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多声部民歌
——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

2021-07-27石梦南

艺术品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原生态声部藏族

石梦南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以及众多的民族文化,然正因为中国文化底深厚且民族众多,现今虽关于民族音乐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仍有很多相对偏远地区的民族艺术,因其地域、语言、受众面小、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受到学者的关注太少,或更甚者并未受到关注。

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织体的结构特点各有不同,总体概括可分下述五种:

①轮唱式多声部织体,例如畲族多声部民歌“双音”、景颇族的“舂米歌”。

②主旋律与模仿旋律相结合的多声部织体,例如:高山族多声部民歌“除草歌”、壮族多声部民歌“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等等。

③主旋律与连续低音或固定旋律相结合。通过连续长调、节奏连续调或固定旋律的对比,将上半部与下半部并列对比。这两个部分,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如壮族多声部民歌《龙山歌》、侗族的《叙事》和《声音》大歌、纳西族的《巢热》等。

④主、旋律与变唱(支声)旋律相结合的多声部织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例如:壮族多声部民歌“上下甲山歌”、布依族多声部民歌“大歌”和“小歌”、壮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瑶族的“蝴蝶歌”等等。

⑤和声式和对位式的多声部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

例如:傈僳族多声部民歌“木刮期”和“摆时”、高山族多声部民歌等等。因此,多声部民歌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偶然到必然和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变过程。在2008 年6 月7 日,多声部民歌中的: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瑶族蝴蝶歌、壮族三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硗碛多声部民歌、苗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多,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对年轻人的吸引越来越少。原来的多声部民歌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能唱的人越来越少。由于藏汉文化的差异,音译词会失去原有的意义,这也是少数人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多声部民歌的原因之一。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在该县已有上干年的历史,是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并还原嘉绒藏族人的生产生活,在硗碛民间音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可考的文字资料非常的少,且几乎是关于硗碛藏族地域环境、民风民俗、民居等方面的,关于音乐方面的也同样非常少。学术界乃至国民对于雅安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度较少。主要由于硗碛接近汉区,如今本土文化受汉化非常严重,并且硗碛人口较少,地理位置还较为偏僻。因此受到关注较少,基本为雅安本土人研究。

以下我要介绍硗碛多声部民歌:

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春秋战国时为青衣羌国所在地。“硗碛本应读(qiao)一声(qi)四声”,但当地人对“硗碛”的读法是yaoji(一声)",是嘉绒藏族“yongji”的音译,本意是又平又宽物产丰富的地方。位于雅安市宝兴县北部,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仅一山之隔,地处藏汉、藏羌等多民族过渡区。硗碛多声部民歌是四川省雅安市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蕴含着藏族同胞的柔情万种,抒发着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2006 年在中央电视台“2006 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现场表演混声多声部民歌合唱,被专家誉为“2006 最大发现”;2008 年硗碛多声部民歌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 年2 月22 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 年5 月硗碛多声部民歌合唱团赴台参加“天府四川宝岛行'受到台北市民热捧;于2019 年11 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宝兴县文化馆获得“硗碛多声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硗碛多声部民歌”成为宝兴一大文化品牌,从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角度考虑,宝兴县把“硗碛多声部民歌”确定为一大文化品牌向外推介,并在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宝岛台湾、省市县各大节庆和迎宾活动中进行展示和宣传。

硗碛多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恢弘的气势在硗碛歌舞中占据着显赫的位置。硗碛多声部民歌经过挖掘、提炼、打造后,形成文化产业,利用巡演、展演活动,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硗碛堪称歌舞之乡,男女老少均能歌善舞,硗碛多声部民歌过去不仅在挖地、撒种、收割、打麦、建房等任何时候随意即兴地唱,就像说话吃饭一样正常,现在在节日喜庆、男婚女嫁等时候演唱,在不少集体性的场合也非常常见,在不同的场合歌词也不尽相同。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以“一人领,众人穿”为声部的基本形式,领唱为男性,常在中音声部由领唱把握旋律先领唱,穿唱声部推迟进入,两声部的唱词、节奏及曲调进行方向基本相同,属支声型和声结构,和声特点为四、五度音程重叠。硗碛多声部民歌具有自由化、多样化、随意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但是歌曲中的一些滑音、颤音的发声技巧很难唱出韵味。每一首多声部民歌都没有固定的声调。如果男生放开喉咙唱,其他人嗓子不行,就会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声部。几十年前,硗碛每逢荞麦收割的季节,几条沟的百姓便会在山上拼高音,“拼不上去的就主动降调以多声部相和,场面异常壮观。”

关于传承,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语言。对于音乐旋律,听众可以进行欣赏,但存在歌词语言不通的障碍,听众很难从歌词中产生共鸣,也很难进行学习和演唱。至于硗碛的多声部民歌,目前正面临着传播的缺失。硗碛多声部民歌的逐渐失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多方协调,当地政府将对硗碛原创多声部民歌的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七十三岁的省级传承人石惹崩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硗碛多声部民歌能够唱进学生的课堂。石惹崩老人知道的硗碛多声部民歌至少有五六十首,他先如今能唱的只有二三十首,由于这种音乐是口口相传,歌词也不明其意了。在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后,石惹崩老人也带了五六个学生,“但一首多声部要教一个多月,唱得还不像。石惹崩老人希望当地的学校可以在音乐课上引入多声部民歌,毕竟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强。

在2013 年,在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杨明星和另外几位传承人开始进行文化传承课题研究,2016 年6 月,课题组将《硗碛嘉绒藏语言学习》、《硗碛嘉绒藏族原生态多声部锅庄》、《硗碛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制作》三门校本课程综合成校本教材《嘉绒明珠――硗碛》作为藏族学生的通识性读物,并全部纳入学校课程。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杨明星,每周三下午,杨明星都会从勒乐村驾驶他的摩托车赶到硗碛中学给孩子们传授硗碛多声部民歌,一晃一学期过去了,学唱多声部民歌的学生有增无减,已是78 岁高龄的杨明星看到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每周不管刮风下雨都按时赶到学校上课。

杨明星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杨明星老人把心血都倾注在了收集整理锅庄舞的工作中;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杨明星老人翻越硗碛藏乡的山山水水、寻找传人、他人口述、他收集纪录,经他收集整理的藏族民族的迎客歌、敬酒歌、祝福歌、送客歌、劳作歌有50 余首;为了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因此他不计得失,不要报酬在年轻人中展开,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杨明星说:“这些抽象的歌舞表演形式很难直接放在展览馆,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真正的保护,关键就在于传承。”2006 年,央视民歌盛典节目中,杨明星带着16 位民歌演唱者首次走出大山,踏上央视的舞台,让现场观众乃至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聆听到天籁之音,16 位演唱者在央视演播大厅唱起了硗碛藏寨的千年古歌时,千里之外电视机前的整个硗碛山寨人都喜极而泣地欢庆着。随后,他们参加的演出、比赛越多,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越来越多,积累的人气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硗碛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加强对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教育。通过将地方硗碛多声部民歌融入到课堂中,可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硗碛多声部民歌、爱上硗碛多声部民歌,推动硗碛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同时,学生们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承与发展硗碛多声部民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养成传承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历史使命感。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中,都要愿意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将多声部民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原生态声部藏族
The Light Inside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声部视唱训练
《演变》《藏族少女》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