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路径

2021-07-28平晓敏林一钢

中国德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科德育素养

平晓敏 林一钢

摘 要

基于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研究,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主要由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三方面构成。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和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教师;学科德育;学科德育素养

作者简介

平晓敏,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林一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含有道德的目的,但当前学科德育功能日渐萎缩,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对教师而言,有效进行学科德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素养。

一、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

明确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学科德育素养研究的基础。以往学科德育研究中关于教师的论述较为分散,首先进行归纳并参考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研究路向: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1],分析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

(一)基于推演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中国式立论惯常使用同构推演法来论证,包括外推、内推和旁推。外推是由小类的任何性质为前提得出大类的相同性质;内推则与外推反向,由大类推至小类;旁推是指可从甲类的性质推至互相交融的乙类。[2]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推演式研究路向属于内推式,即从教师的德育素养推演出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因学科德育属于德育的一部分,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是在具体学科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德育素养,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科教学情境中的德育表现。教师的德育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3]以此为基准推出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是关于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表现出的、决定其学科德育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且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基于深挖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深挖式是指对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进行挖掘并将其映射到具体的分类类别。[4][5]“学科德育素养”是一个由“学科德育”和“素养”两个子概念组成的组合概念,深挖式的学科德育素养研究路向是指通过深挖“学科德育”和“素养”的本质,探求“学科德育素养”的概念。学科德育主要是指各科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进行德育。[6]素养是一个发展性概念,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7]基于此,教师学科德育素养是使各科教师更好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的认知、能力和态度的综合素养。

(三)基于指导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指导式的研究路向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8]以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信”为理论指导是目前素养研究中最常出现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学科德育素养也将从这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但在这五个要素中,知、情和行是最基本的因素,意志问题通常可以还原为情感和行为问题,信念问题也可以还原为认知和情感问题。[9]因此,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了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教师学科德育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它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在学科德育实践中生成,会随着教师学科德育实践的发展或情境的变化而发展,最终体现在教师的学科德育自觉上,以人为本位,指向立德树人。

二、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构成

学科德育素养的构成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Saarni提出教师作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需要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10]Tuana指出道德敏感性、伦理推理技巧和道德想象是三个基本成分。[11]顾惠梁提出学科德育的德育意识、学科德育的教学艺术、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在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时显得重要。[12]石建明认为学科渗透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的能力、教学预设能力和学科渗透的技能是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时需把握的几个关键词。[13]汤琪和刘智认为育人意识、育德能力和道德示范是教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点。[14]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其中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占据较大比重。对于教师学科德育素养来说,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知构成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活动的基础,对學科德育的情感影响其在学科德育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在学科德育中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学科德育行为。因此,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构成最基本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一)学科德育认知

学科德育认知是学科德育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科德育的理解程度,关系到教师能否意识到学科德育的问题。首先,应认识到什么是学科德育的问题。学科德育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在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渗透于其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方式。[15]教师对学科德育概念的认知是学科德育实践的起始。其次,应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学科德育的问题。德育之于教学不是外生之物,而是从内而生的天然本质。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社会的道德目的才是一种“教育”,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16]再次,应认识到谁来实施学科德育的问题。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教书与育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教师的教育使命。最后,应认识到如何开展学科德育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学科德育具体实施的清晰认知是有效开展学科德育的前提。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科、课程和学情等,制定相应的学科德育目标,组织学科德育资源,掌握学科德育的实施方法。

(二)学科德育情感

学科德育情感是学科德育的枢纽,是教师对学科德育的情感倾向,关系到教师是否愿意进行学科德育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科德育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品德的培养者。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多种价值因素来实现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责任。[17]教师应有意识地超越单纯的学科教学,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将“教知识的人”变为“教书育人的人”。其次,对学科德育怀有热情。教师在进行学科德育工作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力,甚至学生本身对德育的厌倦情绪都在蔓延。[18]原因在于教师以空洞的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科德育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19]对此,教师应具有学科德育感染力,以情育德,引导学生道德情操发展。再次,对学科德育怀有信心。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支持各项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科德育具有地位优势、内容优势、队伍优势和教研优势[20],教师更应具备学科德育自信,积极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提高学科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最后,对学科德育具有价值追求。教师对学科德育内容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德育内容的价值判断。[21]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德育工作表现出认同和自信,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认同,共同追求更高层次的学科德育目标。

(三)学科德育行为

学科德育行为是学科德育的关键,关系到教师能否有效进行学科德育实践的问题。首先,能有效实施学科德育活动。根据学情和学科特点等制定具体、系统和可行的学科德育目标,指导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统筹协调课内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科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实施学科德育活动。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已有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他评,科学评价学科德育成果。其次,能有效反思学科德育活动。教师在学科德育中发现的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及时归纳分析并系统化、理论化地转化为自己的学科德育经验,据此不断调整自身的学科德育活动,增强自身的学科德育影响力。最后,能对学科德育活动进行研究。对自己的学科德育活动展开行动研究,发现学科德育问题并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收集分析研究资料,形成解决策略并加以实践检验,总结上升至理论层面。对学科德育实践中的新问题进行再研究,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德育实践。

三、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教之本在师。教师不仅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还要在课程教学中切实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和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需大力培养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提升其学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

学校应加大对各学科的德育宣传,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组织学科德育报道和科普活动,建立相关学科德育网站,整理学科德育典型案例供教师了解学习。提供相应的学科德育条件,将德育经费放在学校学科德育人力、物力建设上,调动教师的学科德育积极性。设立专门开展德育活动的展览室或活动室,师生可在其中阅读相关书籍,分享德育故事。打造学科德育文化走廊、文化角,悬挂相关口号标语,放置相关书籍、宣传册和杂志等材料供师生和家长学习。引导家委会参与学校的学科德育建设,鼓励家长提供相应支持,帮助教师解决学科德育问题,共同建设学科德育环境。教师在浓厚的学科德育氛围和丰富的学科德育资源中进行育人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和情感,将逐渐养成学科德育自觉性。

(二)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

教师在职培训要和职前培养一体化,将学科德育内容融入入职培训以及职后培训等全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相应地增加学科德育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引导师范生对学科德育形成基本认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范生的学科德育情感,培养师范生言传身教,以德立身、施教和育德的情感。创新学科德育培养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学科德育优秀工作者请进课堂,与师范生一起讨论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师范生的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价值追求,习得一定的学科德育行为。在师范生的实习阶段加入学科德育相关工作,体会学科德育的实践。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学科德育专题,通过老带新等机制,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引领作用,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德育工作,掌握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在育人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职教师培训要把学科德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创新学科德育培训方式方法,增强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发展学科德育情感和提高学科德育行为。

(三)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学科德育素养,将学科德育纳入专业发展过程。教育教学问题复杂多变,仅着眼于当前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技能,专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对此,教师应自觉拓展学科发展视野,打破专业局限,增强自身的学科融合和创新思维。主动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和跨学科论坛,在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知识文化储备,多方面、多途径充实自己。与优秀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观摩其课堂教学,学习学科德育经验,并学以致用,调整自己学科德育中的不适应环节。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现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将教学内容取于生活用于生活,不仅教导学生知识也让学生习得生活经验,将学科融入个人生活之中。有意识地反思总结自己的学科德育实践,对自己的育人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方向和进程,将学科德育融入专业发展进程,保持终身学习之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5][8]卫倩平.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路向分析:基于对概念和要素研究的文献梳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8(8):39-43.

[2]朱晓农.同构推演法:中国逻辑如何论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3):80-97+175.

[3]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58.

[4]姜疆.深度学习:深度挖掘数据新经济[J].新經济导刊, 2018(Z1):99-102.

[6]彭寿清.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4-137.

[7]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9]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8.

[10]Saarni C.Emotional Competenc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R. Bar-On & J. Parker(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00:68-91.

[11]Tuana N. Conceptualizing Moral Literac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7,45(4):364-378.

[12]顾惠梁.学科德育再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6-57.

[13]石建明.学科渗透德育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40-41.

[14]汤琪,刘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2):71-74.

[15]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425.

[1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34.

[17]叶飞.学科教师的困惑:在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6):39-41.

[18]周彬,高星原.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09(3):29-33+42.

[19]汪明.学科德育的喜与忧[J].教学与管理,2015(35):11-13.

[20]闫益佳.德育自信,源于优势[J].中国德育,2013(4):29-30.

[21]王婷婷.学科德育从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始[J]. 思想理论教育,2012(10):64-66.

责任编辑︱庞 雪

猜你喜欢

学科德育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