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阳跷补阴跷”针刺法治疗失眠患者50例临床观察
2021-07-27王文方王亚峰李流云李星瑶吴喜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西安710004
王文方,王亚峰,李流云,李星瑶,高 琪,张 涛,安 鹏,吴喜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西安 710004)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中医称之为“不寐”。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的不断增加,失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据调查显示,中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 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1]。国外调查显示,全球约29%的人饱受失眠的困扰,约10%为严重失眠[2-3]。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环境、职业、心理行为障碍、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4-5],且年轻人的发病率高于老年人[6]。失眠常伴随其他健康问题,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各种慢性病,焦虑、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时很难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故无论属于“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需要针对失眠本身进行独立的临床干预。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选用佐匹克隆、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但停药时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和反跳性失眠[7],且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8-9],而针灸作为一种安全疗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本文即是对我科所收治的失眠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采用“泻阳跷补阴跷”针刺法进行干预,以探讨该法治疗失眠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20 年1 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及疗区收治的失眠症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 例,女38 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51±14)岁;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病程10年,平均病程(27.9±28.6)个月。中医证型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0]中的辨证标准,50 例患者中属于肝郁化火证15 例,心肾不交证23 例,心脾两虚证5 例,心胆气虚证1 例,痰热内扰证6 例。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17 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1)存在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睡眠异常症状(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观察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在适当的时间不愿意上床睡觉。2)存在以下一种或者多种与失眠相关的日间症状(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观察到):疲劳或全身不适感;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日间思睡;行为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精力和体力下降;易发生错误与事故;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3)睡眠异常症状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单纯用没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或不恰当的睡眠环境来解释。4)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符合以上四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治疗依从性较好者;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2)精神、意识障碍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晕针者或惧怕针灸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泻阳跷补阴跷”针刺法治疗,“泻阳跷补阴跷”针刺法穴位:申脉(双侧)、照海(双侧);基础穴位:印堂、百会、安眠(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辨证取穴:若患者辨证为肝郁化火加刺太冲(双侧),心肾不交加太溪(双侧),心脾两虚加太白(双侧),心胆气虚加丘墟(双侧),痰热内扰加丰隆(双侧)。操作方法:选用0.25~75 mm 一次性毫针。用75%酒精棉签对穴区进行常规消毒。先刺申脉、照海,约垂直刺入6~10 mm,得气后,申脉行捻转泻法、照海行捻转补法;再刺基础穴位,除印堂平刺以外,余穴均垂直刺入,印堂、百会、安眠、神门约刺入6~8 mm,三阴交约刺入60~65 mm。得气后均予以捻转平补平泻法;最后刺辨证所取穴位,均垂直刺入约60~65 mm。其中,太冲、丰隆得气后予捻转泻法,太溪、太白、丘墟得气后予捻转补法。之后对双侧申脉、照海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刺激量的大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日针刺1 次,每次留针25 min,15 次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分值。分值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
1.6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采用PSQI评分减分率评估,共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4 级。PSQI评分减分率=[(治疗前PSQI总分-治疗后PSQI总分)/治疗前PSQI 总分]×100%。治愈:减分率≥75% ;显效:减分率≥51%;有效:减分率≥25% ;无效:减分率<25%[11]。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愈6 例,显效18 例,有效24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6%。
2.2 治疗前后PSQI各项目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PSQI各项目评分比较(,n =50) 分
表1 治疗前后PSQI各项目评分比较(,n =5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
3 讨论
失眠即中医学“不寐”,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暝”,临床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或睡眠轻浅、似睡非睡、易醒、醒后无法继续入睡,或早醒,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及日常生活。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节律失常及药物影响,诸多病因均可导致相应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睡眠。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等密切相关。《灵枢》中有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体正常睡眠的维持有赖于顺应阴阳昼夜的消长,故不寐发生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衡,即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夜间若阳盛而不纳于阴或阴虚不能敛阳则不能入睡[12],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又如《类证治裁》所言:“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素问·逆调论》亦曰:“阴阳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同样,现代医学对于失眠机制的认识与以上病机类似,其认为失眠产生的重要机制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13],而交感神经作为能量消耗型活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作为保存恢复能量型神经,分别类似于中医之阴阳。且有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升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进而调节兴奋和抑制的动态平衡,起到抗失眠作用[14]。
《灵枢》中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暝目”,即若卫气夜间仍循行于阳分,不能进入阴分,会导致阳气偏盛、阴分偏虚,阳跷脉气满溢而发生不寐,而阴、阳跷脉分别作为卫气由阳入阴、由阴出阳的的通路,与不寐的发生密不可分。临床上许多医家通过调整阴、阳跷脉治疗失眠,如王宝凯等[15]研究发现“补阴泻阳、通调跷脉”法针刺能迅速改善患者失眠、焦虑、抑郁情况。本文所用针刺法即是通过“泻阳跷补阴跷”使阴阳交通、恢复平衡,选用申脉与照海,针刺得气后使用捻转补泻手法泻申脉、补照海,意为泻阳跷、补阴跷。申脉又名阳跷,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目关系密切,《灵枢》云:“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且申脉为阳跷脉所出之处,阳跷脉由此出而循于外踝伴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太阳经交汇于目内眦,利眼睑之开合,《素问悬解》曰:“阳跷出申脉,阳跷盛则目不暝”。照海又名阴跷,属于足少阴肾经,为肾气归聚之穴,通于阴跷脉,“阴跷脉者……入鼻,属目内眦”,同阳跷脉一起,主司目之开合。两穴相配合使用,起到调整阴阳跷脉、交通全身阴阳的作用,故常用于治疗失眠。刘臻等[16]研究发现电针申脉、照海,电针经穴组大鼠觉醒(WAKE)减少、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增多,NREM 短时程睡眠持续时间减少,且血清褪黑素节律波动较对照组得到了良好的恢复,认为其中医机制可归纳为调和阴阳,使营卫之气运行正常则睡眠改善。王卓慧等[17]观察针刺申脉、照海使失眠大鼠血清促睡物质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增加,觉醒相关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减少,使紊乱的睡眠觉醒周期改善。
除以上关键穴位以外,还选取了基础穴位,如:印堂、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其中,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印堂位于眉头正中,二穴均为督脉穴位,督脉入络脑,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洪文学等[18]研究发现通过针刺百会能调节下丘脑5-羟色胺(5-HT)含量等神经递质含量,进而改善睡眠。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三穴同用增强调整阴阳平衡之功效;安眠为经外奇穴,可镇静助眠;神门为心经之原穴,是心经脉气所注,心主神志,心神得调则睡眠得安。莫婷婷等[19]研究发现针刺配合拔罐刺激神门、百会等穴能有效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者的睡眠质量。针刺神门还能优化睡眠结构,调节失眠期间的脑电波和行为能力[20-22]。同样,谢晨等[23]通过研究大量文献也发现,临床上针灸治疗失眠最常用的主穴是神门、百会、三阴交,均为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之要穴。本研究还根据患者症状表现,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为肝郁化火、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痰热内扰等五型,针对不同证型分别加刺太冲、太溪、太白、丘墟、丰隆,使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所纳入的临床患者以心肾不交型最为多见;使用“泻阳跷补阴跷”针刺法能改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睡眠障碍、使用催眠药物频率及日间功能,治疗失眠总有效率达96%。
综上所述,失眠作为一个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应以调整阴阳平衡为主,“泻阳跷补阴跷”针刺法能使阴阳交通,恢复阴平阳秘,从而治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