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培养学生兴趣的实践探究
2021-07-27王樾
王樾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情感的互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探究地理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性,统筹驾驭相关的教材,将知识、教育、趣味以及艺术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保有可持续的探索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为此,教师要精研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地理,从而学以致用,为促进终身发展提供基础。
一、运用艺术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新授课的时候,地理教师要注重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激发学生上新课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投入学习状态。通过这一语言情境的创设,与所要教学的地理知识相结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进入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比如,在讲到巴西时,结合男生对巴西著名球星罗纳尔多的喜爱为话题进行导入:“巴西在哪一个洲?”“而罗纳尔多的家乡又在巴西的哪一个地方?”“巴西可以说是世界足球之国,还有什么著名的地方?”“在足球上与巴西相媲美的还有阿根廷,也被称为足球之国,而人们对足球的热爱成为一种信仰,梅西也来自阿根廷”……通过这些引发学生对这一世界地理知识产生强烈兴趣。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较强,他们也喜欢一些谜语或者是游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谜语或者游戏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比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猜谜语“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猜谜兴趣。在讲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结合具有特色且趣味化的词组“南腔北调、南水北调、南船北马、南橘北枳、南枝北枝”等,借助这一文字游戏,让学生对北方地区以及南方地区的民风习俗、人文地理以及自然景观等的差异做初步了解,由此也为学生探索形成南北自然差异的地理因素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引入古诗名句,激发学生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古诗词、名言名句或者是民歌民谣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多样性,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激情和情感共鸣。把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运用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或者通过歌谣“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引入古诗或者谚语等引领学生了解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一些独特的自然风景,从而了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整个教学富有趣味,让学生的兴趣得以被调动,同时也让他们在习得这一古诗以及歌谣中产生追根溯源的探究心理。学生自发地投入到探索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环境中,并对其气候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加以深入挖掘。
四、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教學中。比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西北沙尘暴、雾霾以及楼间距的要求等,此外,新疆为何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从而使他们理解生活处处有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地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深挖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领学生关注。在讲解“我国的行政单位简称”时,该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安排学生观看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对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进行反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一下道路上的车辆车牌号,了解不同省级单位的简称,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省级单位来自制车牌号,由此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让他们的思维得以调动,提高其综合水平。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只有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被调动,在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汲取地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真正在兴趣的内驱力下,学会地理,会学地理。
参考文献:
杨发香.浅谈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