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研究

2021-07-28李观立安玉勇

系统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氨磺利培精神分裂症

李观立,安玉勇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山东聊城 252000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心理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对该病病因尚无明确说明,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各异,常见幻听等感知觉障碍、妄想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及反应不协调等情感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等,患者的精神活动表现出错乱及不协调等状况,大约有85%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精神衰退及精神残疾等情况。 总结并分析相关临床经验可知,该病以青壮年患者居多且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痊愈或基本痊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相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认知缺陷更为明显[1]。 目前临床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的相关标准,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始终强调“早期、足量及足疗程”的原则,并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用药,必要时结合电疗辅助治疗,但疾病本身的反复性较强、病程迁延,为此临床上也在不断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 氨磺必利及利培酮都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精神类药物,但其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该次研究选取2018年3 月—2020 年3 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院治疗顺序进行分组,每组34 例。最大年龄为72 岁,最小 18 岁。 研究组男 24 例、女 10 例;平均年龄(38.6±2.7)岁;病程 2~15 年,平均(6.3±2.6)年。 对照组男 17 例、女 17 例;平均年龄(37.9±3.2)岁;病程3~10 年,平均(5.2±1.7)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无器质性病变,均出现反复性言语性幻听、明显的思维松弛或强制性思维,原发性妄想严重并出现明显的情感倒错及意志减退,自知力丧失且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完全符合CCMD-3 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研究在进行前已取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且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排除标准:治疗前服用过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对该次研究所用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4]。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片(H20050160,1 mg×10片×4 板/盒)口服。 成人初始量为 1 mg/次,2 次/d,确认无严重不良反应后逐渐增量,第2 天达到2 mg/次,2 次/d,第 3 天则达到 3 mg/次,2 次/d,维持此剂量一段时间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进一步调整[5]。

研究组患者给予氨磺必利片(H20113230,50 mg×20 片/盒)口服。成人处于急性发作期时应当保持分次服用400~800 mg/d 的剂量以控制其阳性症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调整用量,但每日最大用量不得超过1 200 mg,当阴性症状占比较大时应当将用药剂量调整为 50~300 mg/d[6]。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测量患者阳性量、阴性量及一般精神病理得分,按照治疗前后的得分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划分为治疗显著有效、有效以及无效3 种程度,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以代表临床治疗效果。 ①显著有效:治疗后患者的PANSS 得分较治疗前减少>75%,主述无幻听情况出现且思维插入或中断等情况消失,无妄想及思维逻辑倒错情况,自知力及社会功能基本恢复[7];有效:治疗后患者PANSS 得分减少25%~75%,幻听及妄想次数明显减少, 情感反应及怪异行为得到一定的改善,逐渐开始对社会行为表现出兴趣并尝试进行社交活动;无效:治疗后患者PANSS 得分减少<25%,幻听及妄想情况并无改善甚至更为严重, 出现明显的意志减退及缺乏情况, 完全丧失自知力并呈现出精神残疾的趋势[8]。

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服药后出现的血压异常、脉率异常、泌乳素升高以及锥体外系反应情况,分别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并予以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n(%)],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有效率为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 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心理科常见的重型疾病,据流行病学统计,青壮年为该病主要发病人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逐渐年轻化,虽然临床上对于这一疾病的病因尚未作出统一的说明,但WHO 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 及国内CCMD-3 都对这一疾病的诊断给出了明确的标准[9]。 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的原因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幻听、幻视以及幻触等感知觉障碍,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等思维障碍最为常见,患者存在易激怒、易焦虑及抑郁等情况,情感逐渐淡漠且对于某些事件的情感反应不协调,社会功能减退、社交活动减少,对工作、学习及未来生活并不关心, 在信息处理方面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活动错乱并丧失自知力。 虽然患者经药物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但反复发作的情况非常多,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属带来许多麻烦,为此临床医学试图优化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氨磺必利是一种苯胺替代物类抗精神病药,其药理作用较为特殊, 对D2 及D3 受体的选择性拮抗作用较为明显。 口服效果良好,高剂量氨磺必利对治疗幻觉及妄想等阳性症状具有重要意义,低剂量氨磺必利则在缓解反应迟钝及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 氨磺必利的不良反应并不大,但对服药人群的要求较多,其应用范围及使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利培酮是一种选择性的单胺能拮抗剂, 应用于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均尚佳, 其作用原理为对个体多巴胺D2 受体以及5-HT受体进行双重阻滞,对改善阳性与阴性症状具有明显的作用,常见失眠、焦虑、头疼等不良反应,以肌紧张、僵直及运动迟缓等锥体外系症状比较常见,同时对患者血压及心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1-13]。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67.65%(P<0.05),这一结果与陈建立[14]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80.00%(P<0.05)”相一致,这充分说明了经氨磺必利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其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明显少于对照组50.00%(P<0.05), 经氨磺必利治疗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经利培酮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利培酮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氨磺必利可以有选择性的与边缘系统的D2 及D3 多巴胺受体相结合,较利培酮的亲和力更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血压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应,当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氨磺利培精神分裂症
无抽搐电休克(MECT)、氨磺必利联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安全性观察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氨磺必利与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及对QTc间期的影响
氨磺必利临床研究进展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