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学史 涵养底蕴
2021-07-27郑淑琼
郑淑琼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开始或多或少地接受这种熏陶,可以说它是潜藏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的。古诗词中除了文学性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审美之外,还包含这个时代的大量信息,如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它也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史料。在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不论是之前的“历史与社会”还是现在改版的“中国历史”,都能看到古诗词的出现。合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资源,必能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
然而,在实践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区分不好诗歌中包含的文学色彩与历史信息,使历史课堂变成了文学赏析,偏离了轨道。还有教师与学生都会犯的问题就是对古诗词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存在偏差,教师主要是自身涵养与储备不足导致,而学生则主要是由于课外阅读少,不能透彻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促使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古诗词的运用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一、精用诗词点睛课堂
在古代史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选择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出现过的诗词,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课外精选诗词来服务于教学内容。
例如,唐朝是中国诗歌的辉煌时期,在讲授这段历史时,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教师应首先考虑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诗词,如杜甫的《忆昔》《春望》就很好地体现了唐玄宗时期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转衰的变化。语文课堂学习过的诗词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这一时代的印象,加深对历史课堂的情境感与趣味性,同时还有助于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文史综合素养。
课外诗词的选择要考虑与课堂内容的契合度,毕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其中不乏艺术性的处理。但我们要清楚历史课不能上成文学课,因此要考虑历史事件的写实性,要能和其他史料相印证等。考虑到初中生的现有水平,尽量少选用晦涩难懂的诗词,对一些不好理解的,可以加以备注解释。历史课切忌在教师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仅仅为了形式而用古诗词,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信息解读出现偏差。
二、巧用诗词辨析论证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课堂中教师反复强调给学生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想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研读古诗词中要帮助学生先透彻读懂诗中的意思,再透過诗词分析历史现象,同时综合其他史料论证观点。比如,在讲解北宋时期的“崇文抑武策略”时,引用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来谈是如何认识这一历史现象的。有学生认为是推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有学生认为影响了后世许多人为了当官而读书。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延展思维。
另外,诗歌中的观点会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认知,为了让学生养成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我们可以选取不同角度的诗歌,让学生在辩论中升华认知,用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如,在讲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时,通常会引用胡曾的《汴水》和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这样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判断赞同哪一个观点,并列举史实来论证观点,这样能使学生知道要一分为二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抛开诗人的观点,自己来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三、妙用诗词升华情感
在古诗词中,诗人会运用烘托、讽刺、暗喻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作品中也呈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而历史课的主要任务是要透过情感本身去认知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我们不宜过多使用这一类的诗句,只有巧妙使用,才能成为课堂的神来之笔。因为在诗句美妙的韵律和诗人所表达的志向和情操中,我们要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感、唯物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往往已蕴含其中,可以使课堂的主题升华。比如,在讲宋朝历史时穿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岳飞的《满江红》中的经典句子,通过这种慷慨激昂的诗句无形中将爱国主义情感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再如,讲述清朝历史中割让台湾这一史实时,引用清代诗人写的《春愁》《台湾哀词》等,让学生对历史经验教训更有切肤之痛之感,唤起心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心的历史教师,不断探索更好地将之应用于实践中的策略,从而使历史课堂更鲜明、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1]钟阿兰.唐诗与隋唐历史教学的整合[J].宜春学院学报,2007(12).
[2]李雯.当音、诗、画与历史教学相遇[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