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孕栓不同给药方式对晚期妊娠引产中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2021-07-28徐晓雯李丙环张庆迪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产科山东5000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西药房山东5000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卡孕栓含服舌下

徐晓雯 李丙环 张庆迪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产科,山东 5000;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西药房,山东 5000

晚期妊娠引产是指在妊娠28周以后由于母体并发症或胎儿宫内有危险时采用人为方式诱导子宫收缩,促使胎儿娩出,以免母体、胎儿受到进一步损伤,此外也可用于死胎的处理。部分产妇在胎儿娩出后会出现产后出血,这与宫缩乏力、母体凝血功能异常、胎盘因素等有关,其中以宫缩乏力为主要原因[1]。如何促进子宫规律性宫缩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缩宫素是临床常用的促进宫缩药物,但其半衰期短,宫体注射缩宫素时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一,盲目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强促宫缩作用[2]。

卡孕栓是一种前列腺素类药物,属于前列腺素F2α衍生物,可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半衰期长、个体差异小等优点。其给药方法多以经阴道或直肠给药为主,防治产后出血效果肯定。但直肠给药操作可能影响新生儿处理,如产妇出现明显腹泻可导致会阴污染,增加感染风险[3]。舌下含服给药方便,无引起会阴污染风险,也不影响新生儿处理[4]。本研究对比了卡孕栓不同给药方式对晚期妊娠引产中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年龄22~35(27.89±4.74)岁,孕周38~41(39.55±0.97)周,孕次1~4(1.52±0.30)次,产前血红蛋白(118.25±5.98)g/L。B组年龄22~35(27.81±4.86)岁,孕周38~41(39.49±0.95)周,孕次1~4(1.49±0.33)次,产前血红蛋白(117.15±6.52)g/L。纳入标准:⑴均为足月妊娠;⑵均为阴道分娩;⑶均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⑷年龄22~35岁;⑸产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过敏体质;⑵精神疾病;⑶近期有前列腺素抑制剂使用史;⑷凝血功能异常。两组晚期妊娠引产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缩宫素(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20 U;A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舌下含服卡孕栓(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1 mg,B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刻将卡孕栓1 mg置于直肠内。

1.3 观察指标 记录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产后出血率,给药后血压、心率及产后42 d子宫复旧情况。记录产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肛门坠涨感、腹泻、寒战、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产后出血率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给药后血压、心率比较 两组产妇给药后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产后42 d宫底高度、子宫体大小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42 d宫底高度、子宫体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产后出血率比较

表2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给药后血压、心率比较(±s)

表2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给药后血压、心率比较(±s)

注:两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 U,A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舌下含服卡孕栓1 mg,B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刻将卡孕栓1 mg置于直肠内;1 mmHg=0.133 kPa

?

表3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产后42 d宫底高度、子宫体大小比较(±s)

表3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产后42 d宫底高度、子宫体大小比较(±s)

注:两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 U,A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舌下含服卡孕栓1 mg,B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刻将卡孕栓1 mg置于直肠内

?

2.4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用药安全性比较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7.50%,A组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所有产妇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未经处理,2 h后自行恢复。

表4 两组进行晚期妊娠引产的产妇用药安全性比较[例(%)]

3 讨 论

晚期妊娠引产是通过人工方法引起宫缩,促进胎儿及胎盘娩出,是临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胎儿宫内环境不良、胎儿畸形、死胎及预防过期妊娠的常用方法[5]。产后出血是晚期妊娠引产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与宫缩乏力密切相关,如产后出血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产妇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6]。缩宫素是临床防治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宫体注射后可通过激活子宫平滑肌的缩宫素受体而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等优点,但缩宫素使用时个体反应差异性大,促宫缩作用不一,对子宫不同部位的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不均匀,当缩宫素达到稳定的饱和剂量时,再加大使用剂量也不能增强促宫缩效果,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水钠潴留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应用[7-8]。

卡孕栓是卡前列素PGF2a的衍生物,PGF2a是平滑肌上前列腺素受体激动剂,可激活第二信使系统、促进三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细胞钙离子内流,增强妊娠子宫节律性收缩,从而有效预防产后出血[9]。直肠给药是目前临床使用卡孕栓的常用给药方法,直肠给药后药物在肠管经直肠黏膜吸收进入大循环[10]。卡孕栓直肠给药后数分钟内即可产生兴奋子宫作用,30 min内血药浓度达峰,促宫缩作用持续时间长,使子宫内血管收缩、血窦闭合而达到止血目的[11]。但有研究发现,卡孕栓直肠给药操作可能影响新生儿处理,且直肠给药后易刺激发生腹泻,导致会阴污染而增加感染风险[12]。舌下含服时药物经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吸收迅速、完全,同时可避免肝脏首关效应[13]。卡孕栓舌下含服给药方便,无引起会阴污染风险,也不影响新生儿处理[14]。

本研究中采用卡孕栓舌下含服者和直肠给药者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产后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一结果提示,卡孕栓直肠给药和舌下含服促宫缩效果相似,均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预防产后出血,防止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的血红蛋白下降。两组产妇给药后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一结果提示,卡孕栓直肠给药和舌下含服均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防止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波动,有利于产后安全。

产后随访发现,采用卡孕栓舌下含服者和直肠给药者产后42 d宫底高度、子宫体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一结果提示,卡孕栓直肠给药和舌下含服促进子宫收缩的效果相似,均可使产妇产后子宫复旧良好。

卡孕栓直肠给药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一过性面部潮红、心血管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15]。本研究发现,采用卡孕栓舌下含服者肛门坠涨感、腹泻、寒战、呕吐等总不良反应率虽然低于直肠给药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今后应注意积累样本量,采用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卡孕栓舌下含服预防产后出血时是否在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卡孕栓直肠给药和舌下含服效果相似,均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且安全性高。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卡孕栓含服舌下
卡孕栓与麦角新碱分别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观察
舌下片,舌下用
舌下片,舌下用
药物舌下含服有讲究
含服参片看准时机
剖宫产术中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评价
舌下用药,避免“首过消除”
卡孕栓、米索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