群,有的特立独行……此刻,教师就不能固执地拿着一把固定的“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该正视学生的个性各异、性格有别之现实,不根据个人的喜好而任性地有选择地施教,而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对待学生,力争做到有教无类。
社会难免会对那些落落大方、乖巧可爱的孩子青睐有加,但教师必须从世俗的观念中突围而出,因为教师担负着立人之重任,因而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而应该尊重差异,有教无类。如此,教师才不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被忽略、被歧视的阴影,才不会让学生在人生的成长初期就遭遇“寒流”,更不会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对社会公平与正义心怀疑虑。
因此,教师生发有教无类的笃定力,是立德树人之教育事业的当然需要,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应然要求。
三、培养洞明世事的观察力
教师育人能力自我建设,还需要培养自身洞明世事的观察力。教育不像工业,更像农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比农业更加精细,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年轻生命,而且是个性各异的生命,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有着独特的意蕴。因此,对于以立人为己任的教师而言,洞明世事的观察力不可或缺。
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教育生活中的细致的一幕幕就会被轻易忽略;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就会见怪不怪;那些蕴含着教育哲理的寻常故事,就不会被关注;那些看似寻常的细节中的育人契机,就会被错失;教育生活中的“人”,就不会被发现。因此,担负育人重任的教师需要增强洞明世事的观察能力—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洞察学生的心理波动,进而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引导,真正地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好伙伴、好向导。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高洞明世事的观察力,并不是要事无巨细地做“无所不为”的养育“巨婴”的“万能保姆”,更不是要做学生私人生活的窥探者,而是要敏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绪,在学生状态低迷、情绪低落的时候倾听、理解他们,做他们压力的疏导者,鼓励他们做坚韧、执着的抗压者;在学生收获成功的时候,做他们的鼓舞者、肯定者,引导他们去做从容、坦荡的奋进者;在学生偶尔志得意满的时候,做学生坦诚的提醒者,引导他们去做谦逊、平和的可持续发展者……
在育人能力自我建设过程中,教师着力培养自己洞明世事的观察力,才不会成为育人现场的闭目塞听者,才能够准确、及时地把脉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发展态势,才能够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走上成人之路。
四、磨砺因材施教的教学力
在育人实践中,一线教育者既要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正视每一位学生其实又是独特的“这一个”。教师不能固执地以为凭着多年经验的积累,自己已经掌握了教育之道,因而踌躇满志地在教育生涯中凭借经验“一站到底”,而应该理性地以全新的眼光来面对每一位学生,真正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事实上,因材施教不仅仅是知易行难,甚至可以说知也未必是容易之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绝非易事,否则鲁迅先生也不会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慨叹,古人也不会有“知己难求”之感慨了。教师真正理解、懂得每一位学生,不是轻而易举的易事。教师逐步认清“这一个”是怎样的“天生之材”,这其实并不简单,需要眼力,需要耐心,需要同理之心。
即便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加上同理心的加持,真正读懂、理解“这一个”,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因其材”而“施其教”。教育者需要扪心自问:我持有的是怎样的成才观?何谓成才?是工厂化、模式化地生产千人一面的器具式的“才”,还是回到立人之教育宗旨本身,让学生真正成为“他自己”,而非成为他者所期望他成为的那个样子?育人者,只有首先在内心笃定地明确自己所立之人为“真正的人”而非形形色色的各类“器”,因材施教方有价值可言,否则,教育只是快捷简单地“制器”罢了。
明确了教育的宗旨乃是立人,真正看清、读懂了每一位学生乃是独特的“这样的材”,因材施教才有了切实的前提。那么,在此背景下,何以施教呢?施教必须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他们“扬长”搭建平台,促进他们在自己钟爱的领域里自由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协助他们去除成人成才之路上“横生”的有形无形的“枝节”,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以己之才为依托,以教育者的因材施教为“风”,实现“随风直上九万里”。如此,教师方是在真正提升自己因材施教的教学力。
五、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
教师的育人能力自我提升不可或缺的另一条路径,是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在人际交往中,理解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是离不开理解。此种理解不是口头上客套式的随口之言,而应该是情同此心的理解。
先贤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尤其需要秉持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如此,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教师才能把握真实的学情—倾听学生的困惑、烦恼、纠结之心声,进而在换位思考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行动中的顾虑、憧憬中的疑惑、奋进中的茫然,以现身说法、情境代入等方式帮助他们消除顾虑、解除疑惑、廓清茫然。
教师真正以同理心倾听、理解学生,师生之间才会真正拆除隔膜之樊篱,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问题才可能被发现。教师以同理心对待学生,学生不仅不会拒教师于千里之外,反而会更加信赖教师、更愿意将教师视为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引领者,而不是将教师看作高高在上的训诫者,更不会将教育者视为人生路上熟悉的陌生者。如此一来,教师的教育引导才有可能真正展开。否则,学生很难倾听一个他自己内心所排斥的人的任何忠言、良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育人的道路才能真正鋪展开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才有了切实的可能。不仅如此,教师在理解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甚至可以说,教师也再次获得了一次成长的契机,此之谓“教学相长”。
六、提升激励唤醒的引导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至为关键的一环是提升激励唤醒的引导力。培养洞明世事的观察力、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最终都是为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没有对学生的细致观察,所谓的激励很容易沦为千篇一律的自说自话;没有对学生的理解,所谓的唤醒和鼓舞,就难免沦为空泛虚无的自我陶醉或是隔空表演。
提升激励唤醒的引导力,不是要教师在前面“搀扶着学生,不肯放手”,学生只能在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亦不是要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听其自然。提升教师激励唤醒的引导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教师在观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真正读懂学生,然后根据其兴趣爱好“循循然善诱人”,鼓励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激发他们有所为的热情。
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沟通家长和班级内的其他任课教师,进而形成育人的合力,让学生在多重理解和唤醒中无法、也不愿再“昏睡”下去,而是迫切地“醒来”,并急切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成人之路。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那么,真正好的教育当然更不能“降到技术层面”,更需要立足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学生的唤醒亦是在唤醒学生的自身认同意识,进而激励他们去追求自身完整。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又何尝不是在追求与实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呢?教师提升激励、唤醒的引导力,是育人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又何尝不是教师实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重要路径呢?
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应该不等不靠。教师增强立德树己的自省力、生发有教无类的笃定力、培养洞明世事的观察力、磨砺因材施教的教学力、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提升激励唤醒的引导力,庶几切实实现教师育人能力自我提升。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