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直观、关注体验、培养空间观念
2021-07-28桑云
桑云
◆摘 要:“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形和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图形和几何”教学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作为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物的感知出发,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实物直观;体验;观察物体;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提供实物,观察中感知
作为21世纪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然而他们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也就是我们说的观察实物。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巧设情境,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实物,发展儿童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中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图形的概括能力尤为重要。那什么是图形的概括能力呢?图形的概括能力指的是儿童能通过观察实物,概括或者理解实物对应的几何图形和基本特点,比如对于从前后左右观察实物小猴,就要求孩子们能通过观察实物小猴,掌握从前面看到的是小猴最主要的特征:脸或者面部;从后面看到的是小猴的后背,后脑勺等;从左右观察到的小猴很像,但是又有区别,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大家都知道观察这一现象需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谁在观察,二是观察什么,三是从什么角度观察。如对于《观察物体》的学习,教材就安排了二年级孩子们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的小猴这一情境,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熟悉的实物小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经验。为了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当时特意安排了拍照这一活动。
师: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做一次专业摄影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像老师这样做个照相机,眼睛平视,老师说一二,小朋友说“咔嚓”。
师:我们先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猴拍张照片,看看小猴是什么样子的。
师:准备好了吗?1,2。
生:咔嚓
师:放下相机,闭上眼睛安静的想一想,脑海里能想像出来吗?
生:能
师:请所有同学睁开眼睛,老师已经把你们刚拍的照片洗出来了,你能在桌子上的四张照片中找到你拍到的吗?选一选,验证一下,对吗?
生:对
师:4人一小组再比一比,你们看到的照片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给同一只小猴拍照,为什么排出的照片不一样呢?
生:因为刚才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在不同位置给同一个物体拍照真的不一样吗?想不想去其他位置再给小猴拍照验证一下?
在这样的活动安排中引发孩子们2次思考: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你看到的小猴的什么特征?如果换个位置看到的小猴又是什么特征呢?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甚至想动手拉一拉,摸一摸等。但是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会觉得这样就会影响课堂进度,无法控制教学现场等理由,只是让孩子们看看课件图片,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察,即使观察图片那也只是仅限于二维世界的观察,缺乏三维空间能力培养,所以在刚开始让学生学习观察物体的时候,给儿童带实物,在观察中感知,观察实物设计十分必要。
二、设计活动,关注过程,活动中体验
作为一线数學教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他们对于很多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靠于观察,想象何必要的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过程,从而有助于他们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学实践也在告诉我们,观察是学习空间图形必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获得丰富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创设了一个活动:4人一小组的活动。
师:那请同学们先观看视频,看看他们4人一小组是如何观察的?
生:学生看视频。
师:视频中4个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谁愿意来总结总结。
生:定位置,快拍照,闭眼想,选照片。
师:快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试试吧。
生: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老师指挥参与。
学生学会了从一个方向观察物体以后,接下来要从不同的方位学会观察,进一步感知观察景象的不同,从而全面了解物体的表象。这个观察物体的过程,要以规范的行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所以在这里通过“微视频”树立一个标准化程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全面观察的技巧。
但是对于小猴这个具体的观察物,侧面是学生观察的难点。让学生细致的体验从一个方向到四个方向观察,再操作实践中体会观察方法,并感受不同角度下物体的特征。在侧面2号位和4号位上,于是我们回避观察小猴身体上的不同,通过引导和再观察,凸显出朝向问题。
师:出示左面和右面。你能快速判断出这2张照片是在你们组几号位拍到的?
生:2号位,4号位。
师:有不同意见了。
3、重点辨析两个侧面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再到2号位和4号位看看,
生:活动观察。确定了的同学就可以回去做好。
师:现在能判断这两张照片了吗?
生:能。
师:2号位,4号位我们拍到的都是小猴的侧面。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它们最大的不同点?
生1:一张小猴的脸向左,一张小猴的脸向右。
师:你的眼睛最亮!你发现了这个两张照片的最显著的特征:小猴脸的朝向不同。(教师肢体语言跟进,一张脸朝向我们左手,一张脸朝向我右手)
生:还有尾巴朝向也不同。
生3:左右观察正好是相反的。
这个观察物体的过程,要以规范的行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每组孩子亲自转到不同位置观察小猴。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只小猴,打破常规课堂不动,让孩子们在“动”的过程中,都能意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通过从不同位置亲身活动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亲身体要,不是老师告诉,也不是书本就是这样讲的,而是我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到的,进而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沟通联系,融会贯通,想象中提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对于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想象。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学生已经体会了从观察实物,活动体验,那么接下来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放到了二维的平面图形当中去,这个时候很多孩子还是可以借助刚才的活动经验进行准确的连线,但是对于其中对面小明看到的小猴是哪一张照片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他三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那小明看到的小猴无法直接观察到,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开展想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小明的位置,这样就更有助于判断。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当时在省赛课上那个女孩的经典语录,当我问:你是怎么知道小明看到的是哪一张照片时?她说:我把自己想象成小明。这就是儿童最真实的想法。整节课让学生们在观察——思考——想象的思維过程中感悟从不同位置观察到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和现实世界的实物,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从具体的物体中能抽象出图形,找到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多彩的表象,对于表象再进行加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展开教学,从而进一步拍杨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鲁丹,樊曹阳.小学数学五年级“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反思[J].中小学数学,2015,35(12):44-47.
[2]杨家孝.小学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3):200-201.
[3]徐枫.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观察物体的实践研究——《观察物体》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教学例谈[J].科学大众,2017,23(02):88.
[4]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