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市椅子山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2021-07-27张作东段姝贤
唐 琼,张作东,段姝贤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保山市椅子山铅锌矿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福贡-镇康褶皱带之保山-永德褶皱束北段,核桃坪复背斜东翼,紧邻碧罗雪山-临沧陆缘弧带之碧罗雪山陆缘弧带。区内构造发育,成矿带属于保山-镇康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北段。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层
矿区范围内主要出露寒武系上统核桃坪组、沙河厂组,奥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各地层单元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主要沿河谷及山间洼地分布,为全新统洪冲积砂砾石层和残坡积粘土层。
(2)古生界奥陶系中-上统蒲缥组(O2-3p):主要岩性为杂色(黄绿、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
(3)上寒武统沙河厂组(∈3sh)按岩性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3sh1、∈3sh2),其中下段分为两层(∈3sh1-1、∈3sh1-2)。
沙河厂组上段(∈3sh2):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底部含钙质板岩。与下伏沙河厂组下段(∈3sh1)为整合接触,厚度773.14m。
沙河厂组下段第二层(∈3sh1-2):主要岩性为浅灰-深灰色薄-中层状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鲕状灰岩,夹少量假鲕状豆状灰岩,底部为深灰色中—薄层状鲕状灰岩。上部夹长英质细砂岩、下部夹粉砂质泥岩,细砂岩。
沙河厂组下段第一层(∈3sh1-1):下部主要为浅灰绿色薄-中层状含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白色碎裂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夹杂灰绿色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类岩层单层厚0.01m~0.5m,多为0.03m~0.2m。灰岩层单层厚0.4m~1m。
(4)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三段(∈3h3):为灰、青灰色薄-中层状大理岩化灰岩夹鲕状灰岩、泥灰岩、变质粉砂质、钙质板岩。岩层单层厚0.04m~0.35m,一般0.08m~0.20m。
1.2 矿区地质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并且为铅锌矿体的重要控矿因素(图1)。主要的断层有
(1)F2断层:为区域性控矿断层,矿区范围内出露长约3km,总体走向为南北向,倾向东,倾角较陡,断层上盘为奥陶系中-上统蒲缥组(O2-3p),下盘为上寒武统沙河厂组(∈3sh),断层性质为压扭性逆断层,沿断裂带两侧岩石较破碎,断层破碎中灰岩多具大理岩化,局部有褐铁矿化,偶见铅锌矿化,对区域内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形成具明显控制作用,是区域内最主要的控矿导矿构造。
(2)F3断层:在矿区内分成两支,为矿区主要导矿控矿断层,断层倾向北东,倾角60°~70°,断层上、下盘均为沙河厂组下段第一层(∈3sh1-1),沿断裂带两侧岩石较破碎,局部见矽卡岩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及铜矿化蚀变,沿断层见有辉绿岩侵入,V1矿群产于该断层带中。
(3)F4断层:为F3断层的同期次次级分支断层,沿断层两侧见辉绿岩侵入,矽卡岩化、褐铁矿化明显。
1.3 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华力西期辉绿岩、蚀变辉绿岩分布。呈岩脉、岩墙及岩株状沿构造带产出,多为沿导矿构造侵入,长几米-几百米,宽几十厘米至数十米,出露面积一般几平方米至几千平方米。辉绿岩具辉绿结构、变辉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辉石、斜长石,其次为角闪石、阳起石石棉、绿帘石、绿泥石、石英,偶见少量磁铁矿、钛铁矿等副矿物。辉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多为大理岩化、蛇纹石化、硅化及绿泥石化,局部有金属矿化、绢云母化及绿帘石化,其活动与矿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图1 矿区地质图
1.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1.4.1 变质作用
矿区内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使岩石普遍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板岩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形成矽卡岩。动力变质作用主要沿断裂带形成构造角砾岩、断层泥等。
1.4.2 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发育,主要有矽卡岩化、褐铁矿化、硅化、大理岩化、方解石化等。其中矽卡岩化、褐铁矿化、大理岩化及硅化与铅锌矿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1)矽卡岩化: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层间裂隙及围岩岩性控制,与矿化关系最密切。推测为岩浆热液向上运移过程中,沿断裂、节理等交代碳酸盐岩引起。呈现多期化,相应出现简单矽卡岩和复杂矽卡岩2种类型,多为复杂矽卡岩。
简单矽卡岩:为矽卡岩的早期产物,矿物成份简单,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少量透闪石、阳起石。
复杂矽卡岩:简单矽卡岩进一步蚀变交代形成,矿物组合复杂,主要矿物成份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钙铁辉石、黑柱石、阳起石、透闪石、石英、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等,呈脉状产出,多受构造控制。铜、铅锌矿化强,矿体主要产于该类矽卡岩中,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2)褐铁矿化:严格受构造控制,与矽卡岩化紧密相伴,为黄铁矿的氧化产物,多呈细脉状、浸染状产出于矿体及顶底板围岩中,与矿体关系密切。
(3)硅化:在矿体及顶底板围岩中均有分布,主要表现为石英脉呈脉状、团包状产出,受构造、层间裂隙控制。与成矿关系密切。
2 矿体特征
矿区矿体主要受地层、构造及层间破碎带共同影响,矿化对岩性有一定选择性,矽卡岩化、硅化、褐铁矿化、大理岩化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矿区圈定V1铅锌群赋存于F3断层破碎带中(图2),V1矿群包含了10个小矿体,其中铅锌矿体5条、锌矿体4条、铅矿体1条,矿体编号V1-1至V1-10。代表性主矿体特征列述如下
(1)V1-2铅锌矿体:分布于136线至132线之间,矿体呈透镜状、层状、似层状产出。矿体总体走向340°,倾向北东,倾角50°~64°,矿体走向长约70m,斜深100m。矿体围岩多为大理岩及矽卡岩化大理岩,矿体厚2.74m~5.33m,平均厚3.66m,厚度变化系数14.60%;单工程铅品位0.20ω%~3.81ω%,平均1.35ω%,品位变化系数144.44%;单工程锌品位3.31ω%~7.73ω%,平均6.31ω%,品位变化系数56.72%;有用组分银、铜平均品位分别为22.45×10-6和0.02×10-2。
(2)V1-3铅锌矿体:产于V1-2东侧,分布于136线至133线之间,深部近平行于V1-2,呈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控制矿体走向长约70m,斜深约120m。矿体主要围岩多为大理岩及矽卡岩化大理岩。单工程矿体厚1.01m~2.60m,平均厚1.98m,厚度化系数18.28%;单工程铅品位0.95ω%~2.45ω%,平均2.08ω%,品位变化系数42.66%;单工程锌品位6.08ω%~14.66ω%,平均9.16ω%,品位变化系数42.68%;有用组分银、铜平均品位分别为44.28×10-6和0.65×10-2。
3 矿石结构构造
3.1 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有它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及微粒状结构。
它形粒状结构:铅锌矿物结晶程度差,呈不规则它形粒状分布。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铅锌矿物在矿石中呈自形-半自形晶,晶体直径小于2.0mm。
微粒状结构:铅锌矿物呈细小微粒状分布于矿石中。
图2 0勘探线V1-2、V1-3矿体剖面图
3.2 矿石构造
矿石具细脉状、浸染状、星点状、团包状、皮壳状、葡萄状、放射状等构造。
细脉状构造:矿石矿物沿矿石裂隙呈细脉状充填的一种构造,主要为少量菱锌矿、闪锌矿、方铅矿等。
浸染状构造:粒度大小悬殊、结晶程度不同的铅锌矿物在含矿岩石中呈星散状分布的一种构造。原生矿石主要呈此类型,由于金属矿物分布不均一性及含量变化,在矿体中有些部位矿化富集,金属矿物含量达25%~50%,构成稠密浸染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含量达5%~25%,构成稀疏浸染状构造;含量小于5%,构成星散浸染状构造。
星点状构造:矿石矿物呈半自形粒状,稀疏、不均匀分布于矿石中,含量无明显变化的构造类型。
团包状构造:矿石矿物呈粉末状、隐晶状以集合体的形式不均匀分布于矿石中,局部地段形成富矿团块的构造类型,主要矿物有白铅矿、菱锌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皮壳状或葡萄状构造:矿石氧化次生矿物呈皮壳状、葡萄状沿构造角砾表面紧密生长的一种构造类型,主要矿物为菱锌矿、异极矿等。为矿区内氧化矿的主要构造类型。
放射状构造:矿石矿物呈放射状沿构造角砾表面生长的一种构造类型,主要矿物为菱锌矿、异极矿。
4 矿石成分
4.1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菱锌矿、异极矿、白铅矿、铅矾、孔雀石、褐铁矿,偶见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等硫化物残余;
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黑柱石及泥质等。
4.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铅、锌,伴生有益组分铜、银具综合利用价值。除此之外,矿石伴生有益组分有镉、银、镓、砷、铜等。镓元素含量10.00~15.00×10-6,平均13.33×10-6;铜元素含量0.00~0.04×10-2,平均0.022×10-2;银元素含量0.00~20.00×10-6,平均6.60×10-6。;伴生有害组分有镉、砷等,镉元素含量0.00~0.02×10-2,平均0.007×10-2;砷含量0.00~0.014×10-2,平均0.007×10-2。
5 成矿控制因素
5.1 控体因素
矿区矿体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岩浆岩三重因素控制。
(1)地层因素:矿体围岩为上寒武统沙河厂组下段第一、第二层(∈3sh1-1、∈3sh1-2),含矿岩性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化之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粉砂岩,矿体围岩与含矿岩石多呈渐变过渡,岩性较单一,其中围岩是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时,矿体规模较大,含矿围岩为粉砂岩(含泥质粉砂岩)时,形成的矿体往往厚度较小,品位较低,不成规模。沿断裂(F3、F4)及旁侧岩石破碎、层间裂隙发育,硅化、褐铁矿化、矽卡岩化强烈,局部形成矽卡岩,并伴有铜铅锌矿体产出。
(2)构造因素:矿区矿体V1矿群主要沿F3、F4断裂带及旁侧层间裂隙展布,即矿体形成与层间构造、裂隙关系密切,并严格受其控制。北西向F3、F4断层构造或裂隙的形成,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运移交代,为矿液提供了通道及富集场所,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同时伴随着褐铁矿化、矽卡岩化、硅化蚀变等重复叠加往往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体。
(3)岩浆岩因素:区内岩浆岩为华力西期辉绿岩,呈岩脉、岩墙及岩株状沿沿导矿构造侵入,展布方向大多与断裂走向一致。近矿辉绿岩体因发生蚀变而具弱矿化,经化分取样分析,蚀变辉绿岩一般含Pb0.10ω%、Zn0.18ω%;远离矿化带未发生蚀变者,其含矿性明显低于近矿辉绿岩,显示近矿辉绿岩具有较强的矿化蚀变能力,为成矿前期形成。
6 矿床成因
矿床位于保山Pb-Zn-Cu-Fe-Hg-Sb-As-Au成矿带北端,核桃坪铁铜铅锌金矿集区内,主要矿体赋存产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围岩为寒武系上统沙河厂组下段第一层 (∈3sh1-1) 大理岩为主中,含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受构造、地层、岩浆岩综合影响。矿石组分以Pb、Zn为主。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矽卡岩化。根据构造具多期活动特征、辉绿岩早于矿体形成,中深部矽卡岩体内黑柱石含量高等特征,推测含矿热液来源于深部隐伏中酸性岩体,初步认为矿床成因为受构造控制的热液(交代)型铅锌矿床。
7 找矿标志
根据矿体与相邻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关系,结合区内找矿实践,直接找矿标志有:矿化露头、老硐、层间节理裂隙带、构造破碎带、岩性接触界面(碳酸盐岩与碎屑岩)、褐铁矿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等,间接找矿标志有磁异常、化探异常等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