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训的理解与改进
2021-07-28张凤良
张凤良
教科研训是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工作的基本机制,也是校本研修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教科研训的基本机理
教科研训的本质是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基本内涵是:服务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服务于教师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人人都要发展,那么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如何互相转化和拓展,给人人发展更多的时空?每个过程都要发展,那么形式和内容上又如何组合和呈现?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都要呈现,那么对教师的评价又如何改进?
教科研成就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幸福。教科研启蒙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自觉,使得按要求、被动地做变成有意识、主动地做。教科研不断发展教师的职业思维,它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同时,教科研精神成就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学实践和研究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样态。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师德修养,教学实践和研究为了这一使命,贯穿我们的成长,是我们成长的不竭源泉。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知行合一是我们发展的最好境界。
研训是每一位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表征。研训是每一位教师活到老学到老的最好写照,在研训活动中,每一位教师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二、教科研训的痛点
教科研走不进教师发展的日常里。教科研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为教师的发展助力的,不应成为整个教师发展机制的拦路虎。目前,教师投入教科研大都处于一些刚性要求,评审职称、考评骨干或者学校要求,其形式也主要表现在写文章——获奖或发表,高级的形式是著作,还有就是做课题。在教科研训机制中,希望呈现的是教师实践素养和理论素養的融合,相得益彰,但是,我们现在教科研的内容、要求、评价和最终目的都发生了偏差,要求太高,而且越来越高,使得教师对教科研恨不得、爱不起。如果我们不降低科研的身姿,让广大教师都能入门科研,用科研的思维指导实践,那么我们的教科研训始终走不出低水平的圈圈。
培训不合教师的需要。有需要,教师才能主动投入培训,也才能在培训中获益、成长。为了完成学时,为了刚性任务去被动地接受培训,可能会有些用处,但用处不大。这主要是培训不按照教科研训的机制来,拼凑式的培训只能解决学时数,不能解决真问题。培训应该有更多的形式、更多的自主、更多的选择、更好的融合。
校本研修不被重视。其实校本研修是教师最好的成长载体,也是教科研训最活跃的机体。但是因为它不是刚性要求,可有可无,可重可轻,所以没有好好投入,也就没有相应的产出。
三、教科研训的改进
我们要对教科研训有更深的理解。教科研训是一个完整的有活力的机体,我们不能切开来用,也不能分开来理解。只是在结构上、关系上便于分析,我们拿来解剖。我们要提高教科研训的质量,既要提高科研的含金量,也要提高科研指导下实践的质量和经验的提炼,更要给教师这样的高阶研究提供培训的支持,而且这种科研指导下的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培训,同时,培训的本身也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所以我们不能分开来考虑,单一地组织某一方面的活动。高位规划,统整起来,让部分为整体服务,让整体为部分统领。
尽管我们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很高,暂时我们还有困难,但方向不会有大错。无论是市层面的教师发展中心,还是校层面的校本研修,都能掌握这个原理,开展整体的顶层设计,就会纲举目张,心中有数。怎样纲举目张,怎样顶层设计?那就是首先由区域性的教科研训的愿景、要求、项目或者课题,然后分解成子项目、子课题,学校也是这样的。循着这样的纲,各部门、各学段、各学科就会有“目”,有了“目”,也就有了方向。
建设一支教科研训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原来的队伍要升级,在这场变革中与时俱进。市级层面的教师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行动,带了好头,每个研训员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与学校合作,开展了区域性的项目和课题设计,并有一批省市级课题开题。课题的本身也就是明确了实践研究的方向,比课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科研的思想和方法回归到实践的层面上来,最终还是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生成长服务。但仅仅是个开始,还需要持续深入,发挥科研和教研合二为一的应有效应。校本研修如何走进教科研训中来,学校如何实现“四位一体”,将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教科研训融合一体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不断地走近它,并且仔细研究它、实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