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趣”利导,打开文本学习的另一扇窗
2021-07-27陈海林
陈海林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因“趣”利导,巧妙寻找文中的矛盾冲突点、童趣写真处,让学生体验感悟;同时,教师要坚守儿童立場,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
[关键词]兴趣;文本学习;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34-03
如果将语文教学比作一顿大餐,那教师就是大厨,而学生则是食客。厨师要善用调料来诱发食客的食欲。课堂教学中,最实用、最有效的“调料”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走进文本、进入课堂。
一、语文学习呼唤“趣”之课堂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低年级学生尤为明显,中年级虽略有好转但仍较为普遍。教师用许多办法来维持课堂纪律,但要靠“疏”而不能“堵”。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语文的教学愈显沉重,大量的背诵、阅读、写作、练习等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疏而导之显得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虽苦犹甜;而做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虽简犹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语文课堂的“趣”,不应停留于表面,而是要借用语言的工具,通过探究、赏析等方式,让学生发现文学之妙、语言之趣,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愉悦,并产生亲切感,逐渐发展成为乐趣。
二、基于文本,发掘“趣”之元素
语文课堂的“趣”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也在于对文本的巧妙利用上。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有趣之处,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呈现。这样更易于突出重点,解破难点。
(一)寻找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向来容易吸人眼球。教学时,教师不妨寻找文本中的冲突点,让作者的创作思路及编者的编写意图得到有效体现,以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现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1.巧用对比,让冲突面对面
对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方法,其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明显的。在教学中,若能提取出对比性的文字,文学之趣便跃然纸上。比如,《牛和鹅》这篇课文就有许多通过对比而体现的有趣之处。牛与鹅,体型对比,大小极为悬殊,可是它们眼中看到的人却截然相反,所带来的对人的畏惧感也完全不一样:小小的鹅常常欺负人,而体型硕大的牛却忠厚老实,常被人欺负。按常理推论,实力越强威慑力应越大。可在此处,鹅仅凭眼中看到的假象凌驾于人之上,实在不合常理。在教学中,可问学生:“牛与鹅,孰大孰小,孰强孰弱?”再出示相关文字:
“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然后骑到牛背上去。”
“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孩子们对牛是百般蹂躏,而对鹅却避而远之,把这两段文字放在一起呈现,形成了一种画面冲突。学生更喜欢阅读这样的描写,并通过想象来体会当时的场景。
对比让矛盾冲突直接面对面,学生更容易产生画面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
(2)寻找相悖之处,激发活性思维
有时候,作者或编者会故意在文本中留下一些与现实相悖的内容,以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样的巧妙构思,创设课堂“趣”点,以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出示课题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方?”大老虎应是威风凛凛的,怎能用“窝囊”来形容呢?低、中年级的学生一般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辨析:“你觉得文中的这只大老虎窝囊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出现不一样的看法,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活性。
文中相悖处,最是巧妙时。此中之趣,是求异思维的乐趣。
(二)坚持儿童立场
课堂的主人应是儿童,课堂的“趣”应是围绕儿童的体验而展开。
1.站在儿童视角,感受童趣
文本阅读应坚持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视角,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与收获。在教学中,只有紧扣童趣展开引导,学生才能得“趣”。
比如,《陀螺》一文,就有很多极具童趣的描写。抓住这些描写,引领学生去探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文中有一段关于赛陀螺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儿童比赛时的乐趣。
“然而世间许多事都是不可预料的……一次次冲击,一次次闪躲,终于无法避开,它们狠狠地撞上了!”
这段描写将两只陀螺即将交锋前的火药味写出来了。大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因此对这样的文字特别喜欢。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思考,类似的生活经历,作者是如何写得妙趣横生呢?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来感受“大陀螺”的咄咄逼人和“我”的步步相让。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也用这样的手法来进行描写。这样,借助童趣的魅力,从阅读到赏析再到运用,由浅入深,达成了教学目标。
文学的童趣是深得人心的,学生读起来常常会会心一笑,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并由彼及此,有感而发。
2.关注儿童情感,感悟童心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作者在叙述中常有一股情感的河流在悄然流淌,那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重被开启后的欢欣、幸福与美好,这种感情往往流露于字里行间。比如,《陀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我的冰尜儿,木工随便旋出的小木头块,丑小鸭生出的一只丑鸭蛋,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
作者在文末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欢乐与自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就要捕捉文本中的语言,让学生走心。在“做陀螺”中作者这样写道:
“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这是孩子得到一份意外的礼物时都会产生的表现,作者也不例外。只有抓住这样的语言去品读、感受,学生才会产生共鸣,才能走进作家的童年,从而触摸到那条情感之河。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不一样的精彩,作家如此,我们亦如此。只有将情感通过动作、表情与心理等方式表达出来,童年才更美好,更加回味无穷。这样的体验对阅读与写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注儿童情感,就是抓住了童心。而抓住了童心,语文之趣便油然而生。
(三)创设生活代入
学生接触的文本大多是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当前已不尽相同,语言表达也更为成熟、深刻。直接去读,学生往往只得其表,不明就里,就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而适当创设生活代入,就好比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世界中。
1.设情境,角色代入,品味细节刻画
角色代入是情境教学的常用之法。比如,在《牛和鹅》中金奎叔是这样对付鹅的:
“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
教学中,可抓住“提”与“摔”两个动作,让学生去学着金奎叔的样子去表演,想一想能不能给“提”换一个动词。这样,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提”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动作是由下而上的,而且也体现出金奎叔的轻松。
这样的角色代入,切身实践,让文本具有了新的活力,让课堂更具生趣,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思考。
2.悟心理,换位思考,体会情感波澜
从心理去换位思考,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比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作者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有一开始的期待,后来的担忧,表演时的紧张,也有表演结束后的懊恼,还有长大后的难以释怀。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就要走进他的内心,换位思考。让学生想一想:“在排练时,如果有人质疑你的表演能力,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会不会既害羞又担心呢?”而老师的一句“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则让“我”提到嗓子眼的那悬着的心终于落回去了。
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你只要设身处地地去换位思考,就能得知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走进人物内心的语文课堂怎能不有“趣”?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3.抓留白,各抒己见,启发推理思维
留白是艺术作品常用的手法。适当的留白让人浮想联翩,创造出另一种美感。在教学中抓留白,能将教学带入另一层境地。比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最后作者说在动物园里他发现“老虎在笼子里不是打瞌睡,就是垂头丧气地踱来踱去,从没见过它们豁过什么虎跳”。那 “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至今还不明白”的答案,作者其实早已找到了,但文中并未明确告知。这是作者故意留下了一个疑问让读者去思考与体味。由此,学生容易产生新的问题:“作者的表演是不是很糟糕?在表演中如果增加一些豁虎跳的动作会不会更受欢迎?”学生对这种争论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充满了探讨的兴趣。
文中的留白,往往是作者欲言又止之处。合理利用,会有另一番天地。
三、基于文本,打开文学之窗
一个个文本就像一扇扇窗口,打开之后,美景无限。语文学习不可止于课文,而要透过文本去接触更大的世界。
(一)由一篇文本走进一位作家
一篇好的文章会带给人精神世界的愉悦和内心的无限感慨。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作者是谁?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将文章写得如此生动而回味无穷的?他还有哪些作品呢?”
比如,在學习《牛和鹅》时,学生都被任大霖生动而风趣的描写逗乐了。此时,可让学生猜一猜:“一个作家能写出这么有趣而精彩的故事,他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的兴趣迅速迁移,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去描述想象中的任大霖的形象。然后,教师借助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任大霖的一些情况。
上学时,他常到小书店看“白书”(只看不买,因袋中无钱);第一次参加征文活动,竟被刊用。他还与幼稚园的小朋友交朋友,想着法地编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没想竟在《小朋友》周刊发表,从此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
作家跟普通人一样,他们也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不同的是他们的内心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作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充满了兴趣,而作家深刻的思想认知则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这样,消除了学生与作家之间的陌生感,他们读起文本来也多了一份亲切与自然;同时也激发学生进一步去阅读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由一棵“树”走进一片“森林”
每一个文本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循着文本这棵树,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这片繁茂的森林。
在学习了《陀螺》之后,学生被高洪波笔下的童年往事深深吸引,有意犹未尽之感。借此,教师向学生推荐《鱼灯》一书,并告知《陀螺》一文便收录于此书中。这样,共读《鱼灯》便成了所有学生的愿望。《鱼灯》一书收有许多想象奇特的儿童诗、精美的散文和有趣的小说。学生阅读之后必会收获满满,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强烈愿望,这样让他们爱上阅读。
由一篇文章到一本书再到文学的一个窗口,这样的拓展与延伸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是深得学生之心的。
兴趣是做成一件事情的核心要素。语文教学中只有因“趣”利导,方能事半功倍,让学生泛舟于知识的江河,从而去往文学的海洋。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