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思考
2021-07-27崔自敏
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处理一些教学问题的时候,由于方法不当,很被动,这是一种较简单的教学方式,这也正好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一致,都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普遍使用,但它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教育工作者要在新阶段深刻反思这些问题。
一、问题导学法的含义
问题导学法就是从问题入手,逐渐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问题可以是学习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也可以是根据知识点进行设计的问题,如语文中常用的设问修辞手法,数学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方式。教师根据层层知识设问,引导学生在教师的逻辑思维下步步跟进,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的长度是根据大的知识点或者问题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决定的,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年轻的教师,他们对问题的设置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要注意和知识的关联性,注意问题的前后逻辑关系。教师在掌握这个基本技能之后,可以进一步优化问题导学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感召力。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求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正式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教学设计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再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要有正确的把握。不要有太强的心理预期,要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这样更易于达到教学设计中制订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问题设计,一定要贴合教学目标,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留下悬念,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二)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问题导学法的重点在于问题设计,而影响问题效度和信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例如,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函数的知识时,教师直接提出高阶导数的概念,学生恐怕都不知所云。所以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身心发展规律是问题设计的前提。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提高问题的精准性
问题导学法具有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问题答案的差异性,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不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优化问题,提高问题的精确性,尽量减少有歧义的数学问题或者文字的出现,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例如,在学习图形平移或者旋转知识的时候,教师设计问题应该从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熟悉各个图形、各个角度的特点,让学生根据问题回答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或者条件。
(二)对学生的回答做好预判
为了保证课堂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做好预判,这是检验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同时做好应急的心理准备。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也就是所谓的心理预期,这是教学反思的过程,效果评价是一方面,也要看学生其他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这样有利于教师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问题设计。
(三)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同时,要尽量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幫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黑洞现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尽力去描述黑洞的样子,用自己目前学习的知识去“解释”黑洞现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综合使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思考。例如,利用3D技术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图形的构造和平移知识。
(四)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和现实生活有太大的差距,要贴近生活。比如,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建筑设计出发,提出问题,也可以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图形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的使用重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吃透教材,把握学生学习规律是正确使用问题导学法的基础。要坚持“知识融入问题,问题出自生活”的原则,把初中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作者简介:崔自敏(1970—),男,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