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培养
2021-07-27赵琴
赵琴
摘 要:所谓“问题意识”,具体是指学生对课上所学的课程内容产生疑问,然后根据这些疑问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疑问可以称为是成长的催动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广大老师的好评。学生对课堂内容或是相关知识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这种疑问的态度和精神促使学生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小学数学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能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一、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太过于严肃的学习环境反而会让其丧失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点,小学数学老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勇敢提问,并且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教学方式还是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是整堂课的核心,这种保守、严肃的教学风格让很多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沉闷,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无法激起思维的火花,“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因此,老师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保持愉悦的心情,用轻松的环境消除紧张心理,使学习氛围变得民主而又和諧。在有些学生回答错误或是提出的问题点出现偏差时,老师要正面引导,让孩子的思维能够充分发散,进而认识到问题。第二,教师应该坚持情境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新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习的动力。
二、打牢数学知识功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特点,很多低年龄段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非常枯燥,因此就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到厌倦,长此以往,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接下来的学习更加吃力,因此造成了恶性循环。数学学科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给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带来压力和困扰。所以老师必须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素质,让其具备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打下扎实的知识功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爱上数学,渐渐也爱上提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观察与测量”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测量,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展开对数学课本的测量。测量工具分别是橡皮、文具盒、铅笔和手掌。在学生完成测量之后,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来发表一下测量结果。显而易见,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在自己参与之后说出了课本的长度,四个小组的结果竟然是不一样的,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同样大小的数学课本会有不一样的长度结果呢?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课本的长度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想到“测量标准”这个知识点,进而引出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让学生发散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意识。如在课外练习时,一定要让学生把产生的疑问点及时标注,向老师和同学求助。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做到集体共同
进步。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评价方式不可过于片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就进一步掌握了知识,提升了理解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接下来应该如何解决呢?其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由老师加以引导,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解决。这时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多说一些正面鼓励的话语,避免出现“这样简单的问题你还问”“你提的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价值”等带有情绪化的言论,这些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接下来遇到其他问题,或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来看,答对或是答错这样的标准太过于武断,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具有非常大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甚至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161.
[2]何建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之实践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