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性疾病疑难性交叉配血分析
2021-07-26刘永霞刘燕李延新
刘永霞 刘燕 李延新
【关键词】血液性疾病;疑难性交叉配血;白血病
交叉配血是为保证输血安全,给予患者输血时必不可少的步骤,根据血型给患者输注同型血。输血前会将血袋上预留的血样与患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即为将患者的血清加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混合是交叉配血的主试验,供血者血清加患者红细胞悬液是交叉配血的副试验。交叉配血的正负试验均无凝集反应,为配合相同,可进行数输血。但由于临床试验中血液交叉不符合的情况较为多见,给输血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为找寻疑难性交叉培训的原因,本次试验通过分析并对比交叉配血的检验结果,根据其抗体查找失败原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80例,女60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年龄(37.65±2.87)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疾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该试验。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具体操作为:首先,抽取患者静脉血4ml待凝固后分离血清,供受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5%细胞悬液。加样量均为,血清2滴,红细胞悬液1滴。主管为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悬液,次管为受者红细胞悬液+供血者血清;各自分别加低离子介质0.6ml混均置室温1min,加凝聚胺溶液2滴,混均,置室温15s后,直接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若选用盐水介质等方法,则选用一定的速度离心相应的时间,如聚凝胺试剂提供的转速和时间。注意事项为:标识不准确、样本稀释、细菌污染、严重溶血、血液凝固等不能测定;标本血液离体后要求尽快送检,至检测完毕最长不能超过3d,每次检测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应在8℃保存;试剂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试剂储存条件是否符合、是否变质失效。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病种分类,并研究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对其抗体进行检测和筛查;如抗球蛋白、吸收放试验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疑难交叉配血患者的分布情况:在120例患者疑难性配血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患者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40例患者为白血病,15例患者为红细胞增多症,25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50例患者盐水介质不合,占总数的41%,30例患者抗球蛋白交叉配血不合,占总数的25%;40例患者盐水介质/抗球蛋白法配血不合,占总数的33%。
3讨论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13%,相对密度为1.050,ph值为7.3,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输血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身体强度,并且对于挽救生命也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1]。在输血前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输血健康,但由于影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由于患者自身抗体不足所导致。因此,本次试验通过分析并对比交叉配血的检验结果,根据其抗体查找失败原因,它可以决定临床输血的可行性,能够有效对受血者的安全进行保障[2]。但由于输血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也需要患者与输血者之间应进行血液检测,保证患者用血安全。在血型鑒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由结果可知,在120例患者疑难性配血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患者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40例患者为白血病,15例患者为红细胞增多症,25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50例患者盐水介质不合,占总数的41%,30例患者抗球蛋白交叉配血不合,占总数的25%;40例患者盐水介质/抗球蛋白法配血不合,占总数的33%。据临床调查显示,较多的原始细胞会降低血型抗原,在白血病周围,而血小板在对抗原表达会产生抑制作用,淋巴癌细胞则在对抗原表达上会使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减弱聚集[3]。
综上所述,由于血液疾病的病理机制不同,从而导致在输血时存在同血型交叉输血不合的情况出现,在临床上应有效改正印象输血及配血的因素,保证输血的安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