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小实验的策略与路径

2021-07-27徐宏银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实验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徐宏银

摘 要 数学小实验具有起点低、步骤简单、实验环节简洁、操作性强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地取材设计小实验,可以跨界整合设计小实验,可以运用技术设计小实验,可以链接生活设计小实验,可以制造工具设计小实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小实验

数学是一门兼具演绎性和归纳性、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抽象、推理和建模,更要引导学生实验、归纳。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实验与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数学实验嵌入到学生的数学抽象、推理和建模之中,开展一些小实验。相比传统的数学实验,小实验起点低、步骤简单、实验环节简洁、操作性强,因而更灵活、更便捷、更丰富。通过数学小实验,教师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研究数学小实验的策略与路径,以提高数学实验效能。

一、就地取材,研发设计小实验

数学小实验不同于传统数学实验,它往往超越预设,具有一种生成性的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数学小实验的素材可以预先设计,更多情况下是就地取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学具、玩具,甚至生活垃圾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小实验的素材。

以“圆的周长”这节课中的小实验为例,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三倍多一些、四倍少一些)之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展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地让学生准备圆形纸片,而是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实验。这时候,不同的实验小组选择了不同的小实验素材,有小组选择了透明的钢笔胶带圈,有小组选择了茶杯盖子,有小组选择了教室后面的铁环,有小组选择了自身的学具“硬纸板圆”,等等。借助于“围一围”“滚一滚”“量一量”“算一算”等数学化活动,学生得出了自己关于圆周长和直径的商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凡是选择教室后面铁环的实验小组,实验结果都在猜想范围之内。而应用胶带圈进行实验的小组,有一些不在猜想范围内。小实验催生了学生的数学反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研讨、交流,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不仅与实验的规范性有关,而且与实验素材的选择有关。为了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应当采用多次实验的方法减少实验误差。

就地取材研发设计数学小实验,让学生的实验更多元、更丰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多渠道开发,对教材中的实验素材、资源等进行补充、完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等进行反思,并且对实验方案等进行再构、重构,让实验助推数学结论的发现。

二、跨界整合,研发设计小实验

数学与科学等相关学科有着交叉、相融的领域。从这一特征出发,教师在研发设计数学小实验时,可以进行跨界设计研发。跨界设计研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借鉴相关学科的实验思想、方法等;其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的实验素材、资源等。跨界整合设计研发小实验,可以让数学实验过程更简单、更实用。同时,借鉴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实验,能减少数学实验的误差率、失败率,并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相融性、相通性。

以“怎样滚得远”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研讨实验的方法。许多学生受到科学教学中对比实验的启发,认为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实验探究时,要控制相关变量:比如要用相同的球、相同的木板展开实验(摩擦力相同),比如不能对球施加外力,而应当让球自然向下滚动,比如要分别控制木板的角度(30°、45°、60°等)进行实验,等等。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有效地分工,有学生负责实验操作,有学生负责读实验数据,有学生负责记录,等等。在各个小组完成小实验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实验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有学生根据科学课对比实验的经验,认为不能仅仅选择三个角度,而应该选取更多的一些角度进行实验。据此,学生各个小组展开了更为自由、灵活的实验。有小组选择比45°小一些的角度,有小组选择比45°大一些的角度,然后与45°角度对比,等等。这样一种跨学科融通、整合的数学实验,增强了数学实验的效度、创新性、可靠性等。

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数学学科为中心,将相关学科的资源、素材、方法等融入其中。这样的融合,克服了分科教学的弊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三、运用技术,研发设计小实验

在小学数学小实验的设计研发過程中,教师可以引进相关的技术。比如几何画板技术、Excel表格统计技术、表格处理技术、动画技术等,配合学生的实验实践。技术的介入,让学生实验获得了一种可视化、图像化的支撑。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许多小组的学生将圆平均分成8份、16份等,从而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在实验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始终认为,圆只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而不能转化成长方形。为了突破学生的这一理解难点,笔者引入了动画技术,动态地向学生展示圆平均分、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随着多媒体中的圆被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而当多媒体课件演示到圆被平均分成1 024份时,学生仅仅凭借着肉眼已经看不出长方形的长的弧度了。而当多媒体课件演示到2 018份时,许多学生就直呼起来:“当圆被平均分成几万份、几亿份时,圆就被转化成了长方形”。显然,正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催生了学生的动态想象,让学生相信: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引入技术,不仅能助推学生的数学实验,更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可以这样说,正是借助于实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才有了深层次的改变。

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感受技术、体验技术,进而让技术成为学生数学小实验的动力引擎。

四、链接生活,研发设计小实验

生活是学生数学小实验的源头活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生活中的一些物件,通过一物多用、一实验多方案等方式,将实验与学生生活、经验等紧密结合。从生活化的数学实验中,学生能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教学“时、分、秒”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就将一个个小实验嵌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边界,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勾连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记录做某一件事情的时间点,同时记录做这件事情的时间流。比如早上什么时间吃早餐,吃早餐花费了多长时间,早上什么时间从家出发上学、在上学的路途上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等等。通过融入生活中的数学小实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体验“时刻”“时段”的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勾连起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生活,用数学的大脑考量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生活等。

将数学小实验嵌入、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原理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物多用、一实验多方案的方式,将数学小实验融入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如此,有效地突出学生的数学学习重点、化解学生的数学学习难点、突破学生的数学学习疑点和盲点等。

五、制造工具,研发设计小实验

数学学习需要运用许多学习工具,比如直尺、量角器、三角尺、圆规等。这些工具是怎样制成的?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原理?这些工具在日常数学学习中有哪些应用?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定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创新,开发小实验。在开发小实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展开评价,从而让学生不断优化实验,创新实验设计、研发。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为了助推学生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原理、操作步骤等,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制作量角器”的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首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认识“1°”小角,建立关于“1°”小角的表象。接着,有学生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用这样的一个个“1°”小角去测量,感觉比较麻烦,因而想到了将一个个“1°”小角连缀起来,由此建构了“量角器”的雏形。为了方便读数,有学生想到了从半圆形的左右两边分别标定刻度,并且用两条颜色不同的线来表示,形成了量角器的内外两圈刻度,等等。当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制作过程之后,自然对角的度量的本质、量角器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对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也有了相关了解。通过制造工具,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给予学生思想方法的启迪,让学生逐步学会进行数学小实验的研发设计。学生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上进行拓展創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展开研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性开发。通过制作工具,不断优化学生的实验装置,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验力。

参考文献

[1] 赵维坤,董林伟.初中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与利用[J].数学通报,2018(11):5-8.

[2] 高静.小学数学实验材料的开发与设计[J]. 小学数学教育,2016(24):19-20.

[3] 波利亚.怎样解题[M]. 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 席爱勇,吴玉国.指向数学素养生长的三维结构化加工[J]. 教学与管理,2019(05):42-44.

[5] 钱建兵.理清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有效性[J]. 教学与管理,2019(14):27-29.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小实验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利用微型实验给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带来快乐
让科技实践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