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2021-07-28李珍萍
李珍萍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许多优秀的古文、古诗等,这些古文背后都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首先阐述高中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重要性,其次概述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
语文学科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学科,语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知识、文学创作的极大合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文化分辨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选择的都是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语文课文中的《诗经》内容,包含许多先秦时代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诗经》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延伸到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学著作、思想文化以及风俗文化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许多古文中包含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文中的作者、整篇文章的行文、包括滕王阁的历史、文章内许多古称、地理位置、内在精神等都包含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学生理解的概念,变得更加鲜活,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古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是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律诗与绝句两种文体,其中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古代的生活方式、道德、历史、民族、建筑、节日习俗等,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容,将文化资料作为学习的补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落木等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教学时可引入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古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古人的政治观点与生活都能从古文中窥测一二,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从古文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课文中许多古文都是从经典著作中摘选的,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古文内容延伸出经典名著,如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出《战国策》的重要意义。然后,利用古文深入挖掘古文中内在的民族精神,用古文结合现代事例,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对荆轲刺秦王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学生的看法与了解不同,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教师借此引出“士为知己者死”这个概念,讲解当时秦国与燕国的形势,从传统的角度看荆轲的行为是一种无畏的精神,明知一去无回却不后悔。联系每次发生灾难时冲在第一线的战士、医护工作者等,他们明知有危险,却依旧有勇气奔赴前线,这种精神从未中断,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最后,在古文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讲一些有关名人读书的典故,如苏轼认为读书首先应该“读厚”,再“读薄”,经历这样的过程才算是将书读透,鼓励学生查找生活中事物在古代的称谓,古文中的一些名词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许多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诗词为学生科普历史知识,从名著阅读中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历史典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进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林斌武.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明日,2019(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