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作用探究
2021-07-26张贵花
张贵花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石龙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8)
0 引言
老年为高血压高发群体,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发病、血脂异常、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关系密切,因而,临床高度重视老年患者血压水平的控制[1]。但临床常规药物治疗仅能维持血压稳定,长期服用具有耐药风险,影响血压控制效果,临床更加主张患者自身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血压稳定,而对于患者的引导则对护理干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常规基础护理难以实现该目标[2]。临床护理路径是基于循证护理理论,针对患者情况展开全面、针对、系统的护理,本次研究则探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产生的作用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61例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石龙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为临床研究样本,样本年龄>60岁,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形成对照组(n=31例)、观察组(n=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65~82岁,平均(71.68±4.63)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80 岁,平均(71.45±4.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量血压升高次数>2次患者(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患者。排除标准: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恶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以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患者血压,监督与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叮嘱患者注意运动与控制意识,无其他特殊护理。观察组基于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入院第1 d: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依据老年高血压病护理常规实施Ⅰ级护理,叮嘱患者按照医嘱要求剂量、方法服药,且日常饮食应减少钠、脂肪的摄入,要求患者每日晚10点后禁食,与次日清晨空腹抽血测量血压;组织患者接受心理状态、跌倒风险等一系列评估,详细掌握患者情况;为患者介绍主治医生、护理团队以及病房与科室情况,配合讲解住院须知。住院第2~3 d:组织患者接受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等,严格监测患者用药与生命基本体征指标;给出饮食中钠、脂肪、热量、蛋白质等元素的具体摄入标准,严格控制钠摄入量在6 g以下;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住院期间禁止饮酒、吸烟,肥胖者应叮嘱其运动控制体重。住院第4~7 d: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安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情绪波动对血压稳定的影响;继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对于情绪出现烦躁、焦虑患者采用音乐疗法、呼吸疗法等辅助心理调节。住院第8 d~出院:详细进行患者出院后健康指导,整理患者临床资料,与患者确定随访方案,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
1.3 观察指标。血压水平。比较护理前与护理45 d后患者血压水平变化,以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为衡量标准。依从性。从按时服药、规律监测血压、运动、饮食控制方面展开比较。生活质量评分。共涉及生活方式评分、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其中生活方式采用我院自制评分表,从有无吸烟、体育锻炼、作息是否规律等方面评价,分值0~15分;主观幸福感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3]进行评价,分值在-24~24分间;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评价,分值在1~40分之间,1~10分表示自信心低、10~20分表示自信心偏低、20~30分表示自信心较高、30~40分表示自信心非常高。三个维度均为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6.0系统,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正态分布变量行t检验,否则秩和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血压水平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140/90 mmHg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压水平比较(±s)
表1 血压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168.82±4.65125.51±5.58 99.54±6.13 85.41±6.25对照组 31 168.15±4.72146.27±6.32 99.17±5.89 94.32±5.08 t - 0.5583 13.5829 0.2404 6.1193 P - 0.5787 0.0001 0.8108 0.0001
2.2 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规律监测血压、运动、饮食控制四个方面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依从性比较[n(%)]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表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生活方式 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6.28±1.17 10.93±2.15 1.68±1.38 11.79±3.52 15.52±2.33 23.18±3.26对照组 31 6.35±1.21 8.84±1.93 1.73±1.35 6.84±2.07 15.61±2.47 18.02±3.03 t - 0.2296 3.9981 0.1430 6.7213 0.1463 6.4060 P - 0.8192 0.0002 0.8867 0.0001 0.8842 0.0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临床护理路径展开护理工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显著下降、生活质量评分与依从度明显提高。分析可知,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除血压升高意外,无其他特异性症状,难以引起老年患者的注意,且家庭生活中缺少约束与监督,难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从而患者自身在控制血压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差[5]。而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一定系统性,其循序渐进的作用于患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心理,使患者逐渐对疾病产生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在血压控制中发挥主动作用[6]。同时,临床护理路径所采取的措施与护理依据均经过循证医学验证,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护理工作稳定性[7]。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现有研究基本保持一致,均肯定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积极作用、护理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起到显著作用,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提高患者依从度,进而改善生活质量。