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调查

2021-07-28高海霞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道京西石景山

高海霞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2)

0 引言

北京西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非常大。辽金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依赖西山古道上运输的石炭为薪火。西山出产石材也多,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便走出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等地的商旅道路,这就是京西古商道,也叫京西古道、驼铃古道。京西古道以东西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条支线道路,沟通四面八方,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呈放射状的交通道路体系。

近年来,关于京西古道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大多集中在京西古道的门头沟区段,关于石景山区域内的京西古道历史研究并不多。但据史料考证,京西古道东起“煤门”阜成门,经北、中、南3路进入西山腹地,石景山区的磨石口(今模式口)、麻峪、庞村分别是北、中、南3条支路的分界点,尤其是模式口地区,是京西古道的重要链环,旧时模式口古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颇为富庶[1]。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京西煤业的兴起,模式口成为京西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在京西及京城享有盛名。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骆驼祥子》中,就对模式口有极为详细的描写。在这本书中,除了磨石口,老舍先生还提到了21处地名,都以磨石口为中心[2]。从模式口往西,京西古道进入门头沟区前的最后一站,就是五里坨,即目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区域。

五里坨有座兴隆山,俗称小青山,又俗称“坨子”,距模式口五里,因称五里坨。旧时,有2条古道至五里坨汇合:一条出阜成门经磨石口达五里坨,另一条从香山碧云寺经潭峪达五里坨。由于五里坨地处交通要道,使之成为商贾集散之地,也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香道必经之处。模式口—五里坨一线,是京西古道北路通往京城的险要地段,是京西古商道、古香道的重要节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模式口—五里坨古商道作为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及文化价值。为服务区域文化发展,发挥高校科研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019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的应用性研究课题“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研究”。期待通过对模式口、五里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探究,推动京西古商道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扩大京西古道、京西文化在区域内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为弘扬和传承京西文化贡献力量。

1 调查概况

为了解石景山地区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对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以及京西文化的了解程度,笔者于2020年10—12月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辅以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调查方式方法。调查对象涉及石景山地区2所高校的在校生及教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石景山区五里坨、模式口及北辛安、十万平地区的社区居民,以及部分从事京西文化研究的文化学者。其中:在校大学生占65.9%,高校教师占15.6%,社区居民占14.45%,文化学者占0.58%,其他人群占3.47%。

调查对象的年龄覆盖18~50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其中:18~25岁占72.83%,25~35岁占5.20%,35~50岁占15.03%,50岁以上占6.94%。

调查内容涉及京西地区高校师生及社区居民对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了解程度;对沿线文化古迹、文化名人、民风民俗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渠道;对研究推广京西文化意义的认可度以及如何传承京西文化等多个方面。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了解京西地区居民及高校师生对京西文化的认知程度,总结京西文化在石景山地区高校研究推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唤醒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推动京西文化在周边地区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综合问卷结果及走访调查,可以看到:京西文化及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在石景山西部的高校和社区群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受访者大都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总体而言,呈现出如下特征。

2.1 调查对象对京西地区的文化古迹有一定了解

石景山区模式口、五里坨一带留有众多文化古迹,是京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是否去过石景山地区的文化古迹”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是否去过石景山地区的文化古迹(多选)

从图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去过模式口、法海寺、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承恩寺的人占比较大,其他古迹则很少有人去过。同时,走访调查发现:年长的高校教师、社区居民对区域内的文化古迹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年轻教师及学生群体。这说明,京西文化及众多古迹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不高。

2.2 石景山历史文化名人中老舍先生知名度最高

在“您是否阅读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否知道小说中‘骆驼祥子’名字的由来”的调查中,有87.28%的人表示知道老舍先生的作品,但其中很多人却对“骆驼祥子”名字的由来说不清楚,还有少部分人表示没看过、不知道。

笔者还就“与石景山历史文化相关的名人中知道哪位”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与石景山历史文化相关的名人中知道哪位(多选)

从图2可以看出,老舍的知名度最高,其次是郭沫若,冯玉祥和李四光也有一些人了解,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石景山地区对文物古迹的大力整修和宣传推广。以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为例,所有去过陈列馆的参观者对于舒乙先生的题词“院子里的故乡 京城的骆驼寨”有着深刻的印象,由此了解了《骆驼祥子》以及京西古商道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3],对于保存和延续京西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口耳相传、参观游览是了解京西文化的主要方式

关于“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京西文化”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京西文化(多选)

从图3可以看出,文化记忆的口耳相传,书籍、文化推广活动以及参观游览是社区民众了解京西文化的主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进一步问及“您是否阅读过与石景山历史文化、京西古道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包括纸质阅读和电子文献)的调查中”,37.57%的人表示通过网络上的相关文章了解了一些京西文化,但并没有看过书籍;还有33.53%的人表示关于京西文化的纸质书和电子文献都没有看过。二者都看过的人仅占19.65%。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结果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段相关联,即青年群体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京西文化的。

2.4 京西古商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肯定

关于“研究模式口—五里坨古商道的历史文化有没有价值”的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研究模式口—五里坨古商道的历史文化有没有价值(多选)

从图4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肯定的,大多数人认为京西古商道的研究和应用,对开发模式口、五里坨一带的旅游资源有帮助,有助于京西的青少年了解京西文化,增强区域文化的吸引力。仅有少部分人认为价值不大以及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是历史,很难再现辉煌,所以对研究其历史文化并不抱有希望。

关于“想要了解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中哪方面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想要了解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文化记忆中哪方面的内容(多选)

从图5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将涉及古商道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文化传说列为重点关注的内容。

名胜古迹往往是一个地区乃至城市中无可替代的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或地区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京西地区的民风民俗以及文化传说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二者虽不像史书史料记载详尽,却在千百年来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流传至今,成为京西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前面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虽然石景山地区存有很多文化古迹,但大多数人只是去过或知道2~3个,如模式口、法海寺、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等。对古商道上的其他古迹及古道文化的整体记忆仍需要加大挖掘和宣传的力度。

3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结果的交叉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模式口—五里坨古商道作为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主要遗址、景点在石景山区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高校师生和社区群众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京西古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社区居民,对其整体认识依然不足,且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度差异较大。

3.1 大众对京西古商道的整体性认知不足

京西古道历史悠久,京西文化底蕴深厚。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骆驼祥子》这部文学名著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阅读量,人们对“骆驼祥子”由来的了解程度较高,也听说过“驼铃古道”,但是很多人的认识仅限于听说,至于“驼铃古道”和《骆驼祥子》的关系、驼铃古道的发展历史、模式口—五里坨作为京西古商道“北路”一线的历史,很多人并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在“您是否了解‘驼铃古道’的发展历史”的调查中,有38.15%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1.56%的人完全不了解。即有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对京西古道缺乏了解。笔者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群体中的个案调查也显示,虽然学生大多为北京生源,往返于模式口—五里坨公交线路,但对沿线曾经是京西古道并无印象。

古道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2014年6月,我国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古道作为一种整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性[4]。因此,在京西古商道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景点的关联性、文化记忆的整体性,使大众形成一种整体的认知和期待。

3.2 青年群体对京西文化的认识不足

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到,对“驼铃古道”的历史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覆盖在18~25岁之间,即以高校在校生为主。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各年龄段了解“驼铃古道”发展历史情况对比分析

关于“是否阅读过与石景山历史文化、京西古道相关书籍或文章的各年龄段对比”的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各年龄段阅读与石景山历史文化、京西古道相关书籍或文章情况对比分析

在“是否听说过五里坨、模式口等地区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的调查分析中也可以发现,与其他年龄段的调查对象相比,青年群体对模式口、五里坨地区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文化记忆缺乏了解,并且有很多人表示“不感兴趣”。图7中,在“是否阅读过与石景山历史文化、京西古道相关书籍或文章”的各年龄段对比中也反映出这一问题。

青年群体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希望所在,要传承和发展京西古商道文化,必须增强青年群体对于京西文化的关注度,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3 京西文化的传播渠道需要拓展

在“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京西文化的”一题中,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京西文化的途径是阅读相关书籍、听学术报告,而社会宣传对了解京西文化起到的作用不大。另外,有25.43%的人选择“没有了解过,不知道”。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地处京西地区,但调查发现,京西文化并未在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心中引起相当的重视,个别访谈也可以发现,从未读过相关资料(网络文章或纸质书籍)、去过石景山地区文化古迹的大有人在。这说明了京西文化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不足。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网络媒体是当前大部分人了解京西文化的主要渠道(参见图7)。要使京西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努力挖掘文化精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文化推广形式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网络媒体对京西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京西文化、京西古商道的网络知名度,使京西文化在网络上“活起来”“红起来”“亮起来”[5]。

4 结语

调查结果表明,京西地区的高校师生、社区群众对模式口、五里坨一带的文化古迹、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有一定的了解,对京西古商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给予肯定。但调查对象对京西文化、“驼铃古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认识不足,且各群体、各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以高校在校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对京西文化了解程度较低,了解渠道不多,了解形式简单,部分学生认为研究京西历史文化的价值不大。京西文化在石景山区域内高校师生中的影响力亟需加强。

京西古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在模式口、五里坨地区留下了包括名胜古迹、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名人故事、风俗习惯等在内的丰富的文化记忆,也让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成为京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骆驼祥子》的精彩描述,还是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法海寺、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都可以让人触摸历史,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一地区的文化记忆。开展京西文化研究和推广,让生活在京西地区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京西文化,推动京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京西地区高校的责任,也是弘扬、传承、发展京西文化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商道京西石景山
与冰雪共舞为冬奥添彩
珠海隧道透水事故已致13人遇难
北京市石景山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拿破仑”的前世今生
商道与修身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从“计然之策”透出的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