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

2021-07-27赵娜

养生大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干姜泻心汤本草

一、“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沿革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5

半夏(洗,味辛平)半升,黄芩(味苦寒)、干姜(味辛热)、人参(味甘温)各三两,黄连(味苦寒)一两,大枣(擘,味温甘)十二枚,甘草(炙,味甘平)三两。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半夏泻心汤”的处方药物基原考证

(一)半夏

文献记载有旱半夏、水半夏两种。旱半夏(即半夏)别名三叶半夏、水玉、地文、三步跳、麻芋果等。水半夏别名戟叶半夏、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又称“犁头尖”。《神农本草经》6卷一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证类本草》7卷第十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吴普本草·草木类》8载:“一名和姑。”因此,根据记载可以确认古时使用的半夏为旱半夏,即2020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半夏。它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主要产于陕西、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二)黄芩

从《本草经集注》9到《本草图经》10的记载表明,药用黄芩品种变化不大,基本是唇形科Scutellaria之属。结合《证类本草》所绘的“耀州黄芩”“潞州黄芩”药图,大致可以认为,今用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一直是药用主流品种。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可见,正品黄芩与2020年版《中國药典》所收载的相符,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要产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三)干姜

东汉《神农本草经》11之前,生姜、干姜效用不分,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东汉末至明代《本草纲目》12刊行以前,生姜晒干做干姜入药。明代《本草纲目》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清代《本草思辨录》13认为“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更进一步对生姜和干姜的药用部位作了详细的说明。因此,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所用干姜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相符,即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浙江、山东、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等地。

(四)甘草

《本草图经》《本草衍义》14及《植物名实图考》15载有甘草叶片的形状。此外,《本草蒙筌》16和《本草纲目》均附有原植物图。通过对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本方所使用的甘草为乌拉尔甘草,即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主要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等地。

(五)人参

据《本草图经》记载:“其根形如防风而润实”,“根如人形者神”,并附有“潞州人参”图。《本草纲目》记载:“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根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人参原植物形态描述与《中国药典》和《中华本草》记载的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一致。因此,建议人参选用《中国药典》所载的人参,即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此种人参主要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六)黄连

《本草从新》17载:“黄连,种类甚多。雅州连细长弯曲,微黄无毛,有硬刺;马湖连,色黑有细毛,绣花针头硬刺,形如鸡爪;此二种最佳。”《本草逢原》18卷一载:“黄连,产川中者,中空,色正黄。”根据本草所述药材产地和形态特征考证,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i C.Y.Cheng et Hsiao.从综合产业化角度考虑,建议本处方的黄连使用当前市场上主流产品味连,即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主要产于重庆、湖北,多为栽培。

(七)大枣

《本草图经》载:“大枣,干枣也。……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晋、绛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坚燥少脂。”并附有“大枣”图。李时珍曰:“枣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19根据以上本草图文所述可认证,它与现今药用大枣相符。建议选用《中国药典》所载之大枣,即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产于新疆、山西、宁夏、甘肃、陕西、山东、河北、浙江、湖南等地。

三、中日两国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之概述

(一)传统功能与主治病症

本方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二)现代临床应用

1. 中国

据《伤寒论方证辩证》记载:本方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为湿热壅阻所致的呕吐、痞满、腹泻的经典方证。多用于胃炎、肠炎、胆囊炎、结肠炎、口腔溃疡、湿疹等。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病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慎。基本病机为:脾虚生湿,生痰,与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失和而致。诊断指标为:胸院痞满,纳呆、呕吐、腹泻、神疲乏力、胃院痛、舌质红、苔腻(黄,白)、脉弦、滑、细、数。用药途径均为口服,人参用量最大,干姜、黄连用量最小。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病变为多。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方中黄芩和大枣对酶类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胃溃疡有明显治疗作用,对胃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对小肠紊乱有调节作用。

据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经行口糜、泄泻、不孕症、闭经、功血、妊娠恶阻、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水肿、肾病、风心病、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亦获满意疗效。

半夏泻心汤对于胃肠道粘膜有一定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其作用机制与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具有多样性有关。对于胃肠道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改变肿瘤细胞形态等。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益生菌增殖,减少致病菌水平,调控肠道黏膜免疫应答。此外,还可有效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2. 日本

《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20载:“本方主治心下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肠鸣、便溏或下利;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不良下利、消化不良、胃下垂、神经性胃炎、胃功能减弱、醉酒、嗳气、胸闷、口腔炎、神经症等。”

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在日本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过敏性肠综合征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同时还具有调整全身症候,改善亚健康的良好效果。

在日本,临床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满、胃灼热、胃黏膜充血、糜烂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嗳气、腹泻、失眠以及食道炎症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六君子汤。此外,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菌作用,还能减轻抗癌药物的副作用,并能促进术后机体的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在中日两国的临床应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由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对于中医药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我们要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征程中,让经典名方焕发生机,让古人的智慧经验为今人健康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曾孔)

1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重点(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JGJX2017C9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08号;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子课题),课題编号JL 2020-005。

2赵娜 付瑶 张诗航 张栋 长春人文学院健康福祉学院教师

3张大方 二级教授 长春人文学院健康福祉学院副院长兼中药保健系主任

4张机(仲景)著。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5明·赵开美刻印版

6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7全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本书系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予以扩充调整编成,31卷,共载药1748种。

8作者吴普公,约着成于魏晋时期。

9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10作者苏颂,成书于宋朝。

11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12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

13古代中药学著作。四卷。清·周岩撰。刊于1904年。

14原名《本草广义》,北宋寇宗奭撰,刊于公元1116年(宋政和元年)。为药论性本草,共20卷。

15植物学著作,38卷。清代吴其濬(瀹斋)撰于19世纪中(约1841~1846年)。

16又名《撮要便览本草蒙筌》、《撮要本草蒙筌》,12卷,明·陈嘉谟(廷采)撰。

17古代汉族药学著作。十八卷。吴仪洛撰。刊于1757年。全书载药721种,较《本草备要》多240余种。

18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全书分四卷,记述700余种药物,以临床实用为主。

19出自《本草纲目》。公元578年,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20日本厚生省药务局监修。本书对所收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功效、用法和制剂规则等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精选了日本历代著名医家的用方经验。

猜你喜欢

干姜泻心汤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