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创新尝试

2021-07-27潘笑

新媒体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潘笑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新闻创新;BBC;媒体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51-04

1 人工智能給新闻业带来的革新

2017年10月,美国“未来今天研究所”第一次针对新闻业发布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年新闻与媒体技术新趋势》(2018Tech Trends For Journalism and Media),该报告指出了75个值得新闻机构关注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其中有一半以上与人工智能相关[1]。人工智能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包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分支,其目的是了解人类智能的实质,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电子传播时代,为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和用户需求,新闻业正积极借力于人工智能等技术,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

新闻生产分发模式改变。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专业机构和新闻记者,而人工智能时代,便携的智能设备使得人人都可以提供新闻线索,新闻机构逐渐转型为信息的处理者,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技术则可以帮助记者处理海量信息从而获取新闻线索。同时,随着机器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新闻生产实现的一个新突破——机器人写作,自2011年美国Narrative Science公司的新闻写作软件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尝试在财经、体育等特定新闻领域应用机器写作,的确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在分发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新闻阅读客户端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把新闻的编辑发布权从人让渡给算法。用户阅读到的内容将由他们自身的阅读喜好决定,新闻媒体不再为其营造一个统一的拟态环境。

新闻媒体的角色重塑。传统时代,信息传播呈现“一对多”的局面,受众缺乏反馈机制,只能被动地接收相同内容,再自行筛选得到想要信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算法的介入使得用户的点击、转发能够体现出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借助这些反馈数据,建立起用户模型,从而调节分发机制,实现信息传播的个人化。智能化的媒体将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2]。在这个层面上,传统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将不再泾渭分明,新闻媒体的角色会逐渐从生产者、控制者转向传播过程中的服务者。

新闻内容呈现形式多元化。如今纯文本的信息传播已经极少出现,搭配图片或视频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本表现形式。相较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采集与内容生产方面的应用,其在新闻产品呈现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新闻机器人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文字或语音对话,使得用户可以自行获取想要的信息;VR/AR等技术可以让用户“到达”新闻现场,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觉化、互动性体验,增强他们的新闻临场感。尽管目前受限于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基于智能体验的新闻产品开发和消费较少,但其未来发展不容小觑。

2 BBC新闻实验室——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新尝试

互联网大潮和新技术驱动带来了新的媒介生态,传统新闻编辑室面临着转型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一直走在新闻实践和创新的前沿。从2007年以来,BBC逐步将从前按媒介形态划分的多个部门整合形成一个“唯一的、统一的、多媒体的新闻编辑部”(Single unified multimedia newsroom),简称为“统一编辑部”(Unified Newsroom)。BBC希望新的“统一编辑部”能够利用跨平台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及发布系统,集中处理来自所有渠道的新闻信息,再将素材组合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介的产品发布,实现采编播流程一体化及“一个产品,多个出口”[3]。

而在此背景下想要深入耕耘,技术的支持就尤为重要。BBC在这一点上眼光长远,其研发部门也一直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新闻报道相结合,为此于2012年设立了“连接工作室”(Connected Studio),下设“新闻实验室”(News Lab)和测试平台(Taster),前者为真正实现“统一编辑室”的理念研发新技术,后者则负责评估这些技术的可能性。

BBC新闻实验室立足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产生过程中,并探索、孵化新的新闻叙述方式。目前,新闻实验室已开发了62个项目,绝大多数都处于已完成或在运营状态。从项目类型上来看,BBC新闻实验室侧重于智能工具的开发,约有40多个项目和工具相关,比例高达60%以上,这也符合其服务于“统一编辑室”的设立初衷。作为将智能技术引入新闻业的早期尝试之一,其对人工智能的运用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2.1 机器学习助力采编流程改善

传统的编辑部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用于新闻素材的分类、审阅和处理,而这在如今的智能时代,完全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来简化流程。新闻实验室也着眼于此,进而开发了多种项目,致力于改善采编流程,打造真正智能化的新闻编辑室。例如“新闻编辑室的窗户”(Window on the Newsroom)和“榨汁机”(The Juicer),这两个项目侧重于利用机器学习,将新闻素材自动进行解析并分类,从而方便记者快速查找所需内容,BBC更是称其为“新闻聚合的管道”。同时编辑过程中,在BBC内部的自动语音转文本服务的基础上,“数码纸编辑”(Digital Paper Edit)能够自动生成时间编码,并根据记者的脚本进行粗略剪切,以使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精良产品的制作。

2.2 语言处理技术助力全球化传播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BBC的用户遍布世界,因而语言问题是其内容传播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单纯地依靠人工翻译无疑是低效的。为寻求多语言分发的解决方案,新闻实验室开发了ALTO项目,其结合了许多先进的语言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文本到语音的语音合成,能够允许单个新闻编辑器生成多种语言的翻译音轨。为弥补机器翻译的不准确,实验室又和爱丁堡大学联合开发了一套系统——MT-Stretch(MT拉伸),它可以在对机器翻译文本进行人工编辑后再反馈给机器翻译系统,系统可以重新学习对错误翻译的更正,从而提高了准确性。目前,在BBC官网上,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多达40多种,几乎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受众群体。

2.3 创新尝试致力用户体验提升

社交媒体及新科技的出现既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新闻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BBC并没有忽略用户体验,而是致力于尋求讲述新闻的新方法,陆续开发了触播(Touchcast)、图形讲故事(Graphical Storytelling)、沉浸式新闻(360 Video & VR -Immersive News)等项目,在互动性、可视化、现场感等方面都做出了有效的尝试。谈及他们所做的创新尝试,BBC新闻实验室的执行产品经理大卫·卡斯威尔(David Caswell)将新闻业的种种尝试分为普通创新和生存创新。“普通创新显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还不够。没有生存创新:愿意质疑即将结束的时代的假设并重新想象新闻是什么,专业新闻将无法以可识别的形式生存。”[4]

当然,BBC新闻实验室并没有仅将自身定位为技术开发的工具,同时也积极推动创新项目的落地,在新闻业的革新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聊天机器人便是其重点项目之一,这些机器人通常充当补充讲故事的渠道,与在线网页或广播节目一起发布,让用户可以“边读边聊”,从而获取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例如当受众进入到BBC官网阅读皇室婚礼的新闻时,他们可以选择与机器人聊天并询问相关问题,获取到仪式的细节信息如梅根当天的着装品牌等。数据显示,受众发现这种体验很有趣,皇家婚礼机器人被添加到有关该主题的25个故事中,并在300万个浏览器中加载。加载故事的人中约有20%使用过它,与之互动的每个人都提出了5至7个问题[5]。

3 BBC新闻实验室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3.1 由“被动改变”转为“主动布局”

由人工智能等技术引起的新一轮媒体改革最先出现在美国,近年来在技术浪潮的驱动下,国内各大媒体也纷纷求变,然而媒体的智能化改革始终依然是围绕着传统媒体展开,新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仅被作为传统媒体使用工具的延伸,并没有真正被视作为未来发展新趋势来部署和经营,这使得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创新十分受限。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想要突破困境,就必须主动出击,打破固有的利用工具思维,从智能化转型的深层面思考如何把握新趋势迎接新挑战。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由“被动改变”转为“主动布局”,则需要媒体人回归背后动力机制,理解其演变轨迹。智媒化时代有三个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6]。即人与媒体、与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利用与被利用,而是相互协同、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记者和编辑,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从此无事可做,媒体人应当围绕新闻业自身的目标和社会对新闻业的期冀,大胆尝试,并探索多样的行动方案。

3.2 以受众为中心,培养产品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受众反馈增加,也为媒体机构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受众需求的契机。2020年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尽管我国网民规模逐年扩大,但我国网络新闻用户占网民整体比例却在逐年下降;与此相较,即时通讯、短视频、电商直播等领域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7]。这表明用户的注意力正在转向社交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平台和内容,新闻业应当意识到这样的转变趋势,并思考其原因与对策。

BBC新闻实验室以项目制为单位的产品开发展现出产品思维在新闻生产中的高效与适配。所谓产品思维,就是针对用户的某种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最终通过具体化的产品来满足对应需求的一种思维模式。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里奇·戈登认为:产品思维是当今媒体公司所采用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尤其对于新闻机构而言,产品思维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能够长期吸引用户、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8]。产品思维要求媒体人能够系统思考,在编辑室、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同时要善于分析数据,洞悉用户的潜在需求。而不同于科技公司,在新闻机构中,新闻道德和社会使命也必须整合到整体的产品战略之中。

3.3 对内引进人才,对外开放合作

技术是媒体走向智能化的基石,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不为媒体行业所专属,在利用的过程需要进行一番新的设计转换,因而随着新闻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传统媒体不仅要培养“全能型记者”,还要积极引进软件算法方面的技术人才。在BBC新闻实验室的核心人员架构之中,软件工程师占据绝大多数,传统的记者和编辑则寥寥无几。反观国内:一方面,传统的媒体从业者的知识架构大多偏于人文社科,到了大数据时代,没有一些数据分析能力和编程知识,实在难以应付如今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大量引进仅拥有技术而不懂媒体的人才,则会加剧内容生产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割裂,也会使得新闻中人文关怀骤减。因而急需引进兼具人文情怀和技术思维,既掌握技术又懂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与团队重构则是一个漫长又十分关键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新闻机构要积极与相关高校合作,达成业内动向与教学方向的双向反馈,共同培养适应新需求的传媒人才。除此以外,新闻机构还可以积极进行跨界融合尝试,打破固有的传播思维,紧跟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借力其他大型机构或科研院所来突破自身的技术局限。

3.4 保持新闻的温度和深度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新闻的温度与深度也屡被提及。事实上,即使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模型再精准,它也无法减少人工干预,在深度报道、评论分析等优质内容生产的关键环节,专业的新闻生产团队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压倒性优势。人工智能带来的并不是取代,而是增强,正如国际调查记者协会(ICIJ)的数据工程师Julien Martin认为的:“记者和编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很多事情,我们并不是用人工智能制造证据,我们用人工智能来实现增强新闻。”[9]

新闻的温度来源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新闻的深度则来源于长期培养而成的思辨能力。媒体人首先要明确,新闻机构并不仅仅只是信息的发布终端,更承载着公民赋予的社会责任。在智能化转变进程中,人文主义情怀不应该被机器思维所取代,而是应该到达一种新的高度,在关乎人类未来福祉的问题上如气候问题有着非凡的洞见力,用新的技术手段让受众感知到问题,敢发声也会发声。

4 结语

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但随着技术的迭代与进步,深入融合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变革之下,主动寻求和探索将是媒体人的新常态,如何让新闻产品散发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力,应该成为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he Future Today Institute.2018 Tech Trends For Journalism and Media[EB/OL].(2017-10-09)[2021-03-11].https://futuretodayinstitute.com/2018-tech-trends-for-journalism-and-media/.

[2]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J].中国出版,2017(24):3-8.

[3]张凌霄.BBC的“统一编辑部”理念及其实践[J].新闻论坛,2016(1):21-24.

[4]David Caswell.Journalism innovation in the 2020s[EB/OL].(2020-01-29)[2021-03-11].https:// bbcnewslabs.co.uk/news/2020/journalisminnovation-2020s/.

[5]Catalina Albeanu.From social media to in-story experiences,chat bots help the BBC ‘do things faster and at scale[EB/OL].(2018-03-30)[2021-03-11].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fromsocial-media-to-in-story-experiences-chat-botshelp-the-bbc-do-things-at-scale-and-faster-/s2/ a722596/.

[6]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

[7]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聯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09-29.

[8]Rich Gordon.Yes,Product Thinking Can Save Journalism.Six Reasons Why News Media Need Product Thinkers[EB/OL].(2020-11-23)[2021-03-11].https://knightlab.northwestern. edu/2020/11/23/product-thinking-can-savejournalism-product-management-news-media/.

[9]AP,A guide for newsrooms in the age of smart machines[EB/OL].(2017-02-22)[2021-03-11]. https://insights.ap.org/industrytrends/ report-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impactjournalism.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