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

2021-07-26任焕奇于世波周雅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养老机构

任焕奇 于世波 周雅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大连市3 所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及5 个居民小区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1213 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大连市3 所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老年人,及5 个居民小区及周边地区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展开了调查。

二、我国不同养老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在调查对象中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占70%,共820人;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19%,共230 人;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占11%,共130 人。

(一)家庭养老模式

从表1中可看出,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老年人数量居于首位,主要受传统养老观念与自评估健康状况的影响。该模式下,以家庭为单位为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也是该养老模式的优势所在。

表1 养老模式选择(N=1180)

(二)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包含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公益性养老机构等。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衣食住行的照料,满足老年人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据调查显示,传统养老观念、收入情况与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等是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该模式的主要因素[1]。

(三)社区养老模式

是指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上门服务或日托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社区也可以引入老年人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但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并不多,主要受收入高低、居住环境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影响。

表2 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n=1180)

三、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调查

目前我国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只有15.41%[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老年人的每周锻炼频率、主要项目选择、每次锻炼时长、场地选择以及闲暇时间娱乐活动等进行统计。67%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偏爱于打麻将、下棋等娱乐活动,72%的老年人选择慢走,其余项目中,选择广场舞、武术与书法绘画的较多,而跑步与球类运动项目这类强度稍大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较少,其中有36%的老年人基本不参与任何体育活动。

(一)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调查

家庭养老模式可以使老年人维持其独立性并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所以选择该模式的老年人较多。从表3中可看出在该模式下,有352 名老年人几乎不参与体育活动,占了48%。目前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锻炼频率较为理想,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做到每星期3~4 次,但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项目较为单一。在锻炼时长上,家庭养老模式的老年人每次锻炼时长主要集中在1h 以内。

表3 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体育参与现状(n=468)

(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调查

机构养老模式在调查对象中占据了19%,其中由于身体等其他原因无法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有48 人。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每周锻炼频率、项目选择、每次锻炼时长比家庭养老模式都有所提高,其中在锻炼频率上大多数为每周4 次以上;在项目选择上比率也明显增加;在每次锻炼时长方面普遍维持在1 小时至2 小时之间。在场地方面,大多数时间老年人主要在机构提供的配套设施中参与体育锻炼,养老机构也会定期带领老年人去周边的公园进行活动。

(三)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调查

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研究对象中选择人数较少。根据对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参与现状调查,除了几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25 名外,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体育参与行为比率居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从表3中可看出,与家庭养老模式相比,该模式下老年人的锻炼频率与主要项目选择以及锻炼时长均略有增长,场地同样以公园,居住地及周边地区为主;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的锻炼频率与锻炼时长总体低于机构养老,同样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供老年人选择。

四、不同养老模式下提高与改善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一)家庭养老模式下提高与改善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1.增加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我国在增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方式进行改善。如韩国采用“保健福祉部”与经费部门“文化体育观光部”三部门间合作的方式打造以社会福利为主的家庭养老模式,自2004—2006年间为场馆建设与老年健身公园投入45 亿韩元[3],扩大了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空间。我国在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过程中,第一要改变大型体育场馆不向公众开放,利用率不足的现状;第二要提高“适老型”体育场地的覆盖率,打造老年人体育消费场所。建立老年人喜爱的传统体育消费休闲场所,并在休闲场所中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尝试多元化运动项目。

2.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普及健康观念

目前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不高,部分原因在于老人没有树立正确及完善的健康观念。一部分老年人缺乏锻炼兴致;一部分老年人出于健康原因;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环境对老人出行欠缺“关照”。应多鼓励老年人参加户外社交活动、社区兴趣班和老年大学等,使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各方面都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在居住地增设“适老性”体育锻炼设施,加强社区体育锻炼氛围,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二)机构养老模式下提高与改善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1.培养专业人才及志愿服务队伍

现阶段大多数老年人体育锻炼是在无人指导,无人组织情况下进行的,导致社区中缺少体育锻炼的氛围,使老年人缺少群体活动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了解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某项体育技能的传授方法并承担相应的锻炼指导工作;了解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组织管理方法,能够根据计划组织实施群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体育认证制度,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中,并适当给予体育指导员与志愿者福利待遇。

2.构建多部门协同合作的社区养老模式实行体系

目前,我国在构建社区养老模式体系时,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依据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责,搭建各单位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联动协商机制。在养老政策实行中,要求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落实国家养老模式政策;从老年人真实需求出发,按照地方特色选择适宜的养老模式。

3.制定不同类别老年人的运动计划

将老年人进行分类,并根据老年人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示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打造“医疗+养老服务”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平台。将老年人进行分类并采用“体康养结合”的方式代替医疗;利用区域人口医疗健康大数据,并由服务人员制定不同类别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计划,改善老年人体育参与现状。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养老机构
养老生活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