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2021-07-28孔苏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契约责任感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学生健全人格与道德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摘 要

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行为的统一。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必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实施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行为。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体分别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构成有机整体。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提升路径包括学校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家庭以契约形式组织日常生活,社会支持培养活动并开展家校与社区合作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行为;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

孔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艰巨而又充满希望的历史使命。中小学生的眼光、格局和品质需要更上一个台阶,尤其表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方面。中小学生只有对国家和社会抱有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把学习和成长融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地把自我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培养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也是新时代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中小学生不仅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信念,更要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落实到行动上,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履行自我的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研究者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界定存在一定差异,说明社会责任感具有丰富的内涵,与认知、情感、道德和行为等要素密切相关。从社会成员的个体表现看,社会责任感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又是一种社会责任行为。

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曾对“社会责任感”作出过解释。例如,“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调节自身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关系的行为活动与价值评判”[1]。此定义表明,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行为活动与价值判断。“个体对自己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2]该定义强调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即个体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分内应做的事、应尽的义务的态度、心向。”[3]此定义的关键词包括“应做与应尽”“态度和心向”,注重权利义务及道德上的“应然”。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它的依据来源于我国宪法对公民义务的规定及高尚道德品行的约束。例如,宪法规定公民的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责任感不是空泛的概念,它真实清晰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边,由个体或集体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予以实践。社会责任感对于中小学生的特殊性在于中小学生普遍是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独立行事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应简化,以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爱国为例,中小学生无法立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但可以树立当兵志愿。无法做到每名中小学生都去天安门广场见证升国旗仪式,但在学校遇到升国旗场景,必须做到止步、行注目礼并自觉唱国歌。社会责任感不会凭空产生,中小学生首先要学习“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通过实践来认识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涵。

二、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社会责任感首先表现为一种责任意识。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源于对“什么是社会责任”的学习认知。社会责任是一种抛开个人本位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具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和自觉行动。受限于中小学生的思维發展阶段,社会责任的学习需要通过具体化的情境和实践予以开展。中小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意识,第一是关注有无遵循“利他”原则,第二是关注有无丰富的道德情感。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既体现在对家人、朋友、师长和自己负责,也体现在对祖国、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负责。这种责任意识倾向于集体意识,是集体主义作用于中小学生个体的观念生成。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学校,在家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家务劳动、作业完成是个体的分内之事,不应由父母或家人代劳。尽管中小学生还不涉及抚养父母的问题,但孝敬父母却是责任意识的具体化。责任意识既指向他人,也复归自我。中小学生对自我也具有责任意识,特别是对于自我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既是人的标志,也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4]个体生命构成社会整体,个体生命的完整与发展是对社会负责的应有态度,中小学生具有的这种生命意识即是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其次表现为一种责任行为。只有责任意识远不能够达成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还需要完成一定的责任行为。中小学生在家庭中扮演孩子的角色,收拾整理个人内务、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及保持身心健康等都是对自我负责的行为表现;中小学生在学校扮演学生角色,认真学习是主要的责任行为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生要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中小学生对他人的责任行为,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例如,提醒身旁的同学遵守交通规则,拒绝并制止同学欺凌他人,等等。之所以强调力所能及的责任行为,源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不提倡或宣扬作出如成年人一样的责任行为,如冲入火海救人、徒手关闭泄露的煤气罐等具有危险性的行为。

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两者相辅相成。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强会产生更多的责任行为,责任行为愈多会刺激萌发更丰富的责任意识,反之亦然。

三、提升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

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体分别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构成有机整体。中小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和班级度过,参与学校和班级活动是中小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成为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外在支撑,积极的责任宣传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一)学校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社会活动并不是完全指向社会领域,学校与班级也能够创设出相同意义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均是真实情境下的学生参与活动,如班级管理和学校改革。选举班干部是每个班级都要进行的活动,通过选举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关注班级公共事务,培养提升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并以“小干部”的身份付诸实践。学校积极创造机会,不仅是指参与活动本身的机会,也指学生未参与活动但获得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通过参与班干部选举,学生会表达参选的意图目的和工作方案,从中可以观察和解读出学生对班级责任的意识强弱以及实施责任行为的可操作性。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班干部与班级责任间的密切联系,及时纠正只是为了当班干部而参与选举的错误行为。对于未参与选举的学生,教师需要追问未参与的原因,指明选举班干部是履行班级义务的重要方式,切实要求每名学生都对班级负责。目前,班级中推行的“全员班干部”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班干部,学生在成为班干部后可以更为明确地落实责任行为。除了班级管理外,学生参与学校改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校责任感。例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邀请学生参与学校改革,学生提出了35条学校改革意见,如“为教学楼命名”“加装紫外线消毒灯”“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活动”等。学生的改革意见显现出对学校的责任意识,提出意见的过程是实施责任行为的过程。一般认为,班级管理需要学生参与,而学校管理更多指向校领导和教师参与。事实上,学生提供改革智慧,同样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发展。因此,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在整体层面开展管理和改革活动要更具有针对性。

(二)家庭以契约形式组织日常生活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契约存在多种形式,如精神契约和合同契约等。家庭订立契约,是为了共同遵守达成的共识协议,这本身蕴含着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契约本是社会产物,父母与孩子在家庭层面上使用契约时需要将其适切化。确定契约内容需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家庭成员共同认可契约并承诺遵守相应条款。例如,规定“我们共同每天阅读1小时”“请教别人时要有礼貌”“独自完成内务,有困难可以寻求帮助”等。契约的订立与修改也需要征得家庭成员的一致同意,这在形式上符合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规范。作为文本化的合同契约,父母和孩子只是在履行外在的要求,因此,文本形式的契约向精神形式的契约转化便成为家庭组织日常生活的更高要求。契约订立的具体内容与每个孩子的个性表现紧密相关,大体上涉及卫生习惯、学习内容、自理能力和合作态度等。家庭在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引导孩子认识和履行对亲人的责任。日常生活中,个别孩子出现对亲人的不耐烦甚至是打骂行为,这说明家庭未能做好相关的责任教育工作,订立家庭生活的契约很有必要。孩子遵循契约的过程即是履行责任的过程,其中,一直存在的契约精神,可以看作是一种责任精神,孩子在家庭中逐渐养成契约精神,把责任意识和行为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之中,真正发挥家庭在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辅助作用。

(三)社会支持培养和协同机制建设

社会支持是一种以个体或群体为中心,由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关系构成的资源结点,它可以表现为情感、物质、信息、行为等多种手段。[5]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家庭和学校参与是不完整的,亟待社会支持、健全和完善培养路径。社会支持一方面直接开展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促成家校合作等培养协同机制建设。社会支持依托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团体和个人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责任感培养活动,如博物馆举办“社会责任担当”主题展览、少年宫策划“社会小主人”文艺演出等,邀请中小学生参与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社会责任感。大型活动常见中小学生化身志愿者、讲解员,亲身投入社会活动,用行动诠释担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他们具备和提升社会责任感。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小学生担当志愿者,为游客和观众提供导引和宣传服务,这不仅锻炼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化了他们的社會责任感。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单位和组成部分,社区发挥着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中介作用。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6]。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街道管理委员会或自治组织成为社区重要的组织力量。社区是基层社会的缩影,社区教育可以做到在真实社会场景下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社区定期举行亲子家庭活动,鼓励孩子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从而明确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少数社区承担孩子放学后的托管工作,并利用托管时间开展责任教育。社区专门开设教育讲座,例如,安徽黄山文峰社区举办“培养孩子责任心”专题报告。除了学校活动外,学生更多接触到的是社区活动,社区需要承担属于自身的教育责任,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必要的支持路径。

参考文献:

[1]郑士鹏.当代中国青年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任国忠.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度辩思[J].伦理与文明,2013(1):110-111.

[3]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26-30+72.

[4]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0-11.

[5]谭敏.社会支持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9(3):8-14.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2.

责任编辑︱庞 雪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契约责任感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等2则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