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28郭晓雯
郭晓雯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张口会说、提笔会写。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读书和作文。然而,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作文训练的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如“无米之炊”一样,被手机、iPad剥夺了生活实践的学生“无素材”可写,这一现象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让作文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作文教学;应用研究;具体措施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初尝试,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思路,并且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比以前多了,信息量也大了很多,但多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而且因为多是从网络上获取,并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如过眼云烟一般,因此,学生写作总是“无话可写”,视野狭窄,好似“盲人摸象”“井底之蛙”,文章味同嚼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把生活化教学方式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热腾腾的生活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鼓励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主动地发现生活,促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能力。习作指导时,教师应根据写作要求引导学生寻找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将生活经验与写作实践有机架构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文章创作。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围绕“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进行写作练习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在确定写作对象后,用充裕的时间走近观察对象,真切地感受人物特点。如同学甲,通过观察他当出租车司机的叔叔,发现了叔叔的特点,首先是爱笑,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其次,他发现叔叔特别喜欢与其他人聊天,并且人文、地理各个方面,叔叔都有所了解。走进了生活,习作就有血有肉了。
回归到生活原生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以此积累写作素材,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写作素材逐步立体、生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激活素材
写作素材的积累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年龄较小,虽然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对生活的观察并不细致,素材积累也不够主动,生活中的琐事、日常的见闻等,虽有经历,但是并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在需要运用的时候,不能顺利地调动。如指导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时,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相关的素材。五月初五端午节,家人,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会动手包各种馅的粽子。除夕张贴春联、元宵节煮汤圆的情景也能被回忆起来。然而,这些情景缺乏细节,难以让文章生动或丰富起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微课等方式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和视频,如果能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上学习包粽子,写作的素材便在情境中得到了再现。再如,一些風景类文章的写作,教师可以为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生活景色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感受景色的美丽;也可以让孩子将游玩的照片带到课堂,通过回忆和介绍,助力学生激活写作素材,梳理写作思路。
三、领略生活,丰富素材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用身心去领略、感受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将写作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应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重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真正地爱上生活,创作出更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景的神奇,感悟人文底蕴的深厚、体验团建活动的丰富,在切身的生活体验中,用心感受生活,我手写我心。校园内、课堂中,可以组织的活动缤纷多彩,一次拔河比赛、一场猜谜游戏、一节趣味课堂,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以被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被善于思考的大脑加工。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角度,才能从平常中发现事物的闪光点,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的精彩,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总而言之,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并且在生活中发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相关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为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凌燕.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中的应用[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12):95-96.
[2]沈业标.关于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0(3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