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基地推动“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多维 合作研究实践
2021-07-28李斌秦裕辉王军文盛文兵翦雨青龚力民周旭东袁汉文王炜彭彩云
李斌 秦裕辉 王军文 盛文兵 翦雨青 龚力民 周旭东 袁汉文 王炜 彭彩云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作为中医药“走出去”的先锋,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在国家大中医药战略推动下不断发展,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服务国家战略。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以传统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为纽带,通过整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多方资源,强化本土与合作国家的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输出中医药产品和文化等方式来履行国际合作基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多维合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6.027
The Multi-direc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the Belt and
Road"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se: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ase of TCM and Ethnic
Medicine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Bin1,2,3, QIN Yuhui3, WANG Junwen3,4, SHENG Wenbing1,2,3, JIAN Yuqing1,2,3, GONG Liming1,2,3,
ZHOU Xudong1,2,3, YUAN Hanwen1,2,3, WANG Wei1,2,3*, PENG Caiyun1,2,3*
(1. TCM and Ethnomedicine Innovation &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School of Pharmac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Hunan Provincial Inter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as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3. Sino-Pakistan TCM & Ethnomedicin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4.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responses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se, as the pioneer of TCM "going out", is driven by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CM, and actively explores various ways to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Hunan provincial inter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ase, which is linked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CM research, and it has integrated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s fulfille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spread TCM culture by the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CM internationalized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local and cooperative countries, exporting TCM products and culture.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se; multi-directional cooperation
2013年,國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很多国家积极响应,并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的32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应邀来华访问,均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认为此倡议不仅对中国有益,也造福了世界[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制定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3]。自2015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药特色,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牵头立项了“中国-卢森堡”中医药中心[4]和湖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5],推动中医药研究“走出去”,也“引进来”了一批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国外研究者来我校深入学习。本文以湖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以下简称国合基地)的实践为例,以期为更多合作基地资源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国合基地建设概况
国合基地是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创建,以中医药文化熏陶为动力、以国际化中医药教育为翅膀、以传统中医药科学为依托,就如何将中医文化、中医临床思维、中药药理等传播出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国合基地2017年在湖南省科技厅正式立项,并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同步挂牌。经过4年的整合凝聚和探索,围绕着中巴双方的传统医药,结合传统医药科学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中医药产品的输出等进行了全面的实践。2019年,国合基地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和生物科学中心(ICCBS)进一步共建了“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和“Atta-ur-Rahman一带一路传统医药院士工作站”,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2 国合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医药文化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缺乏引导,对于中医药文化了解甚少;巴基斯坦自身传统医药发展极为滞后,虽然一直有传统医药实践,但是却处于涣散状态。巴方认为中国在发展本国药用植物和天然药物资源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他们迫切期望在这些方面可以得到中国同行帮助,并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同时,要国外民众迅速接受中医药理念和中医药产品,通过外方知名机构和知名专家等本土精英的推介更能事半功倍。
ICCBS是发展中国家中顶尖的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所之一,其化学和生物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极高的地位。国合基地的巴基斯坦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Atta-ur-Rahman教授,在巴基斯坦享有极高社会威望和国际声誉。国合基地的建设从筹备初期就从合作国家寻找研究机构的精英,受到双方机构高层领导的重视并参与顶层设计,并较快得到合作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上因素有力推动了本国合基地的快速构建和多方位合作的落地实施,拓展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预见双方的紧密合作能有效推进双方在传统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医药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湖南中医药产品输出以及湖湘中医药文化推广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巴双方科研工作者,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多元推广。可见,地方高校构建国合基地具有优越性,是开展国际高水平研究、凝聚和培养国际化高层次科技人才、营造浓厚国际性学术氛围的主要机构,也是地方高校科研国际化重要的战略性措施[6]。通过与外方国家级的科学中心搭建国合基地,不仅能使双方尽快取得高端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且易于被世界各国民众接受,是具有创新性的有力举措,有利于中医药文化推广,有利于大力开展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
3 国合基地的建设成果
3.1 实现了传统医药合作高水平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双重目标
国合基地共建双方是否具备充足的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国内机构需要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储备具有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培养国外合作机构“本土化”的中医药人才。
巴基斯坦传统医学与实践主要归属两大体系,即TIBB-E-UNANI和顺势疗法[7-8]。UNANI传统医药体系与我国中医药体系在基本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国合基地以传统中医药科学研究为依托,通过选择双方的传统药用植物进行研究,由双方科研人员与学生组成课题组,有效实现基地的传统医药高水平合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目前,课题组已经进行了我国民族药物青钱柳、黑老虎、鸡血七以及巴基斯坦药材的系列研究,近四年合作发表了SCI期刊论文30多篇,培养巴基斯坦本土的高端传统医药研究人员10人,执行了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6人次,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合基地的推进不仅将中医药研究经验带入了巴基斯坦,而且也为了中医药文化在巴基斯坦推广和宣传培养了实践者和代言人。
3.2 搭建了学术交流的高质量桥梁和高端平台
中医药国际科研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揭示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价值,使之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认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湖南中医药大学一直注重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积极发挥孔子学院等文化平台,以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目标,推进中医药的规范导向作用和同化功能[10]。
本国合基地从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了高端合作交流平台。一是,合作双方互相选派博士生和优秀教师到对方国家交换和交流,目前已完成近20人次的3个月以上的访学交流。二是,共同创办了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该会议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发起和固定举办机构,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办,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天士力制药集团、安捷伦公司等知名企业是本会议长期协办单位。会议特邀报告专家来自美国、加拿大、奥地利、德国以及巴基斯坦等十余个国家。三是,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保证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可持续性,基地负责人王炜教授和Atta-ur-Rahman院士分别创办了Bentham科学出版社旗下Current Traditional Medicine和Current Chinese Science学术期刊,构建了双方稳定的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平台。
3.3 助推了中巴双方传统医药产品输出全链条合作
湖南中医药大学非常重视高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担当,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推动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多种形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册。国际合作基地结合大学整体部署,从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产品输出的合作实践[11]。
中藥直接在海外注册的方式不仅降低了我国中药产品走出去的风险,也是最便捷地进入相关市场的途径[12]。2019年10月,在“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创新国际会议”上,巴基斯坦ICCBS主任Iqbal教授现场公布了银黄清肺胶囊临床实验成功,开启了中成药走进巴基斯坦的重要篇章,为巴基斯坦借鉴中医药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巴基斯坦民族医药体系提供了良好范例。中医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评价,银黄清肺胶囊在巴基斯坦完成了临床试验注册,为中成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提供了样板,开辟了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通道和平台[13]。通过国合基地的紧密合作,一步步实现产业与学术、政府职能部门的对接,充分调动制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搭建“产、学、研”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促进国内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医药服务世界民众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4 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前景与展望
国际合作基地的建设目前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是,从我省来看关于中医药的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合作基地的建设应该从最初的单纯化、碎片化的中医药教育或科研合作逐渐转化成为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等建立优势互补的全方位、多元化的长效合作模式,才能极大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从长远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路。一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有些基地建设为建设而建设,立项或者验收之后就疏于管理和进一步深入,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高度重视,建立可持续性的监督制度、长期建设规划以及动态立项撤项机制。二是国际合作基地的项目需要真正落地,真正造福于合作双方民众:建设单位需要深入合作国家仔细调研,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不好高骛远,切实把规划落实到位。三是建设单位需要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在制度、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国际合作基地的立项一般可以得到政府财政支持,但主要是作为启动资金和初期建设资金,很多项目的落地需要较长时间的组织和实施,需要持续资金保障,否则项目可能会半途而废。四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初期有固定的研究领域,便于集中精力完成建设初期目标。但是随着建设初期过去,国际合作基地的深入发展还需要把研究领域逐步多元化,以点带面,以主线带动2~3个其他次要领域,借助多元产业化力量,融合更多的企业参与基地的各项工作开展,如保健食品、旅游、药膳等多元产业化的力量。这样才能不断拓宽高校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引领优秀中医药产品及其医疗服务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卫生健康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与合作国家高级别科研机构建立国合基地,不仅能有效拉近与合作国家政府部门、高端药企的距离,高效推动各方面合作的实施,还能使双方尽快取得高端的科学研究成果,并被世界各国民众接受,促进深度合作交流,着力促进中医药海外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一方面顺应了国家发展大中医药事业的战略要求,也顺应了现今国际社会民众对天然药物和中医药的需求,有利于构建中医药产品产业的双循环结构。期望国合基地成为促进中巴传统医学交流、互学互鉴的润滑剂,进一步助力中巴之间国家卫生和传统医学合作,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碰撞出新的火花,结出更多健康硕果。
参考文献
[1] 戴小河,安 蓓.我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N].人民日报,2020-11-18(2).
[2] 许经娟,顾 瞻,张 磊,等.“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18,20(2):183-18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2-26)[2020-11-05].http://www.satcm.gov.cn/guohesi/zhengcewenjian/2018-03-24/3942.html.
[4] 胡以仁,何清湖,朱 民,等.“中国-卢森堡”中医药中心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探索[J].中医杂志,2017,58(14):1247-1249.
[5] 彭彩云,李 斌,翦雨青,等.基于中医药大学科研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1):1295-1298.
[6] 郑世珠.“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构建“国合基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3):18-21.
[7] 张新国,刘新民,Ahsana Dar Iqbal Choudhary.巴基斯坦传统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18-20.
[8] 陈姝婷,黄璐琦.巴基斯坦传统医药理论简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104-105.
[9] 霍艾湘.“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国际化交流平台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9(13):33-35,39.
[10] 彭清華,刘 洁.“一带一路”建设下湖南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5-8.
[11] 秦裕辉,戴爱国.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加快新时代湖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N].湖南日报,2019-11-07(5).
[12] 董 鹏,刘希希,刘立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走出国门难在何处[J].华人时刊,2019(3):10-13.
[13] 易禹琳.湖南中医药走进“一带一路”取得重大突破[N].湖南日报,2019-1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