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34a 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两相压降特性研究
2021-07-28曹传超冯龙龙贾洪伟
曹传超 冯龙龙 贾洪伟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随着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发展,其散热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微尺度换热相比常规尺度具有更大的传热系数,为目前散热难题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压降作为一个重要的流动特性参数,对微尺度流动换热性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对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Xu 等人[1]对R134 在不同管径下进行了流动沸腾压降实验。结果表明,摩擦压降随质量通量的增加而变大,随干度的增加先增后减,随着饱和压力和水力直径的增加而减小,并且随着热通量几乎保持恒定。Hwang 和Kim[2]的研究发现两相流压降随干度和质量通量的增加、内径的减小而增大。现有的流动沸腾压降预测模型常基于常规尺寸通道,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如表面张力等。这对预测模型合理的应用提出了要求。因此,本文基于对R134a在微细通道内的压降特性实验研究,对常用的压降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和评估。
1 实验装置
图1 为实验装置的系统图。经冷却水循环预冷的过冷制冷剂流经干燥过滤器(DFS-052S-1/4,Hongsen)后,由精密可调齿轮泵(DMF-1-1B,Micropump)送至实验段。预热段和实验段分别采用电阻丝将热和直流短路加热的方式。测试段管长300 mm,每隔25 mm 设置一只T 型热电偶,并在进出口通过四通接头安装铠装热电偶和压力传感器。其中,热电偶的不确定度约为±0.5 K,压力传感器的精度约为满量程的0.25%。在实验段外部敷有保温棉,用以减少实验漏热。此外,为保证电极与回路的绝缘,在电极前后安装了陶瓷管。
图1 实验装置系统图
2 数据处理
两相流总压力梯度(dp/dz)tp,total包含加速项(dp/dz)tp,a、摩擦项(dp/dz)tp,f和重力项(dp/dz)tp,g:
式中:dp/dz 表示实验段沿程压力梯度大小。对于水平微细圆管,其重力压降可忽略不计[3]。因此,只考虑两相加速项和摩擦项。其中,加速项可以表示为:
式中:G、x、ρl和ρv分别表示质量通量,干度,液相和气相的密度。ε 表示空隙率(void fraction),本文的空隙率的计算采用Rouhanl 和Axelsson[4]的方法:
式中:g 和σ 分别表示重力加速度和表面张力。最终,两相摩擦压降项可以表示为:
式中:Δpmeasured 表示实验测得的进出口压差,L 表示实验段总管长。
3 结果与讨论
从图2 可以看到,摩擦压力梯度随着平均干度先增加后降低。这是由于在干度较低时,管内的流型主要为泡状流,其压力梯度较小,而随着干度的增加,不断形成的小气泡增大了与管壁处的摩擦,压力梯度也随之增大。当热流的进一步增大,开始出现干涸,此时,流型开始向雾状流过渡。而在雾状流中,气相占主导,液相以滴状形式弥散存在,此时压力梯度降低,这一现象也与Qi 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5]。
图2 压力梯度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表1 为本文选取的5 个常用的压降预测模型及其基本信息,可以看到所选模型均适用于制冷剂流动沸腾的压降预测。图2 中也显示了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总体而言,预测模型值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一致,但数值有一定偏差。以1 mm 管(G=1500 kg/(m2·s))为例,如图2 所示,Kim 和Mudawar[9]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对于0.5 mm 管,却有较大偏差,这主要是由于模型中管径影响比重过大导致的。
表1 已有的两相压降模型介绍
将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如图3 所示。可以看到,各模型对0.5 mm 管的压降预测结果均偏高,其误差大多数处于+30%之外。相比之下,1 mm的管的压降预测值比较集中,且预测效果较好,其中Kim 和Mudawar[9]的模型,准确度最高。而对于0.5 mm管,误差数据点分布比较分散,偏差较大。其原因为0.5 mm 管的尺寸更小,管内流速更快,阻力变大的同时,不稳定性更高,相应的压力波动比较大。
图3 模型的预测结果的误差分析
4 结论
本文对制冷剂R134a 在两种微通道下的两相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压降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摩擦压降梯度由于管内的流型特性的影响,随干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这现象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
2)在评估的5 种压降预测模型中,Kim 和Mudawar 的模型对1 mm 管的实验结果展现了较高的预测性能,而0.5 mm 管的实验数值被模型所高估。
3)相比于1 mm 管,0.5 mm 管的压降数值更分散,这表明微细管径流动沸腾中,不稳定性导致的压力波动也应被考虑进预测模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