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氐”声词族

2021-07-28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趋向形声字义项

阎 然

(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730000)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音义之间关系紧密。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从理论上阐发了相同声旁的字往往有相近的意义。其后,戴震在《转语》中说:“各从其声,以原其义。”[1]王念孙和段玉裁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有所发展,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叙》中引王念孙观点:“训诂之旨,存乎声音。”[2]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也指出:“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3]这些在训诂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理论,说明形声字的声符不仅有表音作用,还具有示源功能。本文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及《汉语大字典》等为参考,从形义关系上探索“氐”的源义素,运用音近义通理论,对以“氐”为谐声偏旁的一组形声字进行分析,构建出具有规律性的“氐”声词族。

一、“氐”的形义分析

《汉语大字典》解释“氐”有9个义项[6],分属dǐ、dī、zhī三声。其中根柢、根本;至,抵达;止,终极;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大略”“大抵”,4个义项属dǐ声。低,低下;古代少数民族名;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东方苍龙星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亦称“天根”;氐道,古县名,4个义项属dī声。氐池,古县名,这个义项属zhī声。“氐”字《广韵》注丁尼切,《集韵》注张尼切,反映了古人知端相通的现象。古无舌上音,中古时受韵头的影响,知母从端母中分化出来,有了现在的“zhī”声。

二、“氐”声词族分析

以《说文解字》为主,从中收集以“氐”为声符的24个形声字:柢、奃、邸、趆、抵、牴、羝、祗、底、昏、軧、胝、袛、厎、砥、坻、阺、眡、、诋、呧、彽、泜、鸱,又以《汉语大字典》为补充增加了9个因“氐”得声的形声字:觝、低、、骶、、、秪、岻、弤。根据上文分析的表“根柢”“趋向”“土石”的3个源义素,下面具体讨论这33个形声字,并运用系联的方法构建“氐”声词族。

(一)表“根柢”义

“氐”的金文字形,象种子萌发长根的样子,本义为“根柢”,从“氐”得声的字“柢”“奃”保留了这个意义,通过添加形符突出“根抵”的某一特征。

(1)柢,《说文》:“柢,木根也。从木,氐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戴侗说:‘凡木命根(指主根、直根)为氐,旁根为根,通曰本。’”[7]“柢”应是“氐”加形符之后的分化字,本义为直挺的主要树根。

(2)奃,《说文》:“奃,大也。从大,氐声。读若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也。此谓根柢之大。’”[7]《龙龛手鉴》:“奃,二或作,今仾帝二音,大也。”[8]《汉语大字典》本《说文》。此字在“氐”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形符“大”,突出树根的粗大。

(二)表“趋向”义

根向下扎的过程具有延伸性,含“趋向”义。形声字“邸”和“趆”含有“趋向”意义。

(1)邸,《说文》:“邸,属国舍。从邑,氐声。”[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颜注曰:‘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9]《汉语大字典》:“战国时诸国客馆,汉诸郡王侯为朝见而设置在京城的住所。《说文·邑部》:‘邸,属国舍。’徐锴系传:‘诸侯来朝,所舍为邸。’《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6]“邸”是归至的处所,有至而止的含义。

(2)趆,《说文》:“趆,趋也。从走,氐声。”[7]《汉语大字典》:“疾走貌。《广韵·齐韵》:‘趆,趍走貌。’周祖谟校勘记:‘趍,亭本作趋,是也。’”[6]本义为快步趋往。

(三)表“相触”义

根向下扎入土地这一动作趋向的结果是根茎与土地接触,突破土地的阻碍,故引申出“相触”义,“抵”“觝”“牴”“羝”“祗”5个形声字包含这一意义。

(1)抵,《说文》:“抵,挤也。从手,氐声。”[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排而相歫也。”[9]歫即拒,此与彼相抵为拒,相抵则止。《广雅疏证》:“抵,推也。”[3]本义为挤,推排,指手触而对抗。

(2)觝,《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第一个义项是(用角)顶;触,引“《玉篇·角部》:‘觝,触也。’《淮南子·说山》 :‘熊罴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6]《康熙字典》:“《正韵》,典礼切,音邸。与牴同。触也。”[10]本义就是用角顶、触。

(3)牴,《说文》:“牴,触也。从牛,氐声。”[7]《汉语大字典》:“用角碰撞。也作‘抵’。《说文·牛部》:‘牴,触也。’段玉裁注:‘亦作抵觝。’桂馥义证:《汉书·扬雄传》:‘犀兕之牴触。’按:《汉书·扬雄传》《文选·扬雄〈羽猎赋〉》均作‘抵触’。”[6]本义为用角触碰。

(4)羝,《说文》:“羝,牡羊也。从羊,氐声。”[7]《集韵》:“羝,或从牛作牴”[11]。牴”本作“触也”,人们抓住公羊角坚硬、性好斗,时常用角互相抵触的特征,赋予“牴”公羊的含义。“羝”“牴”在这一意义上异形,“羝”的命名理据可能是从声旁“氐”含有的“相触”义中得到的。

由“氐”得声的“抵”“觝”“牴”三字都有“相触”的含义,加了不同的形符是为了表示用来互相对抗的东西不同,后来在文字使用过程中区分不再严格。《字源》:“《史记·乐书》:‘蚩尤氏头有角,黄帝斗,以角抵人。’这个意义也做牴、觝。”[12]《说文》将“牴”解释为“触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牴,触也。角部曰:‘触,牴也’亦作抵、觝。”[9]都可表示“用角相触”义。具体分析含“相触”义的这组形声字,发现在这一意义中,相较于接触,接触物之间的对抗意味更为突出,这恰好与根下扎与土地对抗、冲破阻碍的动程相贴合。

(四)表“向下”义

根向土地深扎趋向的主要方向是下方,由此产生“向下”的方向义,“低”“底”“昏”“”都包含这一意义。

(1)低,《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说文新附》:‘低,下也。从人、氐,氐亦声。’第一个义项为矮,离地面近(与‘高’相反)。”[6]《康熙字典》:“低,《集韵》《韵会》《正韵》都黎切,并底平声。高之反也,俛也,垂也。”[10]“低”与“高”相对,则位置居下。

(2)底,《说文》:“底,(山)[止]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山当作止之误也,字从广,故曰止……下为底,上为盖,今俗语如是。’”[7]“底”表位置居下的部分,如“锅底”,现代汉语有双音词“底下”。

(3)昏,《说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7]黄昏时太阳落下。

(五)表“末端”义

向下延伸最后就到达事物的末端,由此表示某类事物的底部或末端,“骶”“軧”“胝”“袛”都包含“末端”的意义。

(1)骶,《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骶骨。腰椎下部五块椎骨合成,上宽下窄,上与第五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骶骨前面稍凹陷,有四对骶前孔,后面粗糙,有四对骶后孔。古指尾骨。”[6]《玉篇》:“骶,臀也。”[14]《字汇·骨部》:“骶,臀也,脊尾曰骶。”[15]尾骨即骨的末端。

(2)軧,《说文》:“軧,大车后也。从车,氐声。”[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軧,大车后也。大车以载任器。牝负长八尺,谓较也。其后必崇。其阑与三面等。非若小车之后也,故曰軧,軧之言底也。”[9]《汉语大字典》列“軧”第一个义项“大车后”[6]。“軧”指大车的后部也就是整个车的末端。

(3)胝,《说文》:“胝,腄也。从肉,氐声。”[7]《汉语大字典》:“手脚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俗称茧巴。”[6]指长在肢体末端的肉茧。

总体来看,扎根是一个具有趋向性的动作,含“趋向”义,具体分析这个动作延展的过程,根茎在延伸过程中要突破阻碍与土地接触,含有“相触”义;根茎的延伸方向总体是向下的,含有“向下”义;根的向下延伸的结果就是到达事物的末端,含有“末端”义。

(六)表“土石”义

《说文》分析“氐”的字形:“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即“氐”的造字义当中就包含“地,土石”的意义。

(1)厎,《说文》:“厎,柔石也。从厂,氐声。砥,厎或从石。”[7]《汉语大字典》:“同‘砥’,质细的磨刀石。《诗·大东》:‘周道如砥。’《孟子·万章》作‘周道如厎。’”[6]本义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

(2)砥,《汉语大字典》:“磨刀石。质粗者为砺,细者为砥。也作‘厎’。《广雅·释器》:‘砥,砺也。’”[17]本义与“厎”同,指质地细腻的磨刀石,“砥”和“砺”浑言不别,现在有双音词“砥砺”。

(3)坻,《说文》:“坻,小渚也。《诗》曰:‘宛在水中坻’,从土,氐声。”[7]《尔雅正义》:“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18]即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在33个由“氐”得声的形声字当中,有一些是用来给山水名物命名的,具体有:泜,《说文》:“泜,水,在常山。从水,氐声。”[7]岻,《汉语大字典》:“山,《玉篇·山部》:‘岻,山名。’”[6]弤,《康熙字典》:“弤,雕弓也。”[10]鸱,《说文》:“,也。从隹,氐声。籀文从鸟。”[7]这些字的命名理据复杂,这里不作探究。

在33个形声字当中还有一些由“氐”得声的转注假借字,不能进行同源系联。如诋,《说文》:“诋,苛也。一曰诃也。从言,氐声。”[7]《古文字诂林》认为:“诋为诃之转注字。诋从氐得声,氐从氏得声。诃从可得声。氏、可声同歌韵,又诋音端纽,可音本在见纽,见端皆摩擦清音也,字从音。”[5]呧,古同“诋”。又如彽,《玉篇》:“彽徊,犹徘徊也。”[14]只出现在联绵词“彽徊”(又作“低徊”)当中,联绵词重在表音,单字没有实际含义。此外,在33个“氐”声字当中“眡、、、、秪”字义与“氐”的义素无关,“眡”表“观看、查看”义,“”《广韵》释为“隐也”,“”表“怒不进”义或“惊骇”义,“”表“网”义,“秪”表“谷物刚成熟”义,无法纳入我们建立的词义系统中,不作为“氐”族词讨论。

三、结语

通过对由“氐”得声的33个形声字的系联分析,归纳出“氐”声词族以“根柢”义、“趋向”义、“土石”义3个源义素为主要发展方向,加之还可作为命名理据,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氐”声词族系统。

图1 “氐”声词族系统

词的同源关系以音近为必要条件,同源孳生呈网络状,既多层,又多向,演变层次越多、轨迹越长,距离越远[19]。具体分析图1显示的词族发展路径:第一,“氐”的本义是“根柢”,依据本义通过添加形符突出“根柢”的某一特点产生分化字“柢”“奃”。第二,由“趋向”义产生的两条引申路径,根延伸的结果是与土地接触,加之根的延伸冲破阻碍,故其产生的“相触”义往往含有相互对抗的意思;根的延伸方向主要是向下,故产生“向下”的方向义,向下延伸到达事物的末端,由“向下”引申出表“末端”的含义。第三,“氐”因“氏”加指事符号“一”产生,“一”即地面,故得出“土石”义。分析这些形声字,尽管“氐”声词族由3个主要的源义素进行同源孳生,但这3条路径产生新词的数量并不均衡,沿着“趋向”义孳生的词明显较多,而保留氐本义“根抵”的字则最少。这充分显示了词义发展的系统性,揭示出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也再次提醒我们声符不仅可以表音也可以表义,恰当地运用音近义通理论对于研究词义发展和演变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趋向形声字义项
实用趋向
形声字太调皮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画说汉字——摆(bai)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现在进行时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