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情地朗读”的有效着力点

2021-07-27芦学枝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泥塘朗读课文编者

芦学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编者的安排,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一、读出语气

有感情地朗读是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低年级学生应从语气学起。在统编教材中,《秋天》一文的最后出现了感叹号。虽然说在《秋天》一课中朗读训练的重点在读正确(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感叹句不属于教学目标范围,但是课文中正式出现了感叹号与感叹句,教师对这种第一次出现的句子和标点符号也要注意。在范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这个句子的读法,领着学生读出感叹的语气,使学生在初次与感叹句相遇时就能够留下深刻印象。课文中第一次出现问号是在《比尾巴》中,与读带感叹号的句子一样,教师指导学生第一次读带问号的句子,需要将疑问词“谁的”加以强调,并读出句尾的上扬语调,让学生一开始接触问号就知道问号表达疑问语气的读法。

二、分角色读

在统编教材中,对于如何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一年级上册的文本就安排了简单的训练。比如,《比尾巴》的课后练习2:“照样子做问答游戏。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谁的样子最可爱?兔子的样子最可爱。”在这个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中包含着两层用意:一是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学习内容中融入游戏因素,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学生容易接受;二是问答形式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因此学习起来有生活基础,没有什么难度。这就是编者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用不同语气开展问与答的训练。在《雨点儿》的课后练习中,第一次出现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对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认真地开展训练活动。教师先要告诉学生课文中的角色是谁,再讲明白分角色读时需要如何配合,然后让学生练习读不同人物的语言及提示语的不同读法,最后学生互相比一比,哪个读得好。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初步懂得分角色读的方法与作用。

三、表演读

在多次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之后,编者第一次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后练习中安排学生开展表演读活动——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在《狐假虎威》的课后练习中,编者也安排了“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的训练。生活中,孩子们特别爱玩游戏,特别投入,而有了分角色朗读做基础,学生在表演读时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因此,在教学一些故事性、动作性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选择课文片段组织学生尝试在表演中读课文内容,借表演时的动作、表情来体会课文句子中的感情。比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教师可以找三个学生来表演,体会雪孩子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夸张读

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夸张的成分。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说话的特点,加入适当的夸张成分。这样一来,学生读起来就会很投入,较容易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比如,在《青蛙卖泥塘》一文中,青蛙一遍遍地吆喝:“賣泥塘喽,卖泥塘!”在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有些夸张的语调,读出不同情形下青蛙吆喝时的心情:开始是高声叫,希望卖掉自己不想要的烂泥塘;但是,来的小动物总是指出泥塘的不足,青蛙吆喝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最后,青蛙感到泥塘变得美好时,便举起牌子高呼。学生受此感染,即使不表演朗读,脸上也会出现夸张的表情。

总之,低年级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编者安排的顺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头开始,抓住人物语言这一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用不同方法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扎扎实实地在朗读实践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猜你喜欢

泥塘朗读课文编者
《青蛙卖泥塘》的“愣”
《青铜葵花》选段
编者语
为青蛙给泥塘写广告词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编者语
泥塘广告词
编者语
泥塘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