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四史” 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2021-03-07万军杰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四史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万军杰 刘 晓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学习历史, 不仅仅在于了解已经发生的, 更重要的在于能有所感悟和获得启发, 践行于现在所做的, 如毛泽东所说: “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 哪些是失败,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①毛泽东: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 年 3 月 30 日)》, 《毛泽东文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399 页。温故而知新, 在文化自信备受瞩目的当下, 通过“四史”再学习与再研究, 促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自信以及如何自信产生新的认识和把握, 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文化自觉。

一、 学习“四史”对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文化自信的深厚内涵

党史是“四史”的主线, 党的道路、 理论和制度形成发展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四史”学习不仅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作用巨大, 而且对增强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样有着十分直接的正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7 年7 月1 日)》,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第13页。文化自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体系的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 而有其具体的规定性。 概言之, 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 即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 价值、 活力与前景的确信”。①沈壮海: 《新时代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贵州民族报》2017 年10 月31 日。从文化本身来讲, 文化自信, 即对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想、 价值、 活力与前景等的确信。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 制度和文化是四个不同层面, 有着不同的指向、 功能及内涵, 但它们共同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四个自信”是一个内在统一整体, 共同指向增进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和自信, 它们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绝不能将“四个自信”割裂开来片面地理解和诠释。

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并论, 并不是因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足而需要从新的方面寻找自信, 而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深厚、 更广泛的自信”。②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7 月1 日)》, 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第13 页。其一, 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的基础更为厚重, 形式更为广泛, 发展的时间更为久远, 它们不仅在文化方面积淀了自我确信的基础, 还通过其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和制度的完善、 发展。 对文化本身的确信给“三个自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奠定了更深厚、 更广泛的基础, 是对“三个自信”的提升和拓展。 其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的“主义”本身就蕴含着文化的因素。 从广义上讲, 文化自信除了“表现在对文化方面的自我确信外, 道路、 理论、 制度自信中, 也无不渗及文化自信”。③沈壮海: 《我们党要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中国纪检监察》2016 年第23 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除了对文化本身的自信之外, 还内在地包含对道路、 理论、 制度三个方面的自信。

(二)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

深入学习“四史”助益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 补足精神之钙、 把稳思想之舵。 除了帮助我们重温历史、 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之外, 历史的回顾与再学习还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是发挥历史“教科书”“营养剂”“清醒剂”的作用。 自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起, 无论国外的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而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关键时期,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 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层出不穷, 各类矛盾风险和挑战对治国理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验。 在这种形势下, “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 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 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不断增强斗争意识、 丰富斗争经验、 提升斗争本领, 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④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2 月20 日)》, 《求是》2021 年第7 期。

二是有助于更加全面、 客观把握历史本质,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屡遭批驳, 但始终没有沉寂, 仍不时扰乱舆论掀起波澜, 这与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伴而生, 也与苏东剧变后西方反华势力欲趁机扰乱、 打压中国等密切相关。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 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坚决抵制、 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人民日报》2013 年7 月22 日。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和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 更加全面、 系统地了解社会主义是怎样从西方传入中国、 我们党是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更加准确、 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更加精准、 全面地把握历史的主流、 主题、 主线和本质, 有助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更加坚定, 能更清醒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旗帜鲜明地站在其对立面,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 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 明确方向,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 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 砥砺品格。”②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2 月20 日)》, 《求是》2021 年第7 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百年间,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 革命烈士和先进模范以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姿态不断丰富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为立党治党兴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实现中国梦铸就了深厚的精神根基, 形成了值得中华儿女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 只有反复重温历史, 才能立足当下, 在和平年代传承和创新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而英勇献身的革命传统, 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的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为了中华民族富起来而砥砺前行的奋斗传统, 在国力不断强盛、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环境下传承和发展为了中华民族强起来而不懈拼搏的爱国传统, 才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文化自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实践中奉献自我、 奋斗终生。

二、 学习“四史”之中文化自信的内容源泉

(一)传承本来打牢自信基础

文化自信的底蕴构成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相互承接而有机统一的方面, 重温历史, 不忘本来, 继承发展传统, 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 拥有源远流长、 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③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 年9 月24 日)》,《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25 日。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其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在大一统、 以民为本、爱好和平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 推动社会进步和保障人民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逐渐形成和传承的特有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审美观, 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积淀, 不仅在历史上不断丰富中华文明、 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 还为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 不懈奋斗提供了滋养精神的沃土, 为当代解决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启发, 成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久远、 最厚重的源头。

革命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内容。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中所构建的文化, 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 在革命年代表现为为民族独立而浴血战斗,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则表现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表现为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自我革命。 革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史, 就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 一方面, 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红船精神、 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 还是铁人精神、 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抑或是小岗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疫精神等, 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表达。 另一方面, 革命文化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立足于时代发展, 不断地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结合, 又发展和延伸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因此, 革命文化贯穿于文化自信底蕴的三个方面, 是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指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①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 年11 月8 日)》, 《江泽民文选》(第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559 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自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挫折, 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同时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结合, 不断适应时代需求, 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科学性, 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 二是人民性, 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人民立场, 以服务人民和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 这是其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基础和前提; 三是时代性, 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 不断注入时代因素,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表现, 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丰富而先进的内容成为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也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指向。

(二)归于实践确信历史选择

一百年前,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之后,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进入土地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革命的实际现状, 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地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开辟敌后战场, 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 坚决地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到底, 最终推翻其统治, 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 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结果是中华民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被奴役被屈辱的历史,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七十多年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万众瞩目中宣告成立。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实际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国民党上百万军队仍在中国西南、 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 解放区还存在大量惯匪和恶霸势力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对抗人民政权, 封建土地制度依然严重阻碍着生产力发展, 国民党政权统治带来的长期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 投机猖獗、 市场混乱给国民经济恢复造成极大困扰, 一些外资企业企图利用帝国主义同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影响和干预新中国经济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一五计划”、 进行三大改造等措施带领中国人民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消灭了一切剥削,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随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厚实的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自此开始扭转命运、 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四十多年前,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 改革开放在全中国不断深入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最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创立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相继形成和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制造业第一大国、 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人民忍饥挨饿、 缺衣少穿、生活困顿已永远成为历史,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人民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 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①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 年12 月18 日)》, 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第19 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②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 10 月 18 日)》, 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第 13~15 页。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时代起点, 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历史、 新中国砥砺奋进的七十多年历史、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四十多年历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所创造的奇迹和取得的成绩都已经并将继续证明,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应当继续毫不动摇地确信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展望未来坚定理想信念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 社会主义还只停留在空想阶段, 以圣西门、 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弊病, 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但囿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代局限, 并不能提出实现其理想的合理方案。 19 世纪中叶, 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高速发展, 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 恩格斯深入考察社会状况, 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和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文明成果, 于1848 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17 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在苏联的帮助下, 欧洲的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波兰等国先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亚洲的中国、 越南、 蒙古、 朝鲜以及美洲的古巴等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病和其他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但中国作为当时除苏联外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仅抵御住苏东剧变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还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新的光芒。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现实, 从一国到多国, 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揭露并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 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也是它经久不衰、 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 《在武昌、 深圳、 珠海、 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年 1 月 18 日—2 月 21 日)》,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73 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最大的优越性。 根据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有效解决,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生产力无限扩大、 社会购买力却相对缩小, 究其根源是私有制, 解决办法唯有生产资料社会化, 但这是同资本主义本身相背离的, 并无实现的可能, 资本主义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的痼疾。 同时, 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第39 页。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平并不能真正实现, 两极分化将会愈发严重; 与之相比, 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以实现全人类的自我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巨大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 也深刻改变了中国。”③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 年5 月4 日)》, 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第11 页。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 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走过一百多年, 它在中国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 党带领人民实现革命、 建立新中国的事实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正式开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充分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结合起来,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越走越远, 这再次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 中国人民的命运、 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 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 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①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 年5 月4 日)》, 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第14 页。未来, 我们有更加充足的信心和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入新阶段, 让科学社会主义的智慧光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力在中国大地充分绽放!

三、 文化自信视域下学习“四史”的正确方法

欲知大道, 必先知史。 学习和研究历史, 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指导, 只有方法对路, 才能在回顾历史中“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②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7 年7 月1 日)》,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第7 页。, 在学习和研究“四史”中搞清楚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不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一)坚持科学指导

从“四史”中文化自信的构成出发, 我们所要坚定和增强的文化自信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前进到21 世纪的最新主题, 也是当代中国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指向。 “四史”学习和研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 坚持科学的指导。

首先, 坚持理论上的科学指导。 掌握理论要有历史的功底, 历史研究要有理论的高度。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四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 在学习和研究“四史”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 发掘文化自信的底气。

其次, 坚持方法上的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所特有的, 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就必须从中国本身出发去研究“四史”, 正如毛泽东所说: “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 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③毛泽东: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 年 3 月 30 日)》, 《毛泽东文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407 页。也就是说, 在认识和分析任何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 要坚持用辩证、 历史、 系统、 全面的眼光去对待历史, 从当时的中国本身出发, 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探索学习不同时期应对共同难题的经验与教训。

(二)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 工作方法、 领导方法。”④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年12 月26 日)》,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 第 59 页。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坚持方法上的科学指导最为关键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大, 准确把握“四史”价值, 在“四史”学习和研究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 坚持从真实客观的史料出发。 对“四史”相关资料的搜集与考订是“四史”学习和研究最直接、 最广泛的方式, 但无论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还是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材料, 都会有虚假和使用不当的可能, 对学习和研究历史产生负面影响。 “四史”学习和研究首先必须保证史料的真实客观性。 一方面, 要甄别史料的真伪, 注意史料的来源是否可靠和权威, 其中观点和论述与主流权威是否相一致, 如不一致则须多方考察和论证以确定真伪; 坚决抵制胡乱编造和虚构历史、 歪曲历史、 侮辱党和国家、 丑化党和国家形象、 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英雄模范等错误倾向。 另一方面, 要正确合理地利用史料, 选取全面、 客观、 公正、 与所研究历史相符的材料, 既不片面夸张,也不张冠李戴。

第二, 用辩证的、 历史的、 全面的眼光认识历史。 一是要科学对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 历史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 失误和错误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不能否认“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等客观存在的失误和错误, 任何伟大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善于承认、 分析、 纠正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是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对失误和错误所采取的正确态度, 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 二是要正确分析历史事件、 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无法为任何人改变,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 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 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 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 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 发展水平、 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①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年12 月26 日)》,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 第 56~57 页。三是要全面把握历史主题, 避免割裂历史、 碎片化历史。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矛盾与主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 过渡时期消灭资产阶级以建立社会主义、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生产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与主要任务出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这段历史主题的最大概括, 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即准确把握了这一历史主题, 从系统、 整体的视角来认识历史, 避免割裂历史、 碎片化历史和堕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三)坚持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四史”最重要的是以史为鉴, 这要求我们不仅对“四史”的纵向发展了然于胸, 还应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等产生相应的思考与总结,自觉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就是要正确地学、 持之以恒地学。 正确地学就是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持之以恒地学就是要把“四史”学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做。 “坚定的理想信念, 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 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②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7 月1 日)》, 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第11 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丰富的内容和历史发展的反复无限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 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简单学习而实现, 只有坚持学习、 全面学习、 深入学习, 才能不断从对“四史”的认知和把握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总结, 才能坚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思就是分析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立足于现实将理论联系并运用于实际。 在“四史”学习研究中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 于历史上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成果中寻求答案, 将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由理论发展为实践, 从而不断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①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20 年1 月8 日)》, 《人民日报》2020 年1 月9 日。重温历史, 回望来路,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的践行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大踏步迈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不断开启新篇章, 我们更应当坚守初心与使命, 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凝聚起中华儿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戮力奋斗!

猜你喜欢

四史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