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效果分析
2021-07-26梁义振陈慧
梁义振 陈慧
【关键词】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急诊科;抢救成功
衡量医院治疗效果重要指标为急诊抢救急救工作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抢救,能够使医院整体应急能力、急救质量以及医疗水平如实反映出[1]。因此,针对医院相关质量衡量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高超医疗技术以及先进医疗仪器,同时还需确保患者抢救工作以及保护工作[2]。据调查发现,随着国内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改革逐步深入,在急诊科中抢救工作发生巨大变化,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属于急诊科抢救工作一种新型模式,其效果得到临床一致认可,通过设计以及优化,促使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3,4]。鉴于此,本研究共抽取88例心跳骤停病例,来源时间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分析将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应用于急诊科中重要性,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共抽取88例心跳骤停病例,来源时间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获得患者完整资料后进行分析。分组方式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常规抢救流程)与观察组(n=44,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5岁~55岁,平均年龄(50.22±4.38)岁;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5岁~55岁,平均年龄(50.53±4.72)岁。两组资料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针对该组患者全部开展常规抢救流程,开展基础抢救,增强患者各项体征观察力度。
1.2.2观察组:针对该组患者全部开展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具体开展方案如下:(1)设计思想。全方位管理整个工作流程,根据心脏骤停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抢救流程,确保救护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予以患者全方位准确评估病情状况,分析患者严重程度。随后結合制定抢救流程予以患者有效抢救计划,为后期抢救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为有关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开展急救提供便捷道路。抢救主要原则分别包括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先进性,医疗工作者可将整个抢救流程图通过写文字形式转化为图表形式,让整个抢救工作流程能够更加直观。改善步骤清晰且合理,增强医疗救护人员针对整个急救工作流程掌握程度,创建一体化抢救流程,合理分配工作,增强救护人员之间相互协作能力。通过开展系统化有效抢救流程,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抢救时间,降低抢救失败率,挽救患者生命。(2)步骤设计。针对心跳骤停患者实际病情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特别是严重外伤患者在进行抢救时,首先应全面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随后结合医嘱要求予以患者针对性抢救药物,确定抢救仪器。在开展抢救过程当中,予以患者抢救同时对整体抢救效果加以评估,若最终评分较低,则需要对抢救方式进行改善或者是更换,从而提升整体抢救质量。(3)急救方案。将患者头部保持后仰状态,抬高患者下颌,及时清理口腔中存在异物。
若情况需求则需要对患者及时开展口对口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孔;若患者处于牙关紧闭状态,则实施口对鼻吹气,促使患者胸部保持隆起状态,而吹气频率则控制为12~16次/min,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以2:10或者是1:5交替开展;若对患者实施急救后15min患者自主呼吸仍未恢复,则需开展气管插管,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尽可能不予以呼吸兴奋剂,防止患者出现抽搐惊厥或者是大脑氧耗。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各项指标、抢救成功率,其中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救治时间以及心跳骤停时间;(2)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变化情况,选择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ualityofLife,QOL)进行评分,分别从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态以及个体生理进行评估,总分值为100分,若最终获取分值偏高,那么说明患者生存质量好,若分值偏低,则表明患者生活质量价差;(3)分析两组患者对干预后满意度,结合自拟评分量表,通过一对一指导问卷调查评定,满分100分,若分数越高,那么证明满意度越高。根据分数不同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一为非常满意,分值在89分~100分,其二为基本满意,分值在59~88分,其三为不满意,分值在0分~58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各项指标干预后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而心跳骤停时间两组对比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变化情况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对比(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以及个体生理评分显著偏高(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干预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抢救失败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对比两组患者总满意度
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满意率更高(P<0.05),见表4。
3 讨论
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将直接受到急救工作质量优劣影响,争分夺秒是心跳骤停抢救核心关键。而实际抢救过程中,会受到病情复杂程度、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以及分工协作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下降[5]。因此,在对急诊科患者开展抢救工作过程中,相关急救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前,需明确自我承担责任以及任务,创建良好抢救系统,避免在实施抢救过程中发生慌乱事件,影响抢救效果与质量[6]。当患者入院后,急救工作人员首先全面对患者实际病情做出详细评估,判定病情程度,随后制定针对性抢救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佳救治方案。针对存在窒息患者,需快速创建气道以及静脉输液通路,确保患者体内循环,为后期抢救赢得时间[7]。
做好瞬间判断工作,可确保后期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在抢救时合理使用,急救流程尽量简短,缩短抢救工作时间,程序化抢救影响之下可有效确保工作人员之间相互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据有关报道显示,若想确保后期心跳骤停抢救流程能够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增强相关工作人员抢救流程熟悉度以及病情观察能力,予以患者最佳抢救时机,提升抢救意识,其次便是创建快速反应抢救机制[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以及个体生理评分显著偏高,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抢救失败低于对照组,总满意率更高(P<0.05)。由此说明,急诊急救属于抢救工作中重要环节,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合理使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可确保整个抢救措施更加系统化以及规范化,增强医护之间协作能力,让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快速且有效抢救方案,挽救患者生命。
总之,在急诊科中合理使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能够确保患者获得系统化以及有效抢救措施,提升自我生存率以及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