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
2021-07-27郭佩琦崔煜艳郝晓卓
马 刚,郭佩琦,崔煜艳,郝晓卓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电诊科,辽宁 沈阳 110031)
淋巴瘤是来自淋巴结及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约1%发生于眼眶。眼眶淋巴瘤为眼眶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类型复杂多样,发病率逐年上升[1],约占眼眶肿瘤的10%,常发生于眼部固有淋巴样组织丰富处,如泪腺、结膜及眼睑等[2]。眼眶炎性假瘤又称特发性非特异性眼眶炎症,发病率约7.1%[3],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但病因尚未明确,由淋巴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细胞构成。眼眶炎性假瘤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泪腺增大或眼肌肥厚等[4],且病情易反复[5],部分患者预后较差[6];其病理特点与淋巴瘤相似,易被误诊,尤其是发生于泪腺区时[7]。目前常用增强MRI鉴别眼眶肿瘤,但费用较高,且存在禁忌证,限制了其应用[8]。常规超声可提供病灶二维信息[9],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及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可反映病灶血供和微循环情况。本研究评价常规超声联合CEUS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7月18例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单侧眼眶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男8例,女10例,其中左眼10例、右眼8例,年龄27~63岁,平均(50.5±14.2)岁;25例炎性假瘤患者(炎性假瘤组),包括左眼13例、右眼12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8~66岁,平均(53.6±12.5)岁。排除存在CEUS检查禁忌证者。检查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Esaote MyLab90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6~18 MHz。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先以常规超声扫查眼眶,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状、后部边界及内部回声等,并以CDFI评价其内部血供。之后采用3~9 MHz CEUS探头及匹配实时成像技术行CEUS检查,选取显示病灶最佳切面并尽量保持不变,经肘静脉团注2.4 ml六氟化硫(声诺维)造影剂,之后注射5 ml生理盐水,计时并存储4 min动态图像。采用SonoLiver软件分析造影结果,选择与病灶相邻且深度及大小相近的眶内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物,以病灶中心区为ROI,获得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ynamic vascular pattern curve, DVPC)和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 TIC)及相关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maximum intensity, 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 RT)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以上参数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结果。根据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合相关曲线特点、定量参数差异做出诊断,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共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2组CEUS参数差异;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DVPC波形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 眼眶淋巴瘤多表现为不规则、扁平或椭圆形低回声区,部分呈近似无回声,边界较清晰,内部回声多较均匀,部分回声不均匀,声衰减少(图1A);CDFI可见丰富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图1B)。炎性假瘤多表现为混合回声,少数呈低回声,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整,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可伴有眼肌增厚,回声减低,筋膜囊水肿及受累泪腺区肿大等表现(图2A);CDFI可见较丰富或不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图2B)。常规超声诊断淋巴瘤准确率为38.89%(7/18),诊断炎性假瘤准确率为36.00%(9/25)。
2.2 DVPC 淋巴瘤组18例中,12例(12/18,66.67%)DVPC呈正负两相波形(图1C),4例(4/18,22.22%)呈正向波形,2例(2/18,11.11%)呈负向波形。炎性假瘤组25例中,14例(14/25,56.00%)DVPC呈正向波形(图2C),7例(7/25,28.00%)呈负向波形,4例(4/25,16.00%)呈正负两相波形。2组DVPC波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P=0.01)。
2.3 TIC及相关定量参数 18例眼眶淋巴瘤中,11例(11/18,61.11%)TIC呈快进快出模式(图1D),5例(5/18,27.78%)呈快进等出模式,2例(2/18,11.11%)呈快进慢出模式。25例炎性假瘤中,13例(13/25,52.00%)TIC呈快进慢出模式(图2D),7例(7/25,28.00%)呈快进等出模式,5例(5/25,20.00%)呈等进慢出模式。淋巴瘤组TIC的IMAX高于炎性假瘤组(P<0.05),RT及MTT低于炎性假瘤组(P均<0.05),见表1。CEUS诊断淋巴瘤、炎性假瘤的准确率分别为55.56%(10/18)和52.00%(13/25);常规超声联合CEUS诊断淋巴瘤、炎性假瘤的准确率分别为72.22%(13/18)和68.00%(17/25)。
表1 眼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CEUS参数比较(±s)
表1 眼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CEUS参数比较(±s)
类型IMAX(%)RT(s)MTT(s)淋巴瘤组(n=18)721.35±237.366.45±1.8821.31±4.65炎性假瘤组(n=25)325.63±163.479.58±2.1934.62±8.13t值3.162.263.28P值0.030.040.03
图1 患者女,32岁,眼眶淋巴瘤 A.常规超声声像图示肿瘤后部呈“倒三角”形,回声较低; B.CDFI示肿瘤内部血供丰富; C.DVPC(绿色)呈正负两相波形(黄色为基线); D.TIC呈快进快出模式(黄色为眶内组织,绿色为病灶)
图2 患者男,43岁,眼眶炎性假瘤 A.常规超声声像图示病灶边界欠清晰,回声欠均匀; B.CDFI示肿瘤内部血供较丰富; C.DVPC(绿色)呈正向波形(黄色为基线); D.TIC呈快进慢出模式(黄色为眶内组织,绿色为病灶)
3 讨论
本组眼眶淋巴瘤后部多呈锐利的“倒三角”形,可能与其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且病灶后方眶组织结构松散等有关。淋巴瘤内部回声相对较低,均匀或欠均匀,而炎性假瘤以混合回声多见,且欠均匀,可能与淋巴瘤细胞成分较多且细胞种类单一、间质成分少,而炎性假瘤细胞成分少且细胞种类复杂、间质成分较多有关。本组眼眶淋巴瘤血流信号较炎性假瘤更为丰富,但急性期炎性假瘤内部血运异常增多,增加了与淋巴瘤相鉴别的难度。
CEUS成本较低、安全性好,可实时动态观察病灶,并可进行后续图像处理,有利于提高眼部肿瘤微循环灌注异常的检出率,可为鉴别良恶性肿瘤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10]。DVPC是通过像素信号减去参考区信号、再以灌注模型回波信号获得的曲线,可直观显示病灶与对照物内造影剂灌注模式的不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本研究淋巴瘤组DVPC多呈正负两相波形,即上升支位于基线上方、下降支部分位于基线下方;炎性假瘤组DVPC多呈正向波形,即上升支、下降支均位于基线上方。
TIC可反映病灶内部造影剂灌注强度随时间变化情况,代表其内部灌注特点和血管密度,可通过观察病灶与对照物曲线的关系进行分析:病灶对应曲线上升支位于对照物曲线上方、下降支呈相交关系代表快进快出模式,病灶对应曲线上升支、下降支均位于对照物曲线上方代表快进慢出模式。本研究淋巴瘤组TIC多表现为快进快出模式,即参照物内造影剂填充和消退速度均快于对照物;炎性假瘤组多表现为快进慢出模式,少数表现为快进等出、等进慢出模式,即病灶内造影剂填充速度快或等于对照物,消退速度慢或等于对照物,与张瑶等[11]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淋巴瘤组IMAX明显高于炎性假瘤组,RT及MTT则明显低于炎性假瘤组。IMAX反映病灶内部造影剂灌注的最大强度;RT为造影剂到达病灶且增强强度达10%~90%所需时间,与病灶内部血供丰富程度相关;MTT为病灶从开始增强至峰值强度降至一半所需时间,与其内部造影剂清除速度有关。淋巴瘤内存在异常丰富的新生滋养血管及广泛的动静脉瘘、异常吻合等,故其IMAX明显高于炎性假瘤,而RT及MTT明显低于炎性假瘤。
综上所述,常规超声联合CEUS可为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依据,有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①样本量少;②淋巴瘤和炎性假瘤CEUS表现存在一定交叉、重叠,有待进一步深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