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产教融合评价探析
2021-07-28温振辉
温振辉
产教融合是将教育和产业融为一体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促进学生的就业、职业院校的发展以及企业人才输送提供有力支撑。2014年国务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需以产教融合为重点。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等意见。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审议通过,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不仅仅关系到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而且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借助产教融合的评价引导。
一、中职校产教融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利益者理论
产教融合涉及多个参与主体,这些参与主体对产教融合的诉求存在不同侧重点,需要协调各方诉求。如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从学校里快速找到匹配其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减少对新员工培训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投入成本;从当前政策红利中获得资金补贴和税赋减免;从协同学校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正面形象下获得社会影响力。学校期盼经由产教融合,将理论联系实践,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在与企业的互助过程当中,动态的、全面的优化课程教学;在行业指导下,获得行业的需求信息,科学地修改和增设专业课程。行业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人才需求预测、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契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政府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立足点,是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学生的最终目的在于就业,产教融合能为在校生提供实训、实践教学条件,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轻松地转换到职业角色,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参与对象对产教融合的效果期盼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平衡他们的利益,强化他们参与的动机。
(二)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整体、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根据系统论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产教融合的评价,我们不能用静止的、局部的、松散的这种不科学的认识来对待,而是要动态、全面、系统地体现产教融合的各项评价指标来让评价更加科学。产教融合的投入、过程、成果、反馈等各个实施环节需要整合评价,避免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产教融合涉及各个不同的群体,我们也不能只站在某一个利益群体的位置来决定评价的内容,而要在综合不同群体的评价下进行分析、提炼、总结,让产教融合的评价更全面。另外,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学生专业技能与职工职业技能的匹配性也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三)多元评价理论
传统的评价是孤立、单一、高高在上的,我国当前产教融合的评价更多的是控制型评价,评价主体被动参与,评价过程中缺乏积极性,难于把评价标准内化为学校需要和企业需求。多元评价理论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外,还要有中职校内部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以及社会第三方评价。评价方法在使用上要求以实际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固化单一,不仅要求强调量化评价,也要注重质性评价。评价类型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把过程纠正和结果反馈结合在一起,而且特别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分析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方式和提高教学水平。
二、中职校产教融合的评价主体
中职校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有企业、学校、行业、政府和学生,这些参与主体也是我们的评价主体。其中企业和学校是产教融合的实施者,行业是产教融合方向的引导者,政府是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撑者,学生是产教融合的具体“产物”。
因产教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实施和推动,所以在评价方面要侧重考虑学校和企业的意见。行业和政府对产教融合起到服务、引导、调和作用,学生对融合的效果起到反馈作用,因此它们的评价意见也是值得探讨的。另外,第三方评价如专门的评价机构的参与,可以使评价更具备客观性,在评价时可根据需要适时引入。
三、中职校产教融合的评价因素
(一)领导与机构
产教融合的开展、深化,参与范围及规模的控制,往往受学校和企业领导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影响。领导与机构可以分为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发展目标、校企文化、组织保障五个方面的因素。“领导与机构”这个因素主要是从政策性、方向性来评价产教融合的程度。
(二)人才培养
企业希望从学校获得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希望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毕业生来提高就业率,因此人才培养是中职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它涉及专业、课程和教学。
(三)教师发展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中职校教师的发展方面要从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师的培养、教师的评聘和教师的奖惩入手。通过教师资源的重组和优化,为学生和公司职工提供更专业的帮助。
(四)资源支持
资源支持主要指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各类实验实训活动的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
(五)效果反馈
“效果”是指产教融合所达到的成效和结果,是校企实现合作的动力。效果反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人手:①就业质量,如就业率和升学率是否得到提高;②综合能力和素质,即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是否在工作技能、沟通技能、应变技能等能力和本身素養方面得到提高;③社会服务,即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行业带来良性发展。
四、中职校产教融合的评价指标
根据上文的评价因素,我们可以将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分为保障、教学、反馈三个方面,把这三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
保障部分可以分为制度保障、机构设置、基地建设、行业协调和经费支持这五个二级指标。制度保障是指从中央、省到地级市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及落实情况,制度保障在微观调节上由企业和学校根据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并形成实施方案;机构设置是指形成一个内部管理组织,这个组织能让整个系统有效运作,它包括机构人员配备和硬软件配套保障;基地建设是指实训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情况,它是实现校企协同发展和互助的重要介质,也是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融合的体现;行业协调是指行业充当媒介,通过对市场专业人才稀缺程度的预判,对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引导,对学生技能是否符合行业要求的评判,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经费支持是指政府为强化产教融合的吸引力,对参与对象进行财政拨款、税收优惠,从而提高企业和学校对共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部分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职工培训和教师发展四个二级指标。专业课程建设是指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及时更新和设置符合产业链、需求链的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学生培养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工作任务的实操培训等等,“学生培养”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一名称职的社会劳动者的必经过程;职工培养是指学校的专业教师帮助企业在职的员工提高专业水平,为更换岗位的员工提供再学习条件;教师发展包括教师结构的情况——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双师型教师和专兼职教师的福利待遇情况。
反馈部分可以分为胜任力和就业质量两个二级指标。胜任力是指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胜任单位职务、促进行业成长、服务社会的能力;就業质量是指学生就业状况,如就业率的百分比是多少,入职岗位是不是对应专业,能不能熟练地完成单位任务,是不是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评价框架如下图所示。
当然,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明细和更具操作性,可在二级指标的主干上扩展三级指标。
中职校产教融合评价框架
在指标权重方面,我们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第三方和校企代表为评价内容的明细打分,对各项指标权重加以赋值。根据评价思想的人文精神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学校代表方需要有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让他们成为校方代表的组成部分。由于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所以在权重赋值方面需要综合各方的评价意见,平衡各方的诉求,避免权重设置不客观。本文作为探讨性文章,具体的操作方面暂不作深入的研究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