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航天企业科技创新当科技强国排头兵

2021-07-28魏唯一等

现代企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预研航天领域

魏唯一等

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落实集团公司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实现航天一院提出的“勇当科技强国建设排头兵,永当航天强国建设主力军”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将创新摆在航天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技术引领,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强人才队伍,弘扬创新文化,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勇当科技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1.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主要领域跨越发展。组织各领域新型号研制,实施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和装备性能再上新台阶。做好“十四五”技术发展规划,力争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超前谋划前沿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实施前沿技术工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理论基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谋划系列前沿技术应用,抢占未来技术发展制高点。

3.夯实技术基础能力,全面支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先进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建设专业的信息化设计平台;不断完善专业体系、技术体系,加强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将积累经验变成推动航天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

4.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围绕航天运输、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定期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增强领域话语权;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常态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对外影响力。

二、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网络,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1.完善系统化协同创新体系,增强创新组织生命力。保持创新体系的开放与融合,持续完善以航天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海外研发为补充的系统化协同创新体系。丰富创新生态网络,主动融入地方创新发展工作,提升与长期协作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各方的创新协同与相互支撑。

2.加强院所两级主体职能的协同,提高创新的整体效能。突出院在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论证、新领域开拓、重大项目谋划以及政策制度研究等战略管控方面的责任;明确总体单位实现领域发展目标的主体责任,鼓励抓总单位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汇聚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3.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高地,永占领域话语权。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顶层谋划,建设系列国家级战略创新高地;拓展提升专业重点实验室核心能力和管理水平,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研究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引领作用,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平台。

4.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引领能力。深化产学研战略合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共享、利益回馈等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稳固的良性循环。围绕重点方向,设立联合研发平台。发挥产学研专项基金的桥梁和引导作用,建立与高校长期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强化与高校知名专家的常态化联系和创新链条衔接,持续完善创新网络。

5.推进海外研发机构建设与运行,提升国际影响力。瞄准前沿技术开展国际合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研发平台;加强前后方的协同与联动,推动联合研发,促进研发成果的应用。

6.丰富创新组织形态,增强创新体系活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创意空间,探索建设创新特区,鼓励个人牵头成立创新俱乐部,组建自由探索团队,打造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创新管理机制,形成的内在动力,持续推动组织发展

1.完善创新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机制,提高创新工作效益。保障研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经费支持的同时,持续加大基础与前沿方向的投入;建立服务于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制度,赋予项目负责人统筹使用项目经费和审批的权力。

2.完善预研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创新管理效率。实现预研项目分类分级管理,预研重大项目试行项目制管理、一般预研课题实行目标管理;注重专家推荐与项目推介并重管理,创立专家对专家的前沿创新领域项目推介模式。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创新动力。建立市场化的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转化收益回馈到创新组织与个人,让科技人员切身感受到科技成果的价值,获得合法的收入;加强创新个人、团体的精神激励,增强创新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4.试点设立创新特区,探索创新管理新形态。搭建“未来牵引、梦想驱动、求实推进”的创新平台,试点设立创新特区,赋予创新创业者从项目选择、团队组建、融资到项目实施全流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建立人事、薪酬等配套政策,探索基于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新机制。

四、加强创新队伍,弘扬企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加大创新人才资源投入,推进科技队伍配置转型。加强预研重大项目队伍人才配备,有序促进设计人员从定型型号或成熟型号转入研发队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建立完善技术能级发展通道,大力建设预研探索、专业研究、产品开发队伍,按领域配置研究队伍。

2.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促进核心人才加速成长。以造就科技大家、工程大师等为目标,实施后备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科技领军人才方阵。持续加强青年创新基金管理,提供富有挑战的职业机会和奖励激励政策,让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建立灵活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创业创新人才发展。突破组织边界和身份界限,支持有梦想、敢奋斗的青年人才在“创新特区”创业发展。建立靈活的人事管理政策,试点建立创业创新的“人才特区”,保证人才在事业平台之间的顺畅转换,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

4.发展独具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弘扬“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使命精神,营造“崇尚科学、技术民主,开放融合、敢为人先,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培养勤于钻研、敢于质疑、善于谋划、勇于探索的创新态度,保护创新兴趣,增强创新自信,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创新新局面。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以创新强企的决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为实现航天梦、强军梦和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执笔人:魏唯一    张  军     卢东宁    蒋先旺)

(作者单位: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猜你喜欢

预研航天领域
航天梦,我的梦
军工研究院预研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多学科复杂技术群预研项目精益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项目管理的预研项目制试点管理方法研究
运载火箭重大预研项目验收管理的思考及应用
领域·对峙
逐梦航天日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