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对策

2021-07-28张红霞田建华李娜娜

现代企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会计学校企协同

张红霞 田建华 李娜娜

新条件下的市场需求对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许多影响。会计实践的日益深化、会计职能的逐步扩大、会计手段的逐渐进步,都对高校培养会计学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育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学人才是目前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育人实践教学的方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且现行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会计人才的推动,高等院校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形式变革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各大会计学专业院校逐渐开始开展一系列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方式。与此同时,学界也开展了相关研究。陈莉敏、丁斌(2019)认为采用同企业合作的方式,令高校能够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打造优秀人才。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并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郑鹏、赵师(2018)研究表明,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作用,促进企业专家成为校外老师,加强校企的融合程度与合作深度,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达到校企共赢的结果。吴新建(2019)认为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各自应尽到的责任与应享有的权利等都缺乏比较完善的保障机制。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落实不到位必将导致协同育人模式流于形式。显然,会计学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新模式未被普及、平台建设缓慢、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等问题,既需要校政企三方共同合作,也需要学校对会计学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积极的研究、实践,探寻并最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任何理论教学都无法替代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甚至是创新精神。会计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恰恰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佳形式。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既表现在高学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上,又体现在与社会的交融、与时代的接轨。因此,在实现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校企协同育人相对传统育人方式而言具有巨大优势。

2.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承专业知识,也为职业技能打基础,做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准备,在学生个体成长和培养过程中急需企业、会计行业的参与和指导,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融入生产实践,更快地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

3.满足学校教学需求。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学校、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育人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主体教育方式,让市场导向经过科学研判后引导在校学生的教育。可通过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进入学校,进行社会实践经验分享,或培训、构建一支高质量的师资团队;还可以让学生分批次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操,帮助学校共同进行专业改革,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产业发展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产教融合,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补齐传统教育模式下难以完成的教育短板。

二、会计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计学专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希望进行校企合作的学校数量与企业数量差距较大,需要实践的学生人数远远高出企业需要的人数,因此学校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未能达到企业理想的收益效果,将会影响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积极性。现阶段,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且校企双方均有各自的担心和顾虑。针对企业方面而言,在尚不确定收益结果前,需要加大投入成本,增大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性。针对高等院校方面而言,高等院校无法预知改革创新的成效,若改革发展落后,教育质量指标提升不明显,将会对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情况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难以健康、稳定运行下去。

2.缺少明确的法律约束。目前,虽然有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起到了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尚未建立健全,更缺乏详细阐述和说明。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以及应享有的权利,均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制加以保障。例如,会计学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时,哪种情况下应由校企之间哪一方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与承诺不相符合应怎么办、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工伤后如何处理、给予何等待遇等等,这些问题均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维护和保障,校企协同育人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缺乏能对双方同时进行有效监督的监督机构,现有的监督者是教育部门。法律没有详尽规定的情况下,监督管理行为并没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教育部门主要使用对合作双方进行评估的方法进行监督管理,但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行政机关在工作过程中,不重视与企业及时的沟通,整体监督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不利于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不利于教育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4.缺少时效的沟通平台。会计学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然而在现阶段,学校和企业沟通多通过电话或社交网络,都不能满足多变的沟通交流形式需求,且交流沟通面窄,交流成果不易积累、分享,许多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学校获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够及时,企业无法有效地为高校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指导,最终导致高校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会计行业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学校、企业甚至第三方之间及时有效、广泛沟通的交流平台十分必要。

三、优化会计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对策

1.建立合作共赢的激励机制。在会计行业正在转型发展,会计学专业院校势必进行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轉型升级也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针对校企协同过程中存在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补充。可以根据不同高等院校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各个企业经济收益的不同,在合理分配合作初始成本的同时,将部分资金及后续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协同育人的经费支撑,在合作遇到困难时能使用这部分预留资金维持正常的合作关系,能提升合作韧性,降低频繁更换合作方这一行为对双方带来时间、资金损失的几率。同时,在校企合作初期共同构建会计实训室、开发项目等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协作,争取免息、减税等政策支持,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协同育人更好地发展。

2.建立协同育人的法律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中央或地方政府建立并完善有效的法律机制作为保障,明确有效地划分校企双方应当享有或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及时性,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当双方共同努力教育人才时,应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学校应当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环境。企业需要投入精力,派遣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员工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此为基础,双方应签订正式的合作合同,必要时需要与有关部门一同合作,保证各方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只有不断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来保护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并进一步规划部分细节的协作教育机制,才能促进会计专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保护每个学生的权益。

3.建立校企权利的监督机制。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制衡作用,建立校企权利的有效监督机制,保证校企协同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利益,进而有效减少合作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可成立或邀请第三方机构建立监督体系,对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培训管理、校内外会计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资产状况等实施监督管理,并将监督机制应用于高等院校招生和就业活动。将教学内容和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并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推动会计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4.建立具有时效的沟通平台。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在合作的各方面达到一致。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高速传播信息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校企协作平台,保证通信的及时性且解决因沟通障碍造成的许多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网站,双方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网站整合,使学校与企业都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有效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确保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目标一致,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计学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在网站收集相关信息,进而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该平台还可以建立、健全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既可以让院校能够及时掌握教育成果,也能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实用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对于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以商洛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19jyjx128);商洛学院经管学院根植地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商洛学院)企(丹凤葡萄酒厂)协同育人的研究與实践”(201902);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从被动应‘战到主动思‘变提升地方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研究”(XGH20279)。]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经管学院   商洛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会计学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