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2021-07-27孔婷
孔婷
关键词 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110-03
西双版纳州地处边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居住着傣、汉、哈尼、彝、布朗、拉祜、基诺、瑶、佤、回、壮、景颇、苗等13个世居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庆活动。做好少数民族传播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再到大众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技术的革新,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为文化传播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得“地球村”成为现实。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利用新媒体传递信息成为当今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1.1 传播的交互性增强
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反馈时效性相比,新媒体受众可以和传播者进行实时交流,表达诉求,同时在探讨中又会接受到新的信息。而且,新媒体这种超文本方式可以链接关联的信息,使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更便捷地全面掌握信息,收获资源的最大化加大了传播的效果。如在互联网上搜索“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就能搜索到相应的信息,在搜索页面中还链接了西双版纳州各少数民族的介绍。
1.2 传播更加高效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打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即使较偏远的地区只要拥有网络,就能获取信息,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规模扩大,受众数量增加。传统大众媒体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平台,覆盖面广,渗透力深。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民族节目通过新媒体平台被制作并广泛传播,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再次被推广。例如,微信号“西双版纳手机台”、官方网站“西双版纳广播电视网”作为传统媒体“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的一个延伸,在平台上设置了民族语节目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将信息传播推向最大化,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针对新媒体特点,电视台还开办新媒体节目,如“学傣语”“傣族谚语”等节目,用傣语播音,汉语配文,推广傣族文化。2018年的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电视台摄制了傣语短视频《回家过年》,除了在电视上播放外,还在微信公众号“西双版纳手机台”上播出,又经网友在微信上的大量转发,受到了各族群众的喜爱,微信传播点击率超过3万。并且激起了在泰国、老挝、缅甸的傣族同胞的思乡情怀,他们通过打电话、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短视频通过对民族文化独特阐释勾连了国内外少数民族的民族之情。除此之外,西双版纳还拥有傣文新闻网站。傣文网不仅给国内外傣族群众、傣文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而且对于提升西双版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扩大边疆地区的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3 传播路径多样
除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以外,政府部门也借用新媒体平台来传播信息。如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西双版纳发布”,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西双版纳掌上文旅”等,利用官方权威的影响力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传播的主体,“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自媒体平台能够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力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参与文化传播的热情。例如逢少数民族节庆日,活动的参与者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实时视频;抖音博主分享着自己表演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
1.4 传播内容丰富
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输,可以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信息内容。能够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形象、更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增强传播效果。例如“西双版纳手机台”推出的傣语专题栏目《听傣乡》,以朗读、朗诵西双版纳本土傣族民间传说故事、歌颂西双版纳风土人情,通过富有情感的傣语演绎,以文感人、以情动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结合热点话题,又推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题材广播剧《病毒》。又如傣族微电影《传承》,讲述了非遗项目慢轮制陶的传承人是留在大城市创业还是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抉择。通过影视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传承”的难题。
表情包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情感表达方式,是社会化媒体中的一种符号系统,在社交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微信中的“傣族表情”以傣族男孩和女孩的卡通形象辅以具有特色的地方语言文字,形成了人际传播中民族文化的特色表达方式。
1.5 推进文化传承
新媒体技术使各种文字、声音和图像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检索、查阅和学习。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形态保存,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于从前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史料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记录方式。
2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困境
新媒体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也应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传播不平衡
一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区域发展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会造成数字鸿沟现象,使得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与新媒体发展比较完善的主流文化地区之间的差距变大[1]。欠发达地区群众接触不到新媒体,或不会使用新媒体。
二是信息全球化,面對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和信息爆炸,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力相对薄弱,面临着更强势的文化入侵,逐渐被忽略或被同化。
三是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不平衡。在西双版纳州,傣族、哈尼族相较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更成熟更多样。
四是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关注度不够。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手机App平台,需要用户知晓及关注才能有效传播,否则内容再多也无人知晓,传播力受限。导致有的地方关注的人多,信息宣传效果较好,而关注度不高的地区成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薄弱阶层”。
2.2 传播内容有待加强
各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介少数民族文化,但普遍存在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有的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宣传民族文化产业,只注重追求文化消费而弱化了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掺杂过多娱乐性成分,少了面对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有的仅介绍文化现象,没有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具体内容;有的平台更新慢,或没有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还有待开发。另外,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的限制,目前有的文化部门的官方微信还停留在原始状态,没有进行二级开发,仅发布信息,没有在交互技术上做进一步研发,创新思维较弱,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再者,民语节目中傣语、哈尼语发展较好,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地弘扬和推广。也应看到,由于缺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节目,使得有效信息只能在本民族之间传播,传播范围窄。自媒体方面,目前大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属于碎片化传播方式,没有整体性和深入性,还处于自娱自乐分享阶段,如在微信、抖音上上传自拍节假日活动小视频等,很少有影响力大的信息,没有具有代表性的舆论领袖。而且对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监管较弱,虚假消息、偏激言论等有损于民族形象的情况时有发生。
2.3 缺乏文化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文化需要既懂本民族的文化,又精通新媒体技术的人来进行传播[2]。不论是信息的挖掘,还是后期的采集、撰写、翻译,都需要少数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从业者人数不足,并且有的从业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不足,宣传不够深入,导致信息内容缺乏创新思维,吸引力不足,时效性不强,平台缺乏技术支撑等。
3 新媒体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必备条件,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紧跟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方法、手段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
3.1 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树立传播意识
首先,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为条件落后地区创造网络条件。并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新媒体使用方法,增强广大群众的阅读意识和主动利用新媒体的意识。结合当地特色,帮助带动少数民族保持文化特色,发展文化技艺,开发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在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应当树立“走出去”的意识,转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视野局限性,培养文化自觉。新媒体是打破传统文化固步自封的有利武器,是现代化进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魅力尽展的重要通道[3]。需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文化传播,避免在全球化信息冲击中处于“失语”状态。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掌握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走向常态化、生活化。如利用自媒体平台,记录民族文化生活,宣传民族文化活动,传播民族文化中宣扬真善美的良善风俗。推动傣族、哈尼族等主要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发展的同时,注重挖掘西双版纳州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如在拍摄微电影、公益广告、专题宣传等方面向其他民族文化倾斜。
最后,建设好相关文化部门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并采取多种方式推广,更好地发挥官方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如采用在公共区域粘贴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在传统媒体上登广告等形式宣传推广新媒体平台。利用线上线下传播结合的方式加大平台的影响力,线上组织活动,线下开展活动,进一步延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3.2 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拓展传播新路径
创新传播方式,结合数字电视、音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挖掘和呈现动态民族文化。如网上博物馆、数字化民族出版物、动漫少数民族形象建设等。利用纪录片、专题片、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联合传统媒体,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媒介融合打造文化传播精品内容。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储存、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如微信号“西双版纳掌上文旅”做的一个系列节目,“博物馆奇妙夜”,与博物馆合作,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呈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把馆藏品拟人化,通过与馆藏品的对话揭示背后的文化内涵。微信号“西双版纳手机台”根据《傣族文化习俗古诗词实用大全》十三套丛书,开办了“傣族谚语”专题,聘请傣语播客进行录音,传播傣族文化习俗,旨在延续和传承传统风俗。节目不仅仅朗诵书中原文,还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让听众不仅能理解文化的内涵,还能从中得到启示。如将十九大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傣族谚语中的生态文明观结合起来,倡导大家爱护生态环境。同时,需根据西双版纳州的区位特点,重视跨境文化传播,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搭建国内外民族文化的沟通桥梁。
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监管。既要发挥自媒体的作用,让传播源多样化,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又要规范引导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不良行为,防止民族文化传播中过度商业化的炒作,低俗信息泛滥现象的发生,营造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环境[3]。联络、培养一批拥有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社会地位高的专家,利用自媒体平台,让专家们多角度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当好网上的舆论领袖。
3.3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从技术革新、内容研发与制作到招募优秀人才,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需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如与普洱茶企业、文化产品企业等合作,进行文化传播投资,既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又拉动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对于改善少数民族文化傳播困境十分重要。可鼓励地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积极培养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又精通新媒体传播运作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鹏,文宵.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7(11):30.
[2]马金.新媒体时代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8(23):36.
[3]李达.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