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驱动背景下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模式探讨

2021-07-28李可怡寇欢欢许乐怡赵婕

速读·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项目人才培养

李可怡 寇欢欢 许乐怡 赵婕

◆摘  要:目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为整体研究,缺乏个案研究,尤其缺乏对某些教学管理环节比如学科竞赛培养模式的研究;学科竞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着重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而“项目”理念的导向性、临时性、整合性和特殊性契合了学科竞赛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科竞赛领域“项目”如何驱动人才培养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科竞赛;项目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教育部接连出台文件关注人才培养,如《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评审评比评估和竞赛暂行办法><教育部评审评比评估和竞赛清单>的通知》等等都传递出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竞赛中,学生以作品为核心,发现和解决问题,将专业知识融入竞赛中,将所想变成作品,能很大程度提升学科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急需转变。现在很多高校开始探索交叉学科、差异化教学等教学手段,注重探究式学习,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培養。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对“项目”理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概念,即“项目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教学”围绕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主导下改变传统教学形式,通过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和任务,以学促教,深化课堂知识;“项目式学习”突出学生本位,重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的方式,能够高效率的聚集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在教师的主导下共同完成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借助项目驱动的视角对学科竞赛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第一,“项目式学习”能够根据某一目标聚集各领域的参与者和资源,引入“项目式学习”研究视角,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对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通过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活力。高校不仅要承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性责任,更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型的方式实行个性化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项目”驱动下更能促进和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现状

学科竞赛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检验和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学生在课堂内外打开了眼界和认识,可调动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但是,综合各高校的学科竞赛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形式单一

当前有很多学科竞赛在进行选拔时采取理论知识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并不能综合性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掌握该领域的技能有局限。现阶段学科竞赛选拔的方式主要有理论知识竞赛、模拟操作技能竞赛、小组调研汇报、辩论赛等等。然而,不同的学科有不通的竞赛特点,传统的竞赛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发挥专业特色、考核不全面不深入,容易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竞赛考核过于重视结果

重结果、轻过程,盲目追逐学科竞赛成绩,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易导致学生被利益驱使功利心过重、甚至在竞赛中掺杂水分,从而偏离了举办科学竞赛的初衷。比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团队的比赛成效,是对比赛的尊重以及荣誉感和使命感的体现,然而。得失心过重,导致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赛是更重要的是享受比赛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和知识。

(三)团队合作水分多

竞赛多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如果相互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容易相互掣肘和推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不同领域的分工合作中,需要将队员的价值使用达到最大化。在许多学科竞赛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规范和引导,竞赛多由一人或少数的几个人完成,导致团队成员之间能力发展不均衡、优势得不到发挥,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项目”在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项目”驱动学科竞赛的培养

将项目作为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的载体,充分发挥项目的驱动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通过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在培训、选拔各项目的过程中,及时跟进,有助于实时反馈教学成果,改进课堂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小组赛自主参与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加学科竞赛,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根据不同项目组成不同的项目组,小组成员根据临时的职责来进行组织和分工,自身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被激发,转化成为学习动力,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创新思维和技能都属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利用学科竞赛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技能实现培养。在学科竞赛中,每个项目组有对应的指导老师,老师及时跟进项目进度,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项目”驱动作用存在的问题

1.学生项目项目管理经验不足。大学生对于项目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完全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实践操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而且不同的竞赛项目所面对的课题不一、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这就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准,而且要扎实的综合知识。

2.对项目计划认识不足。在学科竞赛领域,各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周期性,如果在项目前期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易造成项目拖沓,迟迟没有进展,会影响项目的进展和效果;对于项目来说,项目的目标和计划指明了项目的前进方向,如果计划未把控好,容易使项目偏离初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团队相互间缺乏沟通。项目式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信息高效的传达,但是如果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充分的沟通,容易出现分工不明、相互推诿等问题;在对外沟通时,也需要根据计划及时做好对外联络,跟进和处理问题,这样才能高效的推进项目进度。

三、在学科竞赛管理方面,“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为“项目式学习”创造持续稳定的政策环境

不少高校为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政策激励来吸引师生的参与,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方面的机制,综合考虑竞赛的多因素,来对竞赛项目进行分类分层的资助。如某高校制定了《学校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就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以下几个方面的奖励,其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积点分计算方法(按奖项累计,同一成果只计最高积分):国家特等奖、一等奖32分,国家二等奖16分,国家三等奖10分;省特等奖、省一等奖8分,省二等奖4分,省三等奖2分等等,使学科竞赛的开展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二)将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相融合、赋予项目更广阔的知识体系和更充分的资源

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告诉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构建网络化、共享型、开放式基础课程平台,建設线上线下教学并重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构建更广阔的知识体系、借助课堂内外,不仅要抓课堂教学,更要抓课外创新教育。

现在很多高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进课程改革,在挖掘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整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打造智慧教室,引入超新、智慧树、腾讯课堂、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在相关实验中心的支持下开展创新型教学。

指导老师:严甜甜

参考文献

[1]曹蕾,李成正,蒋学强."专创融合"视角下项目式学习实践与探索——以学科竞赛为驱动[J].探索科学,2020,(02):91-92.

[2]朱航宇,李建立.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7):38-40.

[3]赵莹,李静,曲萍萍.网络化、共享型、开放式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25-228.

[4]董超,王鑫,刘楠.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实验室开放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3):221-223.

[5]白雪,王静.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究.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职业教育),2021:G642.

[6]李志刚,周秋晨,怀丽华.应用型人才参与学科竞赛的调查与评价——以旅游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2021,06,063.

作者简介

李可怡,寇欢欢,许乐怡,赵婕,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项目基金:嘉兴南湖学院校级SRT资助项目,项目编号是NH8517203077。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项目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