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为
2021-07-28单美华
单美华
学好语文,除了语言表达,更重要的在于文字输出。只有文学素养极其丰厚的学生,才会文思泉涌,出其不意。如果教师能够做个有心人,在“无为”状态下教书,那么将会获得一个意外惊喜,收获一份“有备而来”的“有为”。
课文学习,教材解读,这是知识的传承。而艺术品位,文化自觉,则是意识形态上的潜移默化。如果教师能够训练学生的文学思维力,与其展开诗性对话,那么就会实现“让有灵魂的文字在纸上自由跳跃”。
一、经典中品味
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进行了文章编排。古文《伯牙鼓琴》通过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体会朋友间的真挚情谊。课堂分享中,学生对樵夫能听懂通国乐师的琴声颇感兴趣。其中一位同学表达很精彩:子期不仅是伯牙之“音”,更知其“志”。他们志趣相投,因此能懂伯牙胸怀天地的高山流水。
这种“懂”是精神灵魂的共鸣,是抛开阶级与地位的艺术遇见,是少见的神交。学生学习此文时,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之趣,还能品出韵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潜质培养。
果然,这种美的欣赏眼光,在《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学习中,就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对诗人王安石的人文情怀做出了如下美学评价。
甲:诗中前两句是环境描写,也是令人陶醉的乡间田园景观。湖阴先生对家的热爱,可以从“净无苔”“手自栽”看出,这种幸福恬淡的生活是令作者向往、喜爱、赞美的生活。整首诗表明了湖阴先生是一位优雅、追求高洁生活的勤劳朴实之人。
师:我刚才注意到一位同学说湖阴先生是个勤劳的人,而且提到了他的品格高雅,你们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乙:“茅檐”的自然环境,应该是非常容易长青苔的,而这里却因为主人“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可以看出花木是整整齐齐精心打理过的。由此可见,湖阴先生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要求比较高。而他愿意流连山水,也说明他是一个爱美、爱生活的朴实之人。
丙:先生选择“一水护”“两山绕”之地居住,本身就很惬意。而春风和花红柳绿也是通过这个“小道”扩散到他家推门而入的,这个“送”给人一种春风拂面之感,让人眼前立刻就有了画面感。
师:你们的分析很有道理,其实这里面也隐含着一种中国审美文化,你们品到了吗?
丁:诗句后面说“两山排闼送青来”,也就是说他居住在山林那边,表明他有一种志向:在群山之间,就像伯牙弹琴一样志在高山。他有一种幽雅在里面,这种“幽”让我想到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让我想到了志向远大。中国文化“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就是选择这种清幽、明朗的环境作为居所。我想王安石欣赏这样的朋友,就像伯牙与子期一样,他们是知音,也是彼此的见证。
学生从自己的记忆里,积累中,审美情趣上诠释了一首诗的清新、意境、品格,从字面走进了诗的内涵,将“心有所指”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素养的操练与习得。
二、写作中见功力
记得命题习作“有你,真好”揭题后,大多数学生谈及之人都是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但有些学生也想到了猫狗宠物等身边触手可及的实物。但最让我欣喜的还是一篇名叫“逝雪韶华”的文章。
这位学生毫无保留地赞美了雪的莹白、纯净、纤尘不染,表達了她对平静、安详、孤独的不同理解。她是这样写的:“我总想给它拥抱,知道那是它最大的渴望,但深知那又是对它最大的伤害……因为一次不知名的悲伤,扑入雪的怀抱,在无人的角落,静静与它诉说。没想到,为了排解我之忧伤,千万个共有一个灵魂的你,竟消融在我的手中。我感受着雪的温度,带着不属于你的滚烫。细语般的安慰,让我最终深深依恋于你,有你,真好……”
小作者已然超越了简单的叙事,将心性、美感注入笔端,何其洒脱。有内涵的思想,有品鉴的审美,就是用美的眼光善待所有遇见。只有这样,琐碎生活才会有光芒,诗性文字才会自然流淌。
老子强调“万物自化”。我想,这就是顺其自然,是对朴素大美的认知。而“无为”是教师循序渐进式的滋养,那个“有为”则是学生自成一体的优秀。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