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数学课 彰显爱国心
2021-07-27胡桂侠
胡桂侠
苏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前几章编排了几节数学活动课,凸显了不同时代各类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字里行间都吐露出了拳拳爱国情和殷殷报国志。数学活动课教学是初一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何在初一数学活动课堂上讲出有味道的爱国主义主题课,这是新时代数学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小组合作,树立团队研究精神
例如,在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的章头语: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也是对数学及其作用的人生感悟。学生在学习教材之前,教师将学习单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解决学习单上的任务。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将学习单上的任务分配给每位组员,鼓励大家借助各种资源去研究问题。
二、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补足历史的知识
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匮乏,仅仅通过文字不足以了解作者通过人文历史表达怎样的感情,抒发怎样的情怀。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开了一扇启迪之窗。基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播放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视频资料是以卡通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与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对比,查缺补漏,有助于学生对作者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例如,在章头图中,主图是火箭升空图,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介绍运载火箭的有关数据。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将表演融入课堂
学生阅读完教材第49页“漫长的历程”,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后,教师将鼓励学生模拟数学史的情境,还原古代数学家“创作”的场景,表演当时数学家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在表演现场,学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的学生借助古代汉服的宽袍大袖,有的学生借助笔尖正放、斜放,有的学生借助黑红两种颜色表示正负数,有的学生借助小圆点与小圆圈……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将正负数演出来。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可以说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数学活动课教学就在这样的课堂上生根发芽,教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托古言今,将爱国主义的种子埋在学生心间
数学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宏观层面的思想哲学教育,又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结合郑州特大暴雨进行深度的话题探讨。教师先向学生播放河南特大暴雨的联播快讯,接着抛出问题:“如果你当时身在河南,你该怎么办?”引发学生的讨论,教师不做评价。播放第二个视频,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源源不断向河南支援。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已经长大成年,你将为突发灾难做些什么?”引发学生第二次讨论,教师仍不做评价。播放第三段视频,是特大暴雨期间,人民群众奋力自救的场景,是警察在忙碌,是无数志愿者奉献的场景……通过这些镜头的切换,教师抛出问题:“什么是爱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很是激动,纷纷举手,依次表达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
五、多学科教师进行爱国情怀的总结
课程结束前,邀请语文教师进行总结:古时边塞诗人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没有安定、富强、团结的国,哪来安稳、幸福、温情的家。
邀请思治教师总结:每次突发灾难的袭击让我们都能再一次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对人民来说意味着希望。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祖国和人民做后盾,我们坚信:我们一定可以打赢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爱党爱国的中华儿女,他们在新时代用自己的行为和温暖的身躯,再次筑起了新的长城。
数学教师总结: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大胆尝试,主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如果把活动课堂比作一部精彩的電影作品,学生永远是剧中的主角,而教师是电影的导演和客串角色。学习最好的帮手是兴趣,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才不会枯燥。基于数学活动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才能真正让学生感知、体会什么是爱国,从思想上体会什么是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