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阿尼布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评价
2021-07-27彭云峰蒋欢平
彭云峰,蒋欢平
(1.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云南 泸水 673200 ;2.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昆明地质矿产所, 云南 昆明 650051)
阿尼布滑坡所处区域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一受构造破碎和风化形成的老滑坡,受人类工程施工等影响产生了变形复活,目前仍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1 滑坡地质环境
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阿尼布滑坡位于碧罗雪山山脉西坡,怒江左岸,勘查点坡面主要为居民区和耕地,后缘高程1730m,前缘高程1615.0m~1624.0m,前后缘高差115m,滑坡最大长度230m,平均宽165m,主滑方向250°。滑坡北侧坡度较陡,平均坡度约40°,南侧较为平缓,平均坡度26°。滑坡后缘被人为改造呈台阶状。
1.2 滑坡体岩性
(1)第四系(Q4)广泛分布于调查区及南北两侧低洼地带,按成因可分为滑动堆积物、残坡积物。
(2)元古界崇山群(Ptch):在滑坡外围东侧和南侧沟道广泛出露,岩性为花岗片麻岩,根据钻孔揭露,该套地层风化强烈,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层和中风化层。
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灰白色,勘查区全风化最大厚度达到34m,在横向上呈南侧厚,北侧逐渐变缓,纵向厚度基本均匀,岩层结构已基本破坏,但从岩芯中尚可观察到片麻理层理特征。
中风化花岗片麻岩,下伏全风化花岗片麻岩,钻孔揭露厚度大于5m,岩芯呈短柱状,岩性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厚层状,单层厚度一般40cm~60cm,局部60~80cm。滑坡后缘片麻理产状倾向275°~280°,倾角63°~70°,滑体以下近水平状,发育纵横向节理。受结构面影响该套地层易沿层面剥落。
1.3 地质构造
除了岩性和地形条件外,构造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条件,大断层造成岩石破碎,揉曲现象非常强烈。不仅使地表水或降水容易下渗,同时也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通道。区内南北向断裂断层十分发育,主要以怒江深大断裂和獐子山-托基断裂为主,构成南北向断裂带,受断裂活动挤压影响,以变质岩广泛出露、酸性侵入岩极为发育为其特征,分布于褶皱系内的各个时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
断裂活动影响形成阿打村向形构造,受构造挤压影响,片麻岩呈破碎状,一方面受风化、地下水的影响,降低了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另一方面向形东翼(滑坡后缘)至滑坡中部地层片理自东向西逐渐变缓,最终在向形核部呈水平状,该类地层结构为地下水的流通创造了良好的通道。以上两个方面利于滑坡的滑动。
1.4 新构造活动和地震
福贡县新构造运动属滇西掀斜式隆起区,按新构造运动强度进一步划分属兰坪—思茅次级断块隆升亚区,且怒江断裂、碧罗雪山断裂均为著名的活动性断裂,沿断裂带有地热温泉的分布,主要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形成雄伟壮丽的雪山深谷,并在雪山一带有现代冰川堆积,深切峡谷中现代冲洪积物十分发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查区贯穿两个地震加速度分区带,子里甲乡以北地区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子里甲乡以南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次不稳定区。
图1 阿尼布滑坡平面示意图
2 滑坡体概况
阿尼布滑坡为一受构造破碎和风化形成的老滑坡,受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产生了变形复活,阿打村60户400余居民居住于滑坡体及滑坡周边,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簸箕”状,上窄下宽,后缘呈“圈椅”状,后缘高程1730m,前缘高程1615.0m~1624.0m,前后缘高差115m,滑坡最大长度230m,平均宽165,主滑方向250°(图1、图2)。滑坡北侧坡度较陡,平均坡度约40°,南侧较为平缓,平均坡度26°。滑坡后缘被人为改造呈台阶状,主要为阿打村居民区。滑坡中下部呈2级台阶,每级台阶宽5m~8m,平均高3m,为部分居民房屋,新修通村公路从滑坡中部穿过,滑坡顶部居民房屋以下至新修道路之间发生过浅层滑动,局部出现小的滑坡洼地,坡面局部发生次级滑动,滑动擦痕明显,擦痕坡度约65°,擦痕表面光滑。滑坡体面积约280m2;纵向上滑体中后部较厚,厚度18.0m~23.0m,前部厚度相对较小,厚度12m~15m;横向上北侧薄南侧厚。滑体平均厚度约20m,体积约5300m3,属中等规模滑坡。
3 滑坡成因分析
3.1 地形地貌
阿尼布滑坡区山大沟深,后缘高程1730m,前缘高程1615.0~1624.0m,前后缘高差115m,平均坡度29°,最大坡度40°,植被覆盖率不足5%,滑坡受断裂构造的影响,东侧山体陡峻、基岩裸露,滑体两侧发育冲沟,易于地表水汇集下渗,为滑坡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2 地层岩性
滑体物质上层主要为风化破碎片麻岩碎屑,该套地层风化后残留下的物质主要为较坚硬的长石、石英,利于地下水的流通,其它矿物已被风化呈高岭土,高岭土遇水易软化和泥化,工程性质较差,属于易滑地层,上述地层决定了滑坡的发生和发展。
3.3 地表水地下水
滑坡后缘“圈椅”状的构造利于地表水的汇集,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带,滑坡体内地下水丰富,局部地段含水层的厚度达到10m,部分地段泉水出露。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导至风化破碎的花岗片麻岩碎屑中的部分矿物成份泥化,二是地下水将风化破碎的花岗片 麻岩碎屑组成的滑带土浸泡到可塑至软塑状态,恶化其工程性质,降低其力学强度;三是加大坡体自重,形成静水压力和滑坡体中的动水压力。
图2 阿尼布滑坡Ⅱ-Ⅱ′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
3.4 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村民建房及道路拓展中的坡角开挖导致边坡失稳,在本项目勘查期间,沿滑坡坡面通村公路开始开挖,严重影响了滑坡的应力平衡,容易引发老滑坡的再次滑动(图2)。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紧张,毁林垦荒、开垦土地等活动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诱发滑坡。
区内大部分为山地地区,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陡坡缓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大多为陡坡耕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使地表裸露,土壤持水能力下降,降水下渗,在土层与基岩接触面形成软化层导致斜坡不稳定。另外耕种的灌溉水也加速了滑坡的变形发展。
阿尼布滑坡坡面主要为阿打村居民区,村内无规划排水系统,居民的生活用水随意排放,且村内设置多处蓄水池无完善的管理排放,池内水满后随意溢出沿坡面流淌,生活用水的随意排放大部分将入渗滑体,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容易产生滑坡滑动。
4 滑坡稳定性分析
从地貌形态演变、地质条件对比、分析滑动因素的变动和监测滑坡的变形迹象等方面综合分析,判定阿打村阿尼布滑坡的稳定性。滑坡平均坡度32°,前缘较平缓,中下部临空面较大,在降雨影响下后缘出现拉张裂缝,南侧边界出现剪切裂缝,受后缘下错影响,部分房屋基础下沉,滑坡前缘变形不明显。判定该滑坡处于缓慢变形(不稳定)状态。
4.1 计算方法及公式
根据勘查成果,阿尼布滑坡滑面呈折线型。采用传递法进行稳定性计算。
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Rn=(Wn((1-ru)cosan-Asinan)RDm)tanφn+CnLn
Tn=Wn(sinan+Acosan)+TDn
式中:Kf—稳定性系数;
ψi—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
ψi=cos(ai-ai+1)-sin(ai-ai+1)tanφi+1;
Ri—第i计算条块坡体抗滑力(kN/m);
Ti—第i计算条块坡体下滑力(kN/m);
ai——第i条块坡面倾角(°);
Ni—第i计算条块坡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 (kN/m);
C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
φi—第i计算条块滑带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L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滑坡的稳定性计算中考虑了地下水的浮托力和渗透压力,其计算公式为:
浮托力:Ffi=Vw×(1-n)×rw
渗透压力:Fsi=Vw×rw×ji
式中:Ffi——浮托力(KN);
Fsi——渗透压力(KN);
Vw——饱水土的体积(m3);
n——饱水土的孔隙度;
rw——水的重度(KN/ m3);
Ji——渗透坡降。
滑坡推力计算公式为:Pi=KsWisinai+ψPi-1-Wiconaitanφi-CiLi
式中:Pi——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kN/m);
Pi-1——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kN/m);
Ks——滑坡推力安全系数。
4.2 计算工况
工况Ⅰ:自重+(地下水),考虑滑体自重及附加荷载,地下水位以上采用滑带(面)取饱和状态下的C、φ值,容重地下水位以上取天然容重,地下水位以上取饱和容重。
工况Ⅱ:自重+暴雨+(地下水),采用滑面饱水状态下的C、φ值,采用滑体饱水时的容重。
工况Ⅲ:自重+地震+(地下水),考虑滑体自重及附加荷载,地下水位以上采用滑带(面)取饱和状态下的C、φ值,容重地下水位以上取天然容重,地下水位以上取饱和容重。考虑滑坡区的地震力。
4.3 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
阿尼布滑坡威胁范围内主要为滑坡体上居住的60户400余居民和坡面大量的耕地,潜在经济损失小于2000万元。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为Ⅲ级。
4.4 计算参数取值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见表1。
表1 稳定性计算岩土体参数取值
4.5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稳定状态划分标准(表2),对滑坡稳定性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表3)。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阿尼布滑坡各剖面计算结果均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与现状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表2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
表3 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5 结论及滑坡防治建议
5.1 结论
阿达村滑坡体规模中等,滑体物质主要为风化破碎花岗片麻岩碎屑,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除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表水和地下水条件及作用、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外,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
5.2 滑坡防治建议
通过对阿尼布滑坡的勘查,依据滑坡成因、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一般滑坡防治工程分级表,综合评价该滑坡防治工程级别为Ⅲ级。鉴于该滑坡体不稳定,建议对在滑坡南部中段坡面较为平缓处设置抗滑桩,防止其继续蠕滑;北段坡度较陡处采取锚索框架锚固措施。在外围设置、完善截排水工程,防止生活用水、地表水等直接对其冲刷,防止滑坡进一步扩张,以保障其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住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