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1-07-28丁慧敏

山西教育·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化学高中化学

丁慧敏

重视学生劳动技能和生产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高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和生产劳动意识。

一、劳动教育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

在制订化学教学规划时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对化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首先,劳动教育能够为化学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中接受化学知识,如:参观农家的有机肥料、对农药的成分进行研究等。这种以劳动实践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将教学活动限定在课本和课堂,而是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生产领域,从而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劳动也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新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可顺利习得学科知识,并有效地在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在劳动手段与化学学科教学之间建立联系,还可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与视角投入到生活中,不断形成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优化学科探索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高中化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1.劳动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行为倾向。劳动意识便是个体对劳动活动所产生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行为倾向。可见,在开展劳动教学活动前,需先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劳动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学生便可自觉地、持续地通过劳动途径获取学科知识。然而,从教学实践现状分析,学科教师普遍对劳动教学重视不够,对劳动与化学学科教学的关联也未深入理解。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劳动的内涵也随之更新,将劳动作为化学学科教学的新途径,能够辅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度把握。

2.劳动技能的培养

若想顺利开展劳动教学,首先须辅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此处的劳动技能不同于职业教育,而是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的科学程序和必备技巧,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内容、目标和实施过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劳动活动顺利进行,而非掌握较高深度的职业技能。如:对甲烷分子模型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需先行掌握模型的设计方法、选材条件和制作技巧等,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模型的制作。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运用与生活高度相关的劳动作为学科教学的途径,将二者融合开展教学,也是当前化学学科教学新的实施方向。

3.劳动习惯的培养

科学的劳动习惯可以说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要素。教师须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来辅助学生形成理想的劳动习惯,并着重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行为意识。教师须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侧重培养学生形成端正的态度和习惯。如:在开展学科实验活动前,可让其先自主完成实验准备环节;在完成实验过程后,还须对所有的实验用品进行全面清理后再离开实验室。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深切体会规范操作的必要性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自觉地将劳动作为特殊的训练任务,从而发挥习惯养成的独特教育价值。

4.劳动安全的教育

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尤为关注,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劳动安全教育也须同步实施。在开展学科教学时,教师应侧重开展劳动安全方面的教育,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也须择机渗透安全操作实验、正确存放和使用危险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三、高中化学中劳动教育的途径

1.利用与劳动有关的化学史实进行劳动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较多化学专家通过劳动发现理论本质的实例,教师可基于这些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劳动意识。此外,案例也可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对人类生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比如:著名化学家波义尔(英国)在看到种田劳动时,亲自品尝土壤的味道,从而得出土壤的酸碱性特征;由于有人感染了细菌,促使科学家对酸碱性进行有效的鉴别,并研制出酸碱指示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解决化肥氨碱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非常恶劣的时代背景下研制出独特的制碱方法,从而大幅满足了当时对纯碱的需求。上述实例均与劳动密不可分,有些可直接说明劳动的重要性,有些则需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劳动意义,可作为劳动教育的典型素材。

2.设计化学制作类活动进行劳动教育

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实践类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探索和掌握知识,学生能够在劳动中体验到趣味性,同时还可高效掌握知识内容。具体的制作活动可通过实验形式开展。

比如,在进行“乙醇性质”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倡导让学生自主酿酒来掌握相关的知识。或者,在了解皂化反应相关知识后,可带领学生参与制皂劳动。学生基于学科知识来指导劳动,自主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最终获得理想的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均适合以劳动的形式完成,如果教学内容为制作某种产品,便可通过劳动形式开展。此外有些制作活动与化学实验关联度不高,则可运用生活中的元素完成,学生同样可体验到劳动的趣味性。

3.利用专题活动进行劳动教育

部分学科知识与劳动的关联度较高且设置也较为集中,属于课标中明确列出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便可尝试开展专题教学,系统传授知识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劳动安全方面,如针对有害化学物质的防护、使用及注意事项等。二是化工生产劳动效率方面。包括对产品的纯度认知、将节能等物质转化为工艺等形式。三是化工生产流程方面。此类知识的学习可通过现场观摩或者视频等途径完成,如到制药厂等生产一线感受化学知识在劳动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感受到劳动生产规范性的重要意义。

4.利用化学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进行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及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科学习的空间,使师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空间的限制,进一步丰富教学实施手段,从而加大化学与劳动结合的紧密度,让学生通过真正参与劳动来体验到快乐。

比如,为学生开设“化肥对蔬菜种植的影响”分析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实践种植蔬菜,对其中部分蔬菜使用化肥并与自然生长的蔬菜进行对比分析。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学生还须同步比较两种蔬菜的长势。最后取出样品,用不同的洗涤方式清除农药残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突出科学性,同时也具有实践性,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激发学生产生劳动的热情和参与劳动的愿望。

研究高中化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也是提高高中生化学综合技能与生产劳动能力的有效手段,筆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助力高中化学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立项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劳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78。)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猜你喜欢

劳动化学高中化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热爱劳动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