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党史智慧 开创工作新局
2021-07-28金德海
金德海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档案部门必须把开新局作为着眼点,从党史中汲取营养,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奋进新时代,续写新华章。
一、深刻审视档案事业的“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体制转轨、信息化转型、需求侧升级等多方面挑战。档案事业如何跟上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是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1.“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服务中心的能力。局馆分设后,如何改变档案部门思想意识保守、知识储备不足、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增强其政治素养和服务大局的能力?如何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服务好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如何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谋划推进档案工作?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我们必须努力将党管档案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效能。
2. 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要求我们忠实履行为民服务宗旨。传统档案工作范围大多局限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部分专业档案,且以纸质文件、资料为主,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并未纳入收集与管理的范围。这种因“选择性管理”导致的档案资源缺失,一旦错过最佳建档期,必将带来巨大遗憾。我们必须顺应现代社会对档案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努力实现由“选时代”向“全时代”转型,通过档案资源的全覆盖收集、管理、开发利用,为时代发展留下完整印记。要努力推进档案开放惠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查档需求,让人民群众了解档案、走进档案、重视档案。
3.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求我們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的载体形态日新月异,档案资源正朝着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给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冲击。与此同时,档案数据海量增长也对其安全维护构成挑战,数据安全与质量管理备受关注。档案数据挖掘利用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发现潜在规律,进而提高管理水平,是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考验。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档案工作,不断增强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
4.“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对江苏提出了“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对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全社会档案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档案工作在许多单位和领域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构建大档案格局任重道远。必须紧跟新形势发展需要,建立档案宏观管理新机制,严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要求,协调各方力量参与到档案事业发展中来,进一步打开档案工作新局面。
二、努力汲取党史蕴藏的“大智慧”
淮安档案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点研读新中国史,深深感到治理淮河这一壮举揭开了淮安历史的新篇章,深刻体会到水利工作和档案工作一样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治淮工程中所蕴含的理念与经验,对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党的领导是淮河治理的根本保证。清朝末年因淮河水患不断,张謇等就曾提出“导淮”之议,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也大声疾呼“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没有哪支力量能组织实施这项庞大的工程。1950年冬至1954年春淮河流域治淮的“淮海战役”,是由毛泽东和党中央指挥的一首治水史诗。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人民政府紧扣恢复经济这一中心任务,把治淮作为民心工程,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大事。毛泽东四次作出重要批示,周恩来亲自组织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主动协调解决治淮民工的口粮问题。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百万挑河工奋战治淮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树立起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光辉形象。
2. 人民至上是淮河治理的崇高宗旨。治淮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淮河流域连年洪水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治淮成为苏北皖北人民的普遍期盼,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仅在治淮的前8年里,全国上下共投入民工1200万人次。民工们披星戴月,肩挑背扛,住“滚地龙”,垫柴草席,吃咸菜干饭,挑一方土仅几毛钱或斤把米,收入微薄,但没人叫累喊苦。一代人的辛苦付出最终让淮河两岸人民摆脱了“十年九涝”的苦难窘境,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崭新生活。
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淮河治理的重要基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院校400多名临毕业学生提前毕业,和部分教职工一起奔赴治淮一线。几千名医务工作者、上万名专家技工从全国各地驰援工地。治淮初期,由于缺乏历史水文资料,周恩来要求军委测绘局迅速开展对治淮工程水文情况的航空测量。接到命令后,军委测绘局大地测量队、航空测量队奔赴淮河流域展开作业,历时5个月完成治淮工程区2400平方千米的测绘任务,制作了上百张航空图,保障了治淮工程需要。还有水利工作者自行设计的佛子岭水库,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与苏联专家的设计相比节省了大批钢材水泥。
4. 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是淮河治理的重要保障。建国初的第一次治淮会议,与会代表就治淮方针发生了“蓄泄之争”。安徽有内涝,要求把洪水排到下游;苏北则担心上游洪水下泄,不能顺利入海,会加深苏北水患。最终,会议决定以“蓄泄兼筹”作为治淮的根本方针。治淮始终坚持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左右岸兼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走出了一条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成功道路。
三、奋力构建档案工作的“新格局”
我们要以史为鉴,立足档案事业的新变化,汲取党史的大智慧,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寻求新突破,大力彰显新作为,奋力构建档案事业新发展格局。
1. 树立先行思维,在体制改革中开新局,不断增强“党管档案”意识。首先,要把牢档案工作的政治方向,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提高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主动性、精准性、高效性,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及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参考。其次,要加强档案治理体系建设,迅速制定实施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落实新《档案法》要求并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快推进依法治档进程。第三,要找准定位,自觉增强服务大局意识,把档案工作由“末端”向“前端”延伸,切实提高服务中心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体现档案人的担当和作为,实现档案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任务的同频共振。
2. 树立人本思维,在服务需求中开新局,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质效。首先,要加快信息化赋能档案步伐,主动投身“新联接”,拥抱“新计算”,在档案收、管、存、用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强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其次,要更加注重民生档案工作,重视民生档案资源建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档案力量。第三,要切实做好档案资源开放工作,激发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便民、惠民、利民的重要作用。
3. 树立合作思维,在凝聚力量上开新局,不断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要不断走向开放,多措并举,动员一切积极力量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档案工作格局。首先,要善于横向联动,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动共赢”,大力推动档案事业与其他事业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其次,要做到对下联动,全局谋划,主动搭建平台让下级档案部门共同参与。最后,要主动向上争取,推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
4. 树立协调思维,在统筹发展上开新局,不断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要牢牢把握“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自觉提升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要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推进档案供给侧改革。要加大照片、音视频等档案资源的收集力度,更加重视民生档案资源的进馆力度。其次,要更加重视档案宣传工作,展示新时代档案人的形象。改变内卷思维,树立开放理念,打造多层次的网上互动平台,让档案人走出去,让档案资源晒出去,让档案工作传出去,让全社会监督档案工作。第三,要加快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转型。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持续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提供利用网络化”,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抓好数字档案馆室创建工作,逐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