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1-07-27曾晓兰刘春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6期
关键词:儿科家属护理人员

曾晓兰 刘春梅

(重庆东南医院,重庆 401336)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护理操作琐碎,所以在护理管理中需要引起格外注意,不仅要求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较高,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拥有足够的耐心,在给予儿童护理同时还需要对患儿家属给予心理支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1-2]。本文即分析一般护理干预和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将所有患儿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85±0.85)岁;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15±0.36)岁。纳入标准:①均为儿科住院患儿,②家属均知情同意,③均为2~12岁儿童。排除标准:①配合度较低,②精神异常,③严重合并类疾病,如器官功能病变。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

1.2.1 一般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专门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指导患儿服用药物,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日常观察,饮食护理等基础性护理措施。

1.2.2 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①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医院建立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小组,要求护理人员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护理技能,并能够根据护理管理制度严格约束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最大工作效果。同时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综合素质。在小组中选取护理小组长,对护理人员学习情况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风险防范护理效果。②风险判断:根据以往儿科中发生的风险事件结合医院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制定有效护理措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护理人员在日常儿科护理过程中,注意将护理工作细节划分,采取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心理安慰,如利用玩具、音乐等转移儿童注意力,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护患感情,让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一定依赖感,这样有利于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同时积极主动与家属沟通,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家属配合度。③健康教育:将风险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并制作成健康知识手册,定期举行健康知识宣讲,并将手册发送于家属,提高家属风险防范意识。④针对性护理:由于儿科住院患儿年龄较小,自理管理能力较差,活泼好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应该引起密切注意,时刻关注患儿身体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对病房环境进行监测,避免患儿出现跌倒、坠床等危险事件发生。⑤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人员在进行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后护理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总结。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危险事件再次发生。

1.3 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护理效果、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包括风险事件、护理误差、医疗纠纷。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态度、专业水平、基础护理、实际操作,每项为100分,分数越好说明护理效果越明显。根据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护理效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2.3 两组患儿满意度对比 43 例对照组患儿满意16 例(37.21%),基本满意16例(37.21%),不满意11例(25.58%),满意度32例(74.42%);43例观察组患儿满意20例(46.51%),基本满意22例(51.16%),不满意例1(2.33%),满意度42(97.67%)例(χ2=9.685,P=0.002)。

3 讨 论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识上指护士对患者的管理过程,护理管理是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潜在能力和其他有关人员和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3-4]。儿科部门由于治疗人群均为儿童,年龄较小,加上认识能力较差,护理操作琐碎,所以对儿科护理要求较高[5-6]。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即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等[7-8]。患儿在住院过程中风险情况包括以下几点:①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在床上活动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坠床危险事件[9-10]。②患儿在活动时,容易出现跌倒事件。③护患纠纷。④用药差错。一般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指导患儿服用药物,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日常观察、饮食护理等基础性护理措施,将一般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科护理中,护理效果较差,甚至还极容易发生护患纠纷,引起医疗事故[11]。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主要是包括: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风险判断、健康教育、针对性护理、护理效果总结等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管理。在儿科住院患儿中通过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管理效率,保证风险防范护理干预稳定实施。通过风险判断,结合以往风险发生案例和医院目前状况做好提前预防措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风险事件重视度和认知,获得家属认同,便于护理工作有效开展。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直接采取预防措施,对患儿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归避,如坠床、跌倒等。最后对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实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寻找不足,调整护理计划,从而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本文即分析一般护理干预和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进行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后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干预后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更愿意选择此方法,因此值得推广采用。

猜你喜欢

儿科家属护理人员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儿科专栏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