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
2021-07-27吴成业
吴成业
摘 要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在对教学内容细致分析和对教材意义精准理解的基础上,整体、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意图。具体解读过程中可以从知识维度、思想维度、价值维度三个层面对数学教材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精准理解教材意义的基础上,整体、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意图。解读文本,需要教师从知识、思想和价值三个维度入手,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数学思想、把握教材内涵。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认识”为例,初步探讨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
一、知识维度:上下贯通,领悟编排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整体认识,善于把数学知识置于整体结构中。为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知识时,须对教材知识结构的上下贯通、体系编排做到心中有数。
1.教材编排异同对比解读:沟通联系
教师要对教材编排体系进行精准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地位与作用。“三角形的认识”的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的编排特点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教材题图、核心问题、知识概念、操作活动等的编排逐一对比解读,从中读出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的一面,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人教版数学教材题图由古埃及金字塔和现代跨河大桥两幅图组成,教材之所以安排这两幅图,是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气息,从而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与动机;苏教版数学教材题图只是由现代跨河大桥单幅题图组成,教材之所以安排这幅图,是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现代科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三角形的学习中来;冀教版数学教材题图由自行车、梯子、跨河大桥、电线杆四幅图组成,之所以安排这四幅图,是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现代生活气息,从而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致。
2.教材知识新旧换位解读:分析变化
教材文本的改编反映了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现状,教师要读懂、顺应这种变化,并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之中。教师在对“三角形的认识”进行解读时,应对三角形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要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区别与变化是什么。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三角形的能力,不管是旧版还是新版,均能促使学生感受、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对知识的新旧变化有清楚的认识,对教材题图、核心问题、知识概念、操作活动等变化进行换位解读,为教学素材的选择提供依据。
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将旧版的例1问题“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改成“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疑问句变成陈述句。这种提问风格的转变,意味着教材编排理念的变化,即把“问题”变成“要求”,更加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即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认知情感、活动感受。
二、思想维度:左右逢源,选择方法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看到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做到有机渗透、适时体验、科学提炼。
1.教材内容深度解读:优化教法
为了方便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和足够的交流空间。对“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而言,三角形的概念关系到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的深层理解。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的解读中,教师对教材采用发生式定义诠释三角形概念的用意应了然于胸,有关三角形的概念不宜直接呈现结论,而是让学生经历丰富的动手实践活动,在对思考性问题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对三角形的概念是这样下定义的:“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这是发生式定义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懂,符合学生对概念学习的特征。以“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这样的定义补充形式,将三角形首尾不相连的情况排除在外,使三角形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一致。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只需讲清“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内涵即可。用发生式定义来描述三角形概念时,可以用演示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深入理解教学意图,并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教学内容个性解读:强化学法
教师在解读时要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细节点、疑难点做个性解读,并将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细节点,往往需教师在解读时“左右逢源”,将之与前后环节设计有机地整合成一体。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有一个细节点,小精灵的“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为什么在“三角形的认识”中选用锐角三角形作为学习素材,而不是选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做学习素材?显然,在锐角三角形中探索三角形的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更直观、更清楚、更深刻。
这个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做出足够的教学预设与充分的学情研判。教学时,可让学生边画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初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三角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价值维度:前后呼应,凸显价值
教师要善于分析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作用、明确实践的价值,在价值维度的解读层级上重构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1.把握知识起点精准解读:彰显活动价值
数学学习活动往往以图片形式呈现在教材中,教师要精准解读出数学活动的知识起点,根据学习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科学地解读出知识与方法背后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据知识起点与信息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习资源的价值。
对口人教版数学教材以“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这个问题做为三角形稳定性理解的实践基础,是教师文本解读时的重点。教师应从两个层次解读文本:第一个层次,从唯一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借助3根小棒围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具有唯一性;而4根小棒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唯一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顺应了学生已有的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知识起点。第二个层次,从牢固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利用三角形和四边形学具的拉伸对比开展实验,三角形的大小、形狀是不变的,这种不变的感性认识,就是稳定性,而四边形的大小、形状是会变的,这种会变的感性认识,就是易变性。第二层次的操作活动从牢固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顺应了学生在第二学段主动探究的活动经验起点。
2.聚焦认知特点技术解读:凸显应用价值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读出问题情境背后价值层面的东西,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三角形特征、特性的认识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发人深思的情境中展开,聚焦学生认知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价值。
人教版数学教材以“看看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三角形的学习,以精灵“你发现了什么”这一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从而建立起求真的价值理念。通过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物体里的三角形的认知,为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这一设计是沟通三角形稳定性教学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