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伸语文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2021-07-28韦玲

速读·中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语文课堂融合

韦玲

◆摘  要:语文的学习不只是课本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各个方面的融合渗透。学习语文,要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走进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社会生活;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延伸生活,让学生体验式地学习,更能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能学以致用。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挖掘文本生活情境,深化课内主题学习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浩瀚的历史文化。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挖掘,首先梳理整册书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然后调整教材内容,加强语文课堂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化主题学习。

以五上第六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舐犊之情”,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学习《慈母情深》时,我注重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对烘托场景的作用的点拨,拓展观看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让学生学会观察细节、体会寓意;教授课文《父爱之舟》时注意让学生体会场景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寓意,并课后布置作业:小组合作,每人画一个场景,为课文的六个场景配图,通过配图配文,深化学习场景描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学生自主自学,说说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随后看泰国公益广告——《我的爸爸是个骗子》,师生互动,探讨爸爸的做法;习作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我让同学们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并邮寄出去,要求用到至少一处场景描写,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学习完整个单元之后,再上一节单元拓展课,结合电影《光之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环境、动作、神态,想象语言、心理,感受浓浓的亲情,在课堂上学生共同完成了微电影变绘本。这节课上,学生明白了父母之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也学会了将爱融于文字之中。

二、贯通课内外阅读,实现阅读生活化

语文的学习需要阅读和积累,课内的阅读容量小,无法满足语文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以课内为依托,课外为补充,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

在学生学习《慈母情深》后,我课后布置学生看《佐贺的超级阿嬷》,写读书笔记,体会亲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带领学生先品动静之美表达效果的方法再运用到《牧场之国》中进行自学。之后,拓展阅读,提前布置学生把课外书中或者作文中找一找動静结合的句子,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析句子。这样,既可以熟练运用以前的方法,又能提升能力。随后观看黄山观光小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黄山风光的动静之美,从单纯的模仿到内化为己有。在学生对黄山风光产生兴趣的时候,再推荐学生看纪录片《航拍中国》,告诉学生动静之美,生活中无处不在,也为第七单元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写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一处风景打下铺垫。最后,推荐整本书阅读《全球最美的100个地方》,让学生去了解大千世界的美丽风光,边读边体会作者们表现各地风情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不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三、培养良好价值观,注重生活情感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广泛的知识,还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将课堂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使学生对生活有体验有感悟,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如,四年级下册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学习完《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后,教师设计亲子共读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周五的阅读课上进行一节读书分享会,师生探讨话题——因为有了爱,生命更有意义。同时,将语文跟思品课进行融合,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教育课,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珍惜生命。在晨会上,表演课本剧《触摸春天》,让全校师生共同感受生命的美好。周末,班级组织同学们走进敬老院献爱心,学会感恩生命。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为主题,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全年级组织全体学生到昆仑关研学,传承红色基因。因为有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课堂生活化的教育,学生们的价值观得以培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走进社会生活,增加实践机会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教师应该想法设法拓宽语文教学空间和时间,立足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天然联系,走进社会生活,增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

根据学科和单元特点,我经常组织学生去研学。如四年级下学期结合第五单元的“走进乡村”综合性学习,班级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乡村,感受田园风光。六年级上册在语文园地中学习公交车牌,需要认识并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我针对部分学生生活经验少,部分同学无法理解公交路线,设计周末作业让同学们亲自感受,通过坐地铁或公交的方式,从家坐到广西大学,自己设计出行方案,读懂生活中常用的非连续性文本,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的滋养下,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融合,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会荣.链接生活点击语文——语文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5.

[3]李霞.探究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天地,2011.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语文课堂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融椅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