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谣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的功能与效用
2021-07-27胡小米
肖 波 胡小米
思想文化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阵地, 既影响前线士气, 又关乎后方民心。 在思想文化领域, 既有正面力量, 也有负面言论,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 主要由模糊摇摆声音组成的“中间地带”①张健: 《争取意识形态的“中间地带”》, 《辽宁日报》2013 年 11 月 7 日。, 这是一个巨大的场域。 疫情应对中, 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 即在正面的宣传贯彻与负面的舆情应对之间的巨大舆论场域, 该场域与大众生活、 社会情绪、 行为选择密切相关。 如何在“中间地带”积极作为, 纾解民怨,争取民心, 凝聚正能量? 歌谣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宣传武器和思想教育途径, 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 思想文化“中间地带”与歌谣的生长空间
歌谣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直观方式。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魏风·园有桃》)歌谣历史悠久、 影响深远, 它紧扣社会发展动态,描写当时社会的沧桑变化, 总是与民情、 民意、 民声的传达紧密相连。②葛巧玉: 《民谣·民意·勤政》, 《前沿》2005 年第 12 期。歌谚的主要特点是直抒胸臆、 天然自成、 清新简洁、 直达人心。 清人刘毓松在《古谣谚序》中指出:“谣谚皆天籁自鸣, 直抒己志。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①(清)刘毓松: 《古谣谚序》, 见杜文澜: 《古谣谚》, 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第 1 页。歌谣来自民间, 体现民意, 易于为民众接受, 传播力强。
一方面, 歌谣具有宣传、 引导的功能, 往往在思想文化的“中间地带”, 发挥着争取舆论场, 树立话语合法性的重要作用。 在诸多历史事件中, 歌谣在争取“中间地带”、 赢得民心支持、 形成战略优势的历史进程和关键节点, 往往不可或缺、 功不可没。 历史上的许多紧要关头都有歌谣的身影。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大楚兴, 陈胜王”的鱼腹预言让他们一呼百应。 项羽垓下被围, “四面楚歌”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汉末黄巾军起义,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传遍天下,各地蜂拥响应、 声势浩大。 明末乱世, “杀牛羊, 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处处传唱, 助力李自成义军攻城掠地、 势如破竹。
在革命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红色歌谣居功甚伟。 比如, 革命歌谣在长征途中激励将士行军、鼓动红军战斗、 策反敌方士兵、 动员民众拥军、 团结兄弟部队等宣传动员中发挥了重要功用。 共产党以红色歌谣为载体, 把抽象的革命道理、 政治主张、 政策方针、 纪律规范等编成易懂、 易记、 易学、 易传的大众性语言, 内化为人们的思想, 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 增强了宣传教育工作的鲜活性和巧妙性。②肖小华: 《从红色歌谣看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宣传教育工作》,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革命歌谣成为影响深远、 传唱至今的红色遗产, 并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发扬光大、 推陈出新。
学界已经关注到歌谣的宣传功能。 一方面, 歌谣之类的民间舆论能够宣泄、 疏导群众的情绪,发出预警信号, 发挥嘹望塔和安全阀功能, 成为社会内部自我调节的一种缓冲机制。③参阅杨明品: 《新闻舆论监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年版, 第36~39 页。邹荣④邹荣: 《文化共生视野下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以革命歌曲为例》,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 年第5 期。、 肖小华⑤肖小华: 《从红色歌谣看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宣传教育工作》,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⑥肖小华: 《红色歌谣与革命文化发展的同步性》, 《党史纵横》2018 年第11 期。、 吴晓川⑦吴晓川: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歌谣建构与传播》, 《文艺争鸣》2010 年第20 期。、 黄景春⑧黄景春: 《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以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为主线》, 《民族文学研究》2017 年第3 期。、 王克霞等⑨王克霞、 赵冉: 《论红军长征中的思想宣传工作——以红色歌谣为中心》,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 年第2 期。以不同区域、 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 剖析了红色歌谣与革命宣传、 文化建构、 社会记忆形成等不同方面的关系。 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 歌谣时常以不同的形式与时代互动, 成为中华历史上一抹独特的亮色。
另一方面, 重大灾难中歌谣具有提振信心、 辅助心理疗愈的作用。 灾难不仅造成身体创伤, 更让人们直面死亡, 引发焦虑、 恐惧、 绝望等多种情绪。 “战胜恐惧, 还需‘诗意’”⑩韩晗: 《战胜恐惧, 还需“诗意”》, 《中国民族报》2020 年 2 月 21 日。, 在严峻时期,歌谣能够让人获得救赎, 提供力量, 发挥心理疗愈的作用。⑪《坂本龙一用音乐与世界对话: “大家, 加油!”》, 环球网, 2020-03-02, https: / /smart.huanqiu.com/article/3xFlN4QwcWD.1998 年在抗击长江流域特大洪灾中创作的歌曲《为了谁》, 至今还广为传唱; 2003 年中国台湾多名歌手合唱《手牵手》, 鼓励人们守望互助、 和衷共济, 抗击非典疫情; 汶川地震中, 抗震救灾歌谣发挥着宣传鼓劲、 治愈创伤的作用。⑫杜林峰: 《浅谈汶川抗震救灾歌曲的心理治疗作用》, 《四川戏剧》2011 年第3 期。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曾在“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为避难所的群众举办音乐会并亲自演奏。 菲律宾台风灾难中音乐广播对于培养情感承受力、 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具有重要意义①Karin Hugelius, Mervyn Gifford, Per Ortenwall, Annsofie Adolfsson, “ To Silence the Deafening Silence”: Survivor's Need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Impact of Disaster Radio for Their Recovery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2015, 3.……歌谣并不能治愈疾病,在面对苦难时, 却能让公众更加勇敢, 从容面对, 展现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激发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共鸣与共情, 引导人们共克时艰。 重大灾难中部分影响较大的歌曲统计见表1。
表1 部分影响较大的歌曲统计
二、 重大疫情应对中歌谣的角色与效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 持续性以及病毒的传染性, 让这场灾难成为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之一。 疫情不仅让武汉地区笼罩在恐惧之下, 同时也让全国各地民众担忧、 不安。 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研究, 对2020 年1 月24 日至2 月10 日疫情最严重期间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状况进行调查, 近5.3 万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 35%民众存在较严重的情绪应激反应, 最突出的是焦虑情绪。②谢斌: 《个体的“复原力”铸就社会的“免疫力”》, 《文汇报》2020 年 3 月 18 日。社会个体面对危机不仅需要经济、 医疗上的帮助, 也需要文化上的支持。 抗击疫情, 不仅需要增加心理咨询、 疏导, 同时也需要激发共情, 提供社会支持, 凝聚抗疫共识, 歌谣成为鼓舞斗志的重要思想武器。
歌谣促进共情性危机干预。 共情是危机干预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唤起社会情感共鸣, 弱化危机影响, 强化积极抗疫信念。 在心理学领域, 大量研究表明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有紧密联系, 它能够激发亲社会动机。③Frederique de Vignemont, Tania Singer: The Empathic Brain: How, When and W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6, 10.在面临危难的特殊时期, 需要凝聚共同体意识, 同舟共济, 共情显得尤为重要。 而音乐是情感体验的产物, 源自人的内心活动, 反过来又对人的态度行为产生影响, 在有效事件或视觉信息的刺激下, 音乐能够唤起更强烈的共鸣④李蔚: 《MV 音乐视频的情感内容识别研究》, 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年。, 唤起守望互助、 和衷共济的信心。 抗疫初期, 疫情蔓延, 社会恐慌, 生死存亡关头, 歌谣的强大号召力, 利于迅速统一思想、 凝聚意志, 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克时艰。
歌谣打破隔离边界, 提供社会支持。 居家隔离、 增距交往下个体对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需求更加强烈。 意大利的“阳台音乐”传递了疫情期间的邻里关怀与鼓舞, 随后德国、 西班牙、 法国等多个国家, 众多音乐家自发在窗边表演, 以一种跨越空间距离的方式传递勇气和关怀, 在现实苦难面前, 激励人们以乐观、 坚强的心态面对。 疫情恐惧下, 个体更需要精神抚慰。 歌谣通过讴歌英雄人物、 抚慰心灵创伤、 传播防控知识, 为全社会克服困难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面对瘟疫,从域外到域内、 从政府到民众、 从专业到业余, 尽管以不同的表现形式, 却从一开始就结成了默契的音乐同盟。①郭鹏: 《黑夜之光——疫情下的音乐事件与美学》, 《人民音乐》2020 年第8 期。“音乐传递的不仅仅是旋律, 更是一种能量, ‘爱’的能量。 它可能是一种勇气,也可能是一种力量!”②国家大剧院推出抗疫加油歌曲《姐妹兄弟》, 华夏经纬网, 2020-02-18, http: / /www.huaxia.com/zhwh/whxx/2020/02/6348698.html.通过歌谣, 个体的主体情感转化为艺术语言和形式, 继而转化为美感, 从而感动观者。③史培刚: 《抗疫文艺的情感表达》, 《中国艺术报》2020 年3 月27 日。同时观者在聆听的过程中, 获得社会支持, 歌谣发挥了“强信心、 暖人心、 聚民心”的作用。 从音乐心理学、 音乐治疗学的角度来说, 音乐对人的生理、 心理、 情绪、 认知和行为等机制的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 恢复、 改善、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④程林: 《抗疫歌曲的公益性与艺术性》, 《中国艺术报》2020 年3 月16 日。, 是“文艺”抗疫重要部分。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诞生的若干歌谣, 通过媒体和网络在不同的群体中广为传唱, 对于纾解公众焦虑、 鼓舞一线士气、 倡导多方支持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歌谣作品在争取思想文化“中间地带”、 助力疫情应对中扮演的角色, 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号召者角色, 表达关切, 倡导正能量
歌谣具有号召力, 可以正向引导公众。 扮演号召者角色的歌谣, 通常由明星、 偶像创作演绎,受众范围广, 影响力大, 涵盖不同年龄段的粉丝群体。 其主要效用是表达对疫情的关切, 鼓舞人心,促进互相理解, 倡导正能量。 明星偶像作为粉丝经济时代受众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 通过网络传播能够形成几何级的影响力。 借助偶像发声, 为公共事件呼吁, 做出情感回应, 是现代宣传的必要手段。 这些作品根据创作主体可细分为四类: 以音乐人为主的创作; 以演绎明星为主的创作; 以重点官方新闻媒体为主的创作; 其他偶像群体创作(虚拟歌手、 古风歌手、 说唱歌手等亚文化圈层偶像等)。
1. 以音乐人为主的创作
张学友、 邓紫棋、 林俊杰、 毛不易、 李宇春等音乐人发表的单曲, 播放量和评论量都较高。 比如, 邓紫棋单曲《平凡天使》, 以医护人员、 一线官兵为创作对象, 在哔哩哔哩平台其个人账户下的播放量 134.3 万次, 点赞 14 万次, 转发 3.2 万次, 收藏 5.5 万次; 微博播放量 3442 万次, 转发 53万次, 点赞57 万次, 评论10 万条。 由张学友演唱、 周杰伦作曲、 方文山作词的单曲《等风雨经过》自 2020 年 2 月 23 日上线以来, 微博播放量达到 2012 万次, 转发 7.5 万次, 评论7348 条, 点赞 26.2万次(数据截至2020 年4 月6 日), 影响力可见一斑。
2. 以演绎明星为主的创作
诸如肖战《岁岁平安》, 朱一龙、 李现等《武汉, 你好吗》, 成龙、 黄晓明等《坚信爱会赢》……这些作品, 选择演绎明星为发声人, 带动粉丝活力, 传递正能量声音。
3. 以重点官方电视媒体为主的创作
诸如朱迅、 海霞等央视主持人《你安好, 我无恙》, 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 汪涵等《你有多美》。新闻媒体人作为特殊的电视偶像, 他们发“声”显得更为特殊。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理论, 受此理论影响和启发, 网络时代人们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舆论领袖”的概念。①沈正赋: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 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检视与思考》, 《对外传播》2020 年第2期。主流媒体作为官方舆论领袖, 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传达了官方媒体的主流声音。
4. 其他偶像群体创作
时至今日, 亚文化已是不能忽略的群体, 这些群体由小众逐渐发展, 成为主流领域的补充, 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诸如, 古风圈歌手银临、 玄觞等《武汉加油》, 排骨教主《与共》, 说唱歌手幼稚园杀手《守护》, 虚拟偶像如乐天依《万古生香·华夏医者》、 乐正菱《夜中灯火》、 言和《白衣背影》等, 此类作品从亚文化圈层出发, 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领域。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不可避免造成社会损失和民众痛苦, 这类歌曲在特殊时期传递各地各界对武汉的关怀, 对疫情的同仇敌忾。 歌词中饱含着对医护人员、 一线官兵、 各条战线抗疫人员的致敬, 寄寓着美好的祝福和加油鼓劲, 往往能够触发受众的“共情体验”, 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应激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 共情(empathy)意指“同理心”, 指的是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并在特定情境下做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 只有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传播话语及话语方式,才能被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②唐润华: 《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 《新闻与写作》2019 年第7 期。通过歌曲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 形成情感能量。 受众在社区平台参与互动、 发表评论, 并在诸如微博、 哔哩哔哩、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分享歌曲, 扩大共情效应, 在特殊时期实现呼唤与认同, 抗疫歌谣中传达的理想主义和普适价值是对人类共同体的生命和自由的捍卫。③郭鹏: 《黑夜之光——疫情下的音乐事件与美学》, 《人民音乐》2020 年第8 期。
(二)劝诫者角色, 传播防疫常识, 引导民众科学抗疫
歌谣常常劝恶扬善, 因通俗易懂而广入人心。 扮演劝诫者角色的歌谣, 通常采用方言或民间艺术形式来演绎, 甚至不惜采用粗话重话, 以引起受众足够的重视, 意在传播防疫常识, 劝导居民居家不出, 引导民众科学抗疫。
首先, 内容上, 这些歌谣短小精悍, 娓娓道来, 循循善诱。 诸如:
“今年春节计划: 初一一动不动; 初二按兵不动; 初三纹丝不动; 初四岿然不动; 初五依然不动; 初六原地不动; 初七继续不动; 啥时候能动? 钟南山说动才动。”
“只要还有一粒米, 不往人多地方挤; 只要还有一根葱, 不往菜场里面冲; 只要还有一块肉, 超市里面不露头; 只要还有一口气, 呆在家里守阵地!”
此类宣传歌谣, 表达流畅, 朗朗上口, “言虽戏, 皆深致于理也”①胡仔纂集、 廖德明校点: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四》, 《宋朝杂记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版, 第369 页。, 语言朴实直率, 风格诙谐幽默, 具有突出的大众性, 易于口耳相传, 传播效果明显。
其次, 形式上, 借助民间艺术的内核, 使宣传变得平易近人。 天津青年曲艺家阎永利创作的《做好防疫筑平安》, 以天津快板的形式, 将居家期间卫生、 购物、 消毒、 寻医等详尽介绍。 在哔哩哔哩平台, 该视频仅仅在共青团中央账号下便收获15.4 万次的播放量, 点赞量达2.4 万次, 音频在网易云音乐上线后迅速冲到飙升榜第三名。 类似的宣传不断涌现, 重庆两江新区原创了本地特色的防疫歌谣和“接地气”的渝话快板②《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战疫 | 两江新区自编防疫歌谣 快板喊话宣传接地气》, 华龙网, 2020-02-03, http: / /cq.cqnews.net/cqqx/html/2020-02/03/content_50798532.html.; 针对村里老人不会用手机的情况, 河南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文化站将防疫知识编成老人们喜欢的豫剧, 在广播里“广而告之”③《农村防疫宣传就当“有的放矢”》, 四川文明网, 2020-02-02, http: / /sc.wenming.cn/wmlt/bwyc/202002/t20200202_5403664.shtml.; 昆明市级非遗传承人、 “山歌王”杨德洪专门创作演唱疫情防控宣传山歌④郭建丽: 《人民战“疫”丨土味标语、 大喇叭、 唱山歌……云南防疫宣传真硬核》, 云南网, 2020-01-31, http: / /society.yunnan.cn/system/2020/01/31/030578627.shtml.; 江苏苏州评弹《沁园春·出征》⑤陈勇: 《苏州市评弹团为抗击疫情推出最新作品〈沁园春·出征〉》, 搜狐网, 2020-02-02, https: / /www.sohu.com/a/370057640_120207615.、 梅派传人原创京剧MV《战荆楚》等……诸多民间艺术在疫情宣传中焕发光彩, 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疫情宣传做贡献, 创作激发了民间艺术的原生活力, 接地气, 有感染力, 容易被受众接受。
此外, 简洁清晰的乡间标语也成了防疫宣传中不可忽视的亮点, 诸如:
“口罩还是呼吸机, 您老看着二选一。”
“不集会, 莫串门, 疫病传播不认人。”
诸如此类的宣传标语, 在乡间随处可见, 以简洁明快的形式把复杂的宣传内容表述得清晰到位,通过对仗、 夸张、 隐喻等手法, 直抵人心, 是非常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
(三)调侃者角色, 幽默风趣, 缓解民众紧张感
歌谣的表现手法非常多元, 还有一类不容忽视的歌谣, 往往幽默诙谐, 带有调侃的色彩, 表达对抗疫事件的中性评价, 体现达观超然的心态, 利于调节气氛, 消解民众的紧张恐惧感。 诸如:
“以前, 战争靠大炮; 现在, 战争靠口罩! 以前, 战斗靠攻城; 现在, 战斗靠封城…… 以前, 号角一响, 我们冲锋吼叫! 现在, 号角一响, 我们闷头睡觉!”
“呆在家里苦不苦? 想想红军两万五。 在家时间长不长? 比比当年张学良。 有吃有喝有网络, 再呆十天也无妨。 为国分忧防传染, 也给自己省大洋。”
类似的宣传标语, 在宣传过程中不仅容易记住, 达到宣传效果, 更能让受众 “会心一笑”。 “土味标语和土味顺口溜等宣传形式,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无形承担了舒缓民众紧张情绪的‘段子’功能。相比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手段, 标语在今天更像是一种全民性的文艺创作, 可以让民众在自我教育、自我表达中实现防疫宣传。”①张鹏禹: 《硬核宣传标语走红民间文艺发力全民创作助防控》, 海外网, 2020-02-17, http: / /news.haiwainet.cn/n/2020/0217/c3541093-31719399.html.歌谣通过扮演调侃者角色, 以草根气息和诙谐风格获得受众认同。
此类作品在纾解情绪之外也会引发深思。 例如, 西北民间歌手张尕怂的作品《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将三弦和西北方言结合, 戏谑欢脱, 轻松活泼, 既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又引发激烈的讨论, 同名话题占据微博热搜榜榜首, 唤起人们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的思考。 《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自2020 年 2 月 15 日在微博发布以来, 播放量达到 1716 万次, 转发 3.9 万次, 评论 2.3 万次, 点赞34.8 万次(张尕怂微博账号数据, 截至2020 年4 月6 日)。 这一“土味”的宣传歌谣受到广泛的喜爱,正是因为这是特殊时期百姓共同内心情绪的一种幽默表达。
三、 抗疫歌谣的特征与传播机制
抗疫期间为什么诞生这么多的歌谣并受到民众欢迎? 抗疫歌谣有什么共性特征? 其传播机制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当前涌现的歌谣作品呈现出与重大疫情关键时期相适应的鲜明特点, 并在传播机制上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一)以音乐平台为主阵地, 营造情绪抒发空间
抗疫工作开展以来, 各大音乐平台聚集群力, 结合平台特点, 积极将音乐文艺创作与疫情奋战紧密联系, 及时营造情绪抒发空间。 面对疫情, 人们大多只能关门闭户, 做好隔离, 对一线情况的关注和对疫情的恐慌, 会造成个体的紧张感和压抑情绪。 听听音乐, 在歌曲下发表评论都是个体缓解压力、 表达关切的渠道。 网易云音乐、 酷狗音乐等平台针对疫情, 发起专题策划、 原创歌曲征集、 音乐人声援等系列活动, 强化音乐的感召力与凝聚作用, 实现了音乐空间与用户互动空间的构建。
以网易云音乐为例, 其社区功能“云村”模块上线用户话题#别怕, 武汉#, 号召用户为武汉同胞加油打气, 截至2020 年4 月6 日, 该话题已有2.3 万人参与。 音乐人李荣浩单曲《同根》自2020 年2月4 日在“网易云音乐”APP 上线以来, 评论已达89657 条。 评论饱含各地同胞对武汉的美好祈愿,对一线防疫人员的祝福和鼓励, 透露出浓浓温情和正能量。 网友“假装饱腹诗书”说: “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但你一定要平平安安。”网友“LAYDE”说: “我们都来自中国, 乃一个家, 即使是再大的灾难,我们也是携手攻克的战友, 即使没法穿上白大褂, 也要每天惦记自己的家人, 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网友“SparrowM”说: “我是一名新入职民警, 目前在第一线, 年纪轻轻只是穿了一身制服, 站在队伍里, 学着像前辈们一样勇敢。”受众借助评论区表达空间, 传递祝福、 分担焦虑, 激发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共振和关系认同, 强化了防疫抗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网易云音乐部分防疫歌曲评论数统计见表2。
表2 网易云音乐部分防疫歌曲评论数统计
(二)作品现实性与实用性强, 传播效率高
抗疫歌谣注意细分受众群体, 作品的现实性与实用性非常突出。 除了歌咏一线医生护士、 军人等特殊群体, 鼓舞斗志的抗疫主题曲外, 还有以实用性为主旨、 宣传防疫知识的歌谣。 首先, 这些歌谣以不同群体的实际防疫需求为出发点, 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防疫知识, 提升防疫信心, 安抚民众情绪。 诸如《儿童防疫歌》《引航员防疫歌》《复工防疫歌》《渔船防疫歌》《回乡农民工防疫歌》等, 按照群体特点, 找准并把握好契合点, 强化歌谣的现实性与实用性, 使防疫歌谣成为宣传战线上独具特色、 深入人心的传播方式。 其次, 抗疫歌谣融采众长, 形式多样, 感染力强。 各地防疫歌谣, 取地方艺术之长, 在宣传过程中使用乡民既感兴趣又易于接受的形式, 如快板、 戏曲、 说书、 民歌等各种形式, 异彩纷呈, 引导乡民理性防疫, 自主防疫, 将防疫知识潜移默化地“声”入人心。 此外, 为了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防疫歌谣融汇多种语言, 平实近人, 易于理解。 以广东为例, 其防疫宣传歌谣运用了多种接地气的地方语言, 诞生了雷州话、 客家话、 涯话、 黎语、 潮汕话、 粤语等不同版本, 保证受众“听得懂”“能理解”, 富有感染力。 在社会沟通和舆论引导中, “晓之以理”的效果远远不如“动之以情”, 争取人心是舆论工作的第一要义。①喻国明: 《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与规制构建》, 《探索与争鸣》2016 年第10 期。防疫需要全民配合, 以民众熟悉的方式,在情感角度容易被接受, 减少抵触情绪, 且以容易记诵的旋律呈现,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宣传功能,宣传效率高。
(三)以网络传播为主渠道, 宣传覆盖面广
在推广渠道上, 歌谣以网络传播为主, 并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创作活力, 不断创新。 歌谣的宣传面覆盖城市空间和乡村场域, 借助民间舆论的主要舞台——网络新媒体, 尤其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在抖音、 快手等各种短视频平台以多种形式传播。 在新媒体的传播场域中, 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 经过多方面的交流、 协调、 组合、 扬弃, 会以比一般环境下快的速度形成舆论, 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①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 第48 页。, 扩大了歌谣的影响力。 歌谣的宣传平台不仅覆盖主流媒体和各大音乐平台, 同时也覆盖以年轻人为主的二次元社区哔哩哔哩(该平台90 后与00 后用户占比高达72.26%②青瓜传媒: 《B 站产品分析报告(2019)》, 2019-3-20, http: / /www.opp2.com/123589.html.)、 微博、 微信等各大社交平台。 抗疫歌谣在传播过程中激发了各地的创作活力, 不断被加工、 完善, 又产生新的歌谣作品, 艺术形式和内容渐趋丰富。 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 及时性和智能性推送, 使每一位上网者在有意或无意间成为宣传歌谣的传播者、 分享者, 他们会及时地把看到的或搜索到的有趣、 新颖的歌谣转发到朋友圈等平台, 传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成为新一级的传播者, 扩大了宣传效应。
四、 抗疫歌谣如何发挥效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举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 抗疫是科学之战、 全面之战, 既需要前线的冲锋陷阵, 救死扶伤, 也需要后方的情感支持, 凝聚群力, 共同面对挑战。 在争取“中间地带”、 助力抗疫阻击战的实践中, 如何更好地发挥歌谣的功能与效用? 笔者以为, 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文艺抗疫, 用好防疫“文化资本”
重视“文艺抗疫”, 充分发挥歌谣等艺术的独特作用与积极价值, 为广大民众搭建情感出口, 为共同对抗疫情的网民提供情感连接, 更好地纾解公众焦虑、 鼓舞一线士气。 本次疫情中, 物理区隔造成孤独焦虑, 疫情消息催生精神压力, 在无形中加剧了抗击疫情的难度。 在苦难中, 任何个体都不能成为孤岛, 需要相互扶持和鼓励, 呼吁强化人文关怀。 歌谣的播放量、 评论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个体急需精神力量以纾解压力。 歌谣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应该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优质作品, 更好地服务于当前需要。 一句“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在特殊时期让人倍感温暖; 武汉方舱医院的太极、 舞蹈, 对纾解病人压力有积极作用。 文艺以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为出发点, 往往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强化人文关怀, 是疫情应对应有之义, 在迎战灾难和挫折时, 提供文化上的经验和支持, 强化共同体意识。
(二)重视中间地带的细分群体与定向推广
宣传应该注意细分群体, 争取“中间地带”, 以便更好地覆盖受众, 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争取“中间地带”, 就是要找到文化的公约数和利益的共同点, 让主流思想得到更多认同、 核心价值成为共同选择。③杨卫敏: 《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宣传思想工作: 机遇、 挑战和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12-23, http: / /www.cssn.cn/zzx/xsdj_zzx/ywm/201612/t20161223_3356199_3.shtml? COLLCC = 1921283578&.具体操作层面, 文艺作品的创作、 表演、 发行、 时间节点、 推广等方面应该注意针对性和策略性。 防疫歌谣的创作, 融汇文艺明星、 草根网红、 普通群众的力量, 获得了不同群体的认同与支持。 针对重大疫情, 需要既弘扬核心价值观, 又接地气、 密切联系群众, 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三)重视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与言说技巧
面对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 宣传方式当应时而变, 重视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与言说技巧, 及时转换传播方式。 哔哩哔哩、 微博、 微信、 快手、 抖音等诸多受欢迎的传播平台, 各有不同的特性和受众群体, 宣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传播渠道的特征, 及时融合多媒体平台, 全渠道传播, 扩大文艺作品的影响领域。 同时, 应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 手段先进、 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本次歌谣宣传中, 共青团中央和各地共青团媒体打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界限, 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获得了民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