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赛教融合”模式探究

2021-07-28孙辉

美与时代·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摘  要:數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需要学科竞赛的融入,通过竞赛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竞赛盲目、参赛“量大质减”、创新能力欠缺、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赛教融合”模式的探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赛教融合;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滨州学院实验技术项目“基于供需驱动与赛教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BZXYSYXM202015)研究成果。

“赛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和课堂中,把竞赛理念渗透到教师、学生,把教学项目通过竞赛展现出一种创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运行中,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不断完善,实现课程与社会需求的与时俱进;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学生通过拼搏斩获佳绩带来喜悦的同时,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艺术修养及创作能力也与日俱增。

一、“赛教融合”模式

(一)以赛促改

以竞赛带教改,将思政融入课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所有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实现以赛促改。教学方式改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创意思维训练方式培养、创作流程及要领的掌握培养、对历年竞赛主题优秀作品鉴赏等,实现学生对数字媒体创作步骤、色彩搭配、构图形式、拍摄方式、影视后期特效等硬性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教授完成后,教师针对所讲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思考,展开分析。线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智慧教室,针对教师线上提出的问题,对还未解决的部分展开课堂头脑风暴,做到充分理解知识内容,从而在面对数字媒体学科竞赛时,能够丰富、完善竞赛方案,实现翻转课堂的高效应用。

(二)以赛促教

设计竞赛具有选题范围广、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宽的特点,对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实际设计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竞赛为契机,全面推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建设,实现以赛促教。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广大教师投身竞赛中。对内,发挥教研室“战斗堡垒”作用,研究每个赛事的背后逻辑,找亮点、寻突破。通过举办竞赛获奖经验交流会,树立老教师与新教师、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年轻教师可发挥对新技术、新软件上手快的优势,促使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将各项大赛的参赛技巧广而告之,促进整个专业集体战斗力的提升。此外,完善组织保障,成立由教研业绩突出的教师牵头的工作室,不仅能为学生上实践课提供方便,还可以为学生日常的参赛、训练提供全天候服务。通过工作室为同学们平时创作、参赛提供“可靠根据地”,为教师辅导学生,为企业参与学校技术服务提供平台。对外,协同各高校、竞赛主办方、企业专家等开展交流,分析竞赛内容要求、评判标准,在分析成果与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形成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竞赛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准备参赛时间的充沛,同学之间有充分的头脑风暴,任课教师的指导精准。在参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应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实现育人、育才的同步发展。

(三)以赛促学

以竞赛为契机,通过竞赛分析、竞赛素材搜集、竞赛创意呈现,全面反映学生对不同课程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成绩找差距,分析差距根由,从而做到查漏补缺,实现以赛促学。通过各种竞赛,让优秀的学生对专业充满自信,对就业、考研树立信心。对于没有获奖的同学则是一种鞭策,使其体会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树立竞争意识,通过竞赛使其发现自身在创意构思、创意分析、实际拍摄、后期特效处理、三维模型建造等方面的不足,更好地查漏补缺,奋起直追。营造出勤学苦练的学习氛围,促进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未来成功就业的概率。

(四)以赛促创

举行竞赛,必然会产生优秀作品,通过筛选竞赛中可转化的优秀创新设计,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政策,校内“孵化基地”采取为学生免房租、免水电等系列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创新促创业,创业带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就业形势的好转,最终实现国家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使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赛教融合”面临的问题

“赛教融合”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推动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带动学生创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竞赛盲目

数字媒体学科竞赛作为展现学校实力的一部分,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校方为实现成绩的优异,往往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某些教师在政策鼓舞下,为实现高获奖率,通常组织学生参加由企业或协会主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非官方学科竞赛,有成绩但无质量;还存在多名教师指导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多个学科竞赛现象,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构思、创意、制作,造成学生疲于应付,潦草收场,最终竞赛成绩不佳的情况;还存在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现象,他们积极发动尚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低年级学生参加高难度学科竞赛,因学生综合能力没有达到竞赛要求,导致学生成绩一败涂地,自信心备受打击,从而影响学生后续的参赛热情。

(二)参赛“量大质减”

此外,校方采取的激励措施还将指导学生的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绩效工资等方面挂钩,教师之间出现“抢学生”乱象,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努力刻苦的学生往往成为教师争抢的焦点。这种情境下,学生迫于各位教师的压力,通常一题多做,单位时间内效率下降,最终导致成绩下滑。校方应意识到其中的危害,采取谁上课、谁指导,或是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固定学生的指导教师,缓解学生参赛“量大质减”乱象。

(三)创新能力欠缺

学生创新意识淡漠,面对竞赛束手无策,通常通过线上、线下完全或部分抄袭他人创意,竞赛成绩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应基于数字媒体专业特点上设置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分析经典作品,从中发现其成功因素,归纳总结并为己所用。教学还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做到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体创意的开发,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

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与循循善诱式的创新意识教授,为学生创新创意保驾护航。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杜绝课堂的过度讲解,避免禁锢学生思想。应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新的突破能力,树立其敢为人先、创意至上的首创观念。

(四)实践能力欠缺

学生所学知识偏重于理论,忽视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的练习。某些教师偏执地认为只有策划、设计才是数字媒体方向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在《视听语言》《运动规律》课程中投入精力较大,在《摄像与剪辑》《摄影》《软件基础》等实践类课程中投入精力较少,往往点到为止。数字媒体专业学生需要用到设备如相机、摄像机、飞行器、稳定器等设备,但价格高昂,很少有学生能单独购买,而学校设备极为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日常实践需要。

三、结语

“赛教融合”模式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在教学改革、教师素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这种模式仍存在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赛教融合”模式的探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參考文献:

[1]孙月发,张语,吕炳君,李秀荣,王欣艳.“赛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的应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123-125,129.

[2]刘露,朱建.以竞赛为导向的民办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设计艺术研究,2016(3):123-127.

[3]李迎稼.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J].人文之友,2019(17):67.

[4]杨真真,李雷,赵洪牛,等.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六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9):172-176.

[5]李华.“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19(10):42-44,47.

作者简介:孙辉,硕士,滨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应用。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与少儿美术教学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